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道德》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老子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信息技术课不是单纯地技能课,不是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会了什么,掌握了或多或少计算机操作技能,更应该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地使用计算机,将它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利工具。另外,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多多尝
试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在《网络与道德》教学中尝试了以“辩论”形式来完成教学目标,这种尝试不仅仅是学生更加明白网络道德,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胆量。 [教材分析]
《网络与道德》(来源于浙江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13课)主要内容是从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和知识产权出发,让学生学会正确区分网络中的各种不良现象,让学生识别怎样的行为属“侮辱欺诈他人”、网上哪些信息属“不良信息”、哪些行为属“破坏网络秩序”的行为,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知识产权,以及如何保护知识产权,最后的情感目标就是使让学生懂得虽然网络是一个“虚拟社会”但同样与现实生活一样,我们在这个虚拟社会中也要遵守社会公共道德问题。
《网络与道德》主要是一课情感教育课,如果这堂课设为让学生掌握这些概念,这就成为了一堂“授之以鱼”的课,违背了新课程的理念,也是所谓的“网络道德的情感教育”的力度变得苍白无力,因而我将这节课设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是将全班同学分为两组,一组去收集“网络的好处”资料,另一个去收集“网络的弊端”资料,为了使学生收集到 有益的信息,在两小组同学收集资料前教师明确其收集的方向,“网络的好处”的收集方向是“网络可以帮助我们干些什么”,“网络的弊端”的收集方向是“网络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会带来什么不良的连锁反应”。第二课时先通过两小组同学的辩论(让学生在辩论中体会网络的好和弊端,使学生有所情感的碰撞),接着就顺直成章地引出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然后设置两个“开动脑筋”的学习任务,最后在“网络与道德案例”的启示中完成本课时的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2.了解知识产权及其保护的意义。 技能目标:1.提升关键词的提炼能力。
2.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和语言组织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辩论,让学生客观地了解网络。 2.认识为什么要注意网络文明。 3.懂得什么是侵犯知识产权行为。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了解知识产权及其保护的意义。
教学难点:如何把网络文明、知识产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以加强学生遵守网络文明,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事先了解网络主要的优势和劣势以及知识产权的概念及其意义。 2.一个定时闹钟。(华军软件园中的“酷石英钟 V5.01”时钟软件)。 学生准备:1. 收集及整理好所需要的资料(“网络的好处”和“网络的弊端”资料)。 2.事先了解辩论的流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1:第一进行曲—(一场非正式的辩论赛) 时间分配15-20分钟 教师活动 1. 请正方和反方的同学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和所掌握的信息,来说一说学生上网是好事还是坏事。每方的时间是5分钟。首先,先从正方开始。 2. 设置定时闹钟5分钟。 3. 现在正方时间到,请反方发言,时间也是5分钟。 4. 设置定时闹钟5分钟。 5. 现在进入双方自由辩论,时间为6分钟。 6. 设置定时闹钟5分钟。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落实教学目标 课堂评价 1.正方代表: 正方1 正方2 …… 2.反方代表: 反方1 反方2 …… (具体正方代表和反方代表发言的内容见附件。) 正方和反方代表各执一方,展开辩论。 (具体正反方学生发言的内容见附件。) 新课程提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科和学科之间的整合,也就是要求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多多尝试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在《网络与道德》教学中尝试了 “辩论”,这种尝试得到不仅仅是学生更加明白网络道德,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胆量。 