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五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0分)
(一)A型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1.适合于经产妇腹部腧穴的进针法是(C)
A.爪切进针法B.夹持进针法C.舒张进针法D.提捏进针法 E.管针进针法
2.“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语出(D) A.《灵枢》B.《金针赋》C.《针灸大成》D.《标幽赋》 E.《素问》
3.“凡刺之真,必先治神”语出:(B) A.《灵枢·经脉》B.《素问·宝命全形论》 C.《灵枢·邪气脏腑病形》D.《灵枢·本神》 E.《标幽赋》
4.“灸,灼也,从火音灸,灸乃治病之法,以艾燃火,按而灼也”。语出(C)
A.《灵枢·官能》B.《灵枢·九针论》C.《说文解字》 D.《名医别录》E.《医学入门》 5.每燃烧一个艾炷,称为(C)
A.一粒B.一棵C.一壮D.一枚E.一个 6.灸法选择陈艾,是因为(D)
A.灸时火力过强B.所含挥发油太多 C.生硬不易团聚D.温和持久的热度 E.湿润难以点燃 7.无瘢痕灸属于(A)
A.直接灸B.间接灸C.艾条灸D.实按灸 E.温针灸
8.治疗急性吐泻最好用(C)
A.隔姜灸B.隔蒜灸C.隔盐灸 D.隔附子饼灸E.温针灸 9.艾灸的泻法操作是(E)
A.小炷多壮B.大炷多壮C.大炷少壮
D.小炷少壮E.点燃艾炷并频吹其火令其速燃 10.拔罐法古时称为(D)
A.吮血疗法B.排脓疗法C.排气疗法D.角法 E.以上均不是
11.在耳甲腔正中凹陷处的耳穴为(C) A.肾B.肺C.心D.脾E.三焦
12.主治肾、膀胱等下焦病症的头皮针穴线是(B)
A.顶颞后斜线B.额旁3线C.枕下旁线D.额旁2线 E.额旁1线
13.头皮针针刺手法中抽提法属于(D)
A.平补平泻B.小补小泻C.补法D.泻法 E.大补大泻
14.皮肤针强刺激适用于(A)
A.年壮体强者B.小儿C.初诊患者 D.头面五官肌肉浅薄处E.年老体弱者
15.运用皮肤针法治疗顽癣等皮肤病是多选用(B) A.循经叩刺B.局部叩刺C.穴位叩刺 D.络脉叩刺E.挑刺法 16.电针的选穴方法可用神经干通过和肌肉神经运动点取穴,如尺神经麻痹可取(B)
A.颈夹脊6~7、天鼎B.青灵、小海C.环跳、殷门 D.阳陵泉、冲门E.手五里、曲池
17.在胸背部的穴位上使用电针时,可将同一对输出电极连接在(A) A.身体同侧B.身体两侧C.身体的一前一后
D.均在身体的前部或均在身体的后部E.没有明确的要求 18.近红外线波长为(B)
A.0.76~100μm B.0.76~1.5μm C.0.76~400μm D.1.5~1000μm E.0.76~50μm 19.常用芒针的长度为(D)
A.1~5寸B.1~3寸C.2~3寸D.5~8寸 E.3~5寸
20.芒针的持针采用(C)
A.指持针法B.两指持针法C.双手持针法 D.四指持针法E.持针身法
21.用以下何种溶剂调和敷贴药物,润肤生肌(B) A.酒B.油C.醋D.水E.姜汁 22.用腧穴敷贴治咯血可取穴(A)
A.涌泉穴B.神阙穴C.病变局部穴位 D.身柱穴E.肺俞,心俞,膈俞
23.临床最为常用的磁片,其磁场强度为(A) A.500~2000GS左右B.3000GS左右
C.1000~2000GS左右D.300~500GS左右 E.1500~3000GS左右
24.磁疗剂量中剂量,每块磁片表面磁场强度为(C) A.500~1000GS左右B.300GS左右
C.1000~2000GS左右D.200~1000GS左右 E.2000GS以上
25.二氧化碳激光仪可发射激光,其波长为(A) A.106000埃B.6000埃C.6328埃 D.3280埃E.6228埃 (二)B型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为每一问题选择一个与其关系最密切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26.胸部腧穴一般可(A)
A.斜刺或平刺0.5~0.8寸B.向下方斜刺0.5~1寸 C.直刺0.5~1.5寸D.向上斜刺0.5~1寸 E.斜刺或平刺1.0~1.5寸
27.位于胸椎棘突下的督脉穴位一般可(D) A.晕针B.滞针C.针后异常感 D.损伤脑脊髓E.弯针
28.在针刺过程中,轻者感觉精神疲倦,头晕目眩,恶心欲吐是(A) 29.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抽搐、呼吸困难、休克和神志昏迷是(D) A.按穴闭气B.标记穴位C.单一方向搓捻
D.出针指压,扪闭穴孔E.小幅度提捻,如颤之状 30.扪法的作用是(D) 31.按法的作用是(A)
A.青龙摆尾B.白虎摇头C.苍龟探穴 D.赤凤迎源E.烧山火
32.“似手摇铃,退方进圆,兼之左右,摇而振之”的操作手法是(B) 33.“如扶船舵,不进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拨动”的操作手法是(A) A.温和灸B.药线灸C.回旋灸D.雀啄灸E.实按灸 34.用药和艾结合施灸的是(E) 35.属于非艾灸类的是(B)
A.三棱针挑刺法B.三棱针点刺穴位法C.三棱针浅刺血络法 D.三棱针深刺血络法E.三棱针散刺法
36.陈旧性软组织损伤选取局部阿是穴,操作时采用(E) 37.毒蛇咬伤选取伤口及其周围,操作时采用(E) A.浅B.可稍深,深过皮下C.深达其根基部 D.很深E.以上均不是
38.火针治疗腋臭,进针宜(C)
