浅谈“以学生为主体”理念在教学中的实践 下载本文

新课标规定:“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确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知的主体,发展的主体。确认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主观能动性和自我发展潜能的活生生的人。学生拥有自己的阅读权、思考权、表达权、商议权、解决权、评价权。教师是课堂的背景,学生是课堂永远的风景。为了突出学生在语文课堂的主体地位,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尝试。

一. 语文老师教态要亲切自然,尽量营造师生和谐民主的气氛。因为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入自主角色,有助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减轻学生的精神压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缓解学生课堂上的疲乏,引导学生深入文章深层,主动探索语文知识和奥秘。

记得2016年钱梦龙老师和肖培东老师共同重上《愚公移山》时,钱老徐徐导入课堂:同学们,听了我讲话的声音,大家猜猜我的年龄多大,我的年龄与课本上主人物的年龄差不多,你们能找到课本上的哪句话?钱老亲切的话语,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为学生畅所欲言、积极参与语文活动奠定了感情基础,也巧妙地与本节课的相关教学内容勾连起来。 无独有偶,师傅周xx老师在“写人叙事散文”群文阅读教学中的开场白,用苏州常熟一句广告语“常来常熟”切入课堂教学,师傅巧妙地创设情景让学生辨析字词的温度和含义,同时利用学案上师傅本人写给学生的一段话与学生进行亲切交流,师生之间顿时产生了一见如故的感觉,亲切自然的开场白又契合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明白看似普通的语言背后或隐或显体现着作者的情感,即“言浅意深 语重情长”。

正如肖培东老师所言,一位具有语文情怀的人,一位对语言文字敏感的人,始终会把教学心思与语言文字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他的课堂总会因为师生之间的和谐民主而精彩纷呈。

二. 语文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问题化,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解决。我在教《曹刿论战》时,疏通文意之后设计的主问题是:曹刿和鲁庄公,你更喜欢与谁做朋友?这个主问题调动了学生钻研教材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文章内容,进一步分析了人物形象,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意识强烈。

我在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设计了以下一个问题:送君千里终须一别,那么岑参对武判官回京的担忧牵挂之情,又是如何体现在字里行间呢?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在我的牵引之下再次漫溯在诗歌的字里行间,寻寻觅觅!设计这个问题,我旨在引导学生结合古诗歌的具体内容,触摸语言文字的冷暖温度,结合学生自己的人生体验,去细细体会这首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对文本内涵进一步进行消解和融化。

三.语文课堂活动要不拘一格,形式多样,学生可以说、可以读、可以写、可以背、可以辩,甚至可以演、可以唱。徐杰老师探究了许多说和写的形式,值得我们借鉴,如给主人公写信、摘录好句好段、写读后感、写好书推荐语、制作读书小报、重新拟定小标题、话题讨论、仿写改写、续写扩写、简短书评、采访、辩论会、故事会、课本剧表演、合理补白等,这些活动形式训练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和语文素养,真可谓匠心独运,一举多得。我在教《曹刿论战》时,提倡“随文美读”的朗读活动方式,要求学生把主人物和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来,把读者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进去。同时要求学生在人物说话的内容之前,加上说话者的动作和神态,尽量将人物的情感和心理活动演绎得活灵活现。师生在语文活动中教学相长,各得其所: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文章开篇战云弥漫鲁国上空:齐国磨刀霍霍,黑云压城;鲁国大敌当前,危如累卵。平时一直关注国家大事的曹刿,心急如焚毅然决然“请见”。平时生活热衷“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乡人”不明事理,一味将身家性命、国家命运托付给“肉食者”:“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反问的言语中流露出对曹刿“爱管闲事”的辛辣嘲讽

之情。曹刿心胸豁然,不与井底之蛙的“乡人”争辩,“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如洪钟大吕,铿锵远去的脚步声穿越袅袅炊烟,拂过村庄路旁的柳梢,掠过“乡人”迷茫和不解的脸庞。曹刿一出场,其卓越的见识、勇于担当的作为和热爱祖国的情怀给读者留下了美好的初印象。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总之,我们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落在实处,做到知行合一,让“以学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成为初中语文课堂中的一道靓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