在针锋相对的舌战中,自主地体会网络的正面影响和反面影响。在情感上会产生碰撞,去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上网,比“说教式”教学方法所达到的效果要好。 技能目标2和情感目标1。 教师作为聆听者,用眼色和微笑对发言者进行肯定和欣赏。 同时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采用语言或其他手段来调节辩论气氛。 教学环节2:第二进行曲--(在辩论中收获—文明上网) 时间分配10分钟 教师活动 1.大家的发言真是精彩,老师好感动。是的,网络是当今科技发展的产物,网络带来的用处非常多,所以我们要认真学好网络知识。 同时老师也相信各位同学从辩论中肯定会得到一些启示,我们“祖国未来的花朵”如何正确的使用网络,摒弃一引起不良的网络习惯呢?(引出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2.出示《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内容。(采学生活动 1.聆听老师的讲。 2.认真看《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内容。 3.朗读《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内容。 4.回答:有或者没有。 5.学习任务1:“开动脑筋” (开动脑筋的问题设计如下: ①.请说一说什么是不良信息及其危害? ②.请到网络中搜索:什么行为称之为“破坏网络秩序”?(参考操作:用百度中的知道来搜索,关键词为 设计意图 通过“第一进行曲”学生之间的辩论,使学生的心理受到直接得感触,这时引出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内容,学生也就主动地学习和要遵守它。同时,为了更好地抓住这种学习气氛,举行一个“签名仪式”,另外,拍照保存环节设计是为了更好地鞭策学生文明使用网络,使学生意识到签名可不是随便签的,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这也潜移默化地暗示学生上网时,你也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落实教学目标 课堂评价 注重评价的真诚性。 知识“感人心目标者, 莫先1和乎情”。教技能师一个真目标诚的微1以笑, 一句及情朴实无华感目却饱含深标2。 情的话 “你说得真好!” , 都能远远胜过一次用“广播”教学方式来组织“学生的学”。) 3.请大家一起朗读。 4.你们对《公约》中的内容有什么不理解否不明折的地方吗? 5.一起来学习《公约》中的内容。 6.巡视学生。 7.共同解答学习任务1。 8.你们能做到公约中的每一项吗?(用相信学生的眼神,大声地问)。用你真实的心到黑板上签上你的姓名。 9.拍照保存“学生的签名”。(将签名活动落实到实处) “破坏网络秩序的行为”)) 7. 学习任务1中问题的解答。 不良信息:黄色,不利于我们身心发展,捏造事实,是非颠倒…… 破坏网络秩序的行为: 捏造或歪曲事实,散布谣言,制造及散播病毒,盗取QQ号…… 8.签名。 在开动脑筋的环节中,将“不良信息”设计为说一说,目的是为了鼓励学生敢于正视不良信息。同时设计了一道搜索题,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搜索能力,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次机械重复的“你真棒!” 老师真诚的评价、耐心的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老师关注着、喜欢着!话不在多,有“心”则灵! 教学环节3:第三进行曲--(知识产权) 时间分配6分钟 教师活动 1.从刚才的任务完成情况来看,大家的搜索能力真是棒,现在比如教师布置了作文作业,我们可以从网上搜索并保存一篇来当作业呢?(引出“知识产权”) 2.知识产权的概念。 学生活动 1、回答:有些回答可以,有些可以回答不可以。 2.知识链接:看书本60页,了解“知识产权“的概念。 3.学习任务2:“开动脑筋2”。 (开动脑筋2的问题设计如下: ①.网上搜索:你认为哪些行为属于侵犯知识产权行为? ②.请说一说:保护知识产权,我们中学生应该从哪里做起?) 1. 解答学习任务2 侵犯知识产权:盗版 设计意图 知识产权是一个范围很广的概念,如果采取老师来讲解,就变成了“填鸭式”教学模式了,因而我采用了让学生自己去阅读书本知识,目的是,学生通过自我阅读一方面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自己去理解知识产权的概念。 在本环节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两个问题,主要是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解答情况,来反馈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外,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落实教学目标 技能目标2和情感目标3 课堂评价 在课堂上创造机会,通过交流、发言形式,展示学生的作业,让他们在欣赏和被欣赏的氛围中获得成功体验,让处于不同水平、层次的孩子都体验到愉悦。 教学环节4:第四进行曲--(升华网络道德的教育) 时间分配5分钟 教师活动 1.让我们来看两起案例。 他们违背了《公约》中哪些内容? 2.老师送给大家一分礼物--上网的基本礼仪。 3.希望各位同学都能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落实教学目标 课堂评价方式 1.看书本61页。 加深《网络公约》的认识。 知识目2.回答: 标1和沉溺于虚拟游戏中。 情感目破坏网络秩序。 标2 3.认识阅读“教师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