39.火针治疗网球肘取肘部阿是穴进针宜(A) (三)C型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为每一问题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A.沿皮刺B.斜刺C.两者均可D.两者均非 40.治疗脱肛取长强穴,其操作方法是(B) 41.治疗脱肛取百会穴,其操作方法是(A)
A.小儿惊风、脐风B.腮腺炎C.两者均是D.两者均非 42.灯火灸可治疗(C) 43.药线灸可治疗(D) A.针尖对准穴位直刺
B.针尖对准穴位平刺、针刺方向与经脉循行方向呈90度 C.两者均是D.两者均非
44.图钉型皮内针使用的方法是(A) 45.麦粒型皮内针使用的方法是(B)
(四)X型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46.属于局部多针刺法的是(BCDE)
A.分刺法B.扬刺法C.齐刺法D.围刺法E.傍针刺法 47.临证中,粗艾绒常用作(ACDE)
A.艾条灸B.直接灸C.太乙神针D.间接灸 E.雷火针灸
48.拔罐的作用主要有:(ABCD)
A.温经通络B.行气活血C.祛湿逐寒D.消肿止痛 E.升阳举陷
49.皮肤针是从以下哪些古代刺法发展而来(ADE) A.扬刺B.巨刺C.输刺D.毛刺E.半刺 50.疏波常用于治疗(ABD)
A.肌肉、关节损伤B.痿证C.痛证 D.韧带的损伤E.神经血管痉挛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4分) 1.夹持进针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2.从切循、弹按和针下感应加以辨别经气的虚实变化情况;凡表现麻痹、厥冷、陷下、瘦弱,针下空虚和感觉迟钝等现象为虚;表现疼痛、红肿、硬结、肥大,针下紧涩和感觉过敏等现象为实。(√)
3.艾灸法临床应用较广,以治疗寒证、虚证、阴证为主,临床常用于经脉陷下、阴阳皆虚的疾病,艾灸法可治针刺或中药疗效不显者。(√)
4.皮内针埋针宜选用较易固定和不妨碍肢体运动的穴位。(√)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自前神聪穴起至悬厘穴的连线为头皮针的_顶颞前斜线__,主治 ___运动功能障碍病症___。
2.皮肤针叩刺时要用灵活的腕力直刺、弹刺、速刺,不可斜刺、压刺、慢刺、拖刺,避免使用臂力。
3.电针的刺激参数包括波形、频率、波幅、波宽、和持续时间等,集中体现为刺激量的问题。
4.穴位注射的用药剂量决定于_注射部位_、药物的_浓度与性质_。
5.鍉针操作时,弱刺激按压时可结合_捻转法_,强刺激按压时可结合_震颤法_。
四、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1.指力:身体之力经过肩、肘、腕关节及手指,通过针身到达针尖的力量和用力技巧的协调性,具有用力大小和用力技巧两个方面。
2.扬刺法:在病变局部(如疼痛处)中心直刺一针,再在上下左右各刺一针的针刺方法。
3.搜气法:针刺不得气的情况下,先退针至浅层,向前后左右改变针刺方向有目的反复进退搜寻以催气的方法。
4.皮内针法:以皮内针刺入并固定于腧穴部位的皮内或皮下,进行较长时间刺激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5.平补平泻:临床上对于虚实不明显的病症一般采用平补平泻的方法。它介于补法和泻法之间,操作时应均匀地提插、捻转,力量速度中等,以得气为度,然后中等速度出针。
五、简答题(每题3分,共6分) 1.白虎摇头 又称赤凤摇头法,是在深层得气而向外退针时,结合直立针身左右摇针的手法。在《金针赋》中列为“飞经走气”第二法,即“白虎摇头,似手摇铃,退方进圆,兼之左右,摇而振之”。
2.耳针法的适应范围
目前我国用耳穴治疗病症己达200多种,病种涉及内、外、妇、儿、神经、眼、耳鼻咽喉、皮肤各科。其中以痛症的治疗效果为佳。同时对于变态反应疾病、各种炎症性疾病、功能性疾病等也有较好的疗效。耳针还可以用于预防感冒、晕车、晕船,治疗输液反应。还可用于戒烟戒毒等。
(1)各种疼痛性疾病。 (2)各种炎症性疾病。 (3)功能紊乱性疾病。 (4)过敏与变态性疾病。 (5)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6)传染病。
(7)用于手术麻醉。
六、问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试比较爪、摄、循三法的异同。 三种都为作用于经脉腧穴的辅助手法。
爪是标记穴位及宣散气血以使进针无痛的方法。 循是循按经脉,以激发经气使气血往来的方法。可以催气、行气、解除滞针、减轻病人的紧张。
摄是用爪甲切掐经脉,在经气涩滞时使用的方法。用以行气和解除滞针。摄法与循法时常结合使用。
2.灸法的作用及适应范围。
艾灸法的治疗作用温热透达腧穴深部。
(1)温经通络: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致的风寒湿痹、痛经、经闭、寒疝、腹痛等。
(2)祛风解表、温中散寒:风寒外袭之表证,脾胃寒盛的呕吐、胃痛、泄泻。
(3)温肾健脾:脾肾阳虚之久泄、久痢、遗尿、阳痿、早泄。 (4)回阳固脱:阳气虚脱之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5)益气升阳:气虚下陷之内脏下垂、阴挺、脱肛、崩漏日久不愈等。 (6)消瘀散结、拔毒泄热:疮疡、痈疽初起,疖肿未化脓者;瘰疬及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
(7)防病保健:灸法用于防病保健有着悠久的历史。
适应范围为一切寒证、虚证、阴证,对慢性病以及阳气虚寒者尤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