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谷中学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高三24班政治教学计划[1][1].do 下载本文

府谷中学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教学计划

科目 政 治

年级 高 三 班24

科任教师 郭 凤

年 月 日

一、学生情况简要分析

24班为文科补习班,从生源看高考最低分435分,最高分510分,学习基础普遍较好。由于经历过一次高考,绝大部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应该较强,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学中重在引导他们对知识进行整合、识记、理解和运用,在此基础上加强习题训练,从中培养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阐释事物的能力以及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学期教学任务是完成政治科四大模块的一轮复习,到下学期三月份教学任务是完成新课改的必修政治科四大模块的第二轮复习,四月份到六月份主要进行专题复习。

1、 教材的整体框架结构

《 经济生活》以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为主线,共四个单元十二课内容。《政治生活》以国家、公民、政党、民族、宗教、国际社会为主体,按照一般到个别的逻辑顺序,重点讲述了我国的国体、政体、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及我国的外交政策。《文化生活》,共四个单元十课书。从文化的内涵、重要性人手,以发展先进文化为落脚点,讲述了文化的传承、创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生活与哲学》共四个单元十二课书。从内容上分四大部分即唯物论(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包括三课书,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认识论(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辩证法(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包括三课书,分别为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价值观(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包括两课书,分别为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2、教材编写特色分析

1)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成长的需要,有助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2)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中,增添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3)教材的呈现方式有助于优化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4).教材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3、教学设施设计

1)根据学生的特点,认真组织好课堂教学,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效率,最大限度的提高成绩。希望老师们认真备课,加强集体备课,备好学生,加强双边活动,提高上课效率。

2)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充分利用各种丰富的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 3)加强学生课后辅导,及时解决学生不明白的问题,避免因问题累积而厌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真正认识政治学科的功用,学会背诵,学会记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好政治。

4、德育目标设计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学生参与实践

的技能。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国家观念,开拓国际视野。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观点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三、主要的教学改革方向、重点及措施

1、教学改革方向:

1)把握考纲,明确方向,增强复习的针对性、实效性。以《高考说明》和《考试大纲》为指导,做到有的放矢,不走弯路,不做无用功。

2)从基础知识、主干知识抓起〈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突出重点、突出难点、引进热点。 3)注重学科内考点与考点的联系,单元与单元的联系,以及学科间和跨学科间考点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结构图”,从宏观上把握整个知识体系。

4)积极运用适合于本学科和学生实际的开放性教学方法,特别是探求式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能力。

5)努力探索思想政治课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各方面能力,以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好奇心”、“求知欲”和“主动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有效的发展,真正成为知识的主动探求者,而不做知识的奴隶。

2、教学改革重点

1)努力探求教法,改变学法,加强指导,培养兴趣。将容量大、且较为死板、枯燥的知识(尤其是专题)编制成较为活泼、生动、简洁的图表,以课件的形式展示、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加大练习力度,定期进行单元测试和讲评。科学命题,精选习题、锻炼思维、训练速度、提高能力、以练查缺、以练促学。考后进行精评精讲。

3)加强活动课教学,使政治课从课堂引申到社会,树立“大政治观”。 4)教学内容紧紧围绕国内外大事和学生实际,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5)借助互联网获取最新信息和最新资源,以更新知识、更新观念。 3、教学改革措施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把多媒体电脑引入课堂教学,利用互联网获取教育教学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学科组自己开发新的资源,加大实验力度,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组织学生通过信息或课外时间上网获取相关学科的知识或高考复习的指导。 四、配合教学安排的课外活动

1、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了解时政要闻,组织学生进行“社会热点”的讨论、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加大实践教学,进行调查,从实践中获得新知识,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将所学经济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并能分析所接触的社会现象。并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组织辩论赛,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4、练习写作政治小论文,提高理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