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概复习题 下载本文

B .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 .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

D .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8 .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 ) A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C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D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9 .经验论的错误在于( ) A .否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B .否认认识是一个过程 C .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D .否认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10 .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

A .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B .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C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 1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 ) A .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

B .理论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C .理论可以指导实践

D .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得到发展 12 . “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 )

A .理论脱离实际 B .经验论 C .教条主义 D .唯理论 13 . “跟着感觉走”,在本质上是( ) A .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观点 B .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 C .唯我主义观点 D .反理性主义观点

14 .下列属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有( ) A .生而知之(孔子) B .不虑而知(孟子) C .不行而知(老子)

D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15.“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至于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明天会再升起。”恩格斯这段话的含义是( ) A .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B .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

C .事物的必然性与感性、经验性毫无关系 D .归纳方法不是万能的

16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 ) A .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B .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 C .实践一认识一实践的无限循环往复 D .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17 . “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 A .真理的认识不需要抽象概括

B .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C .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

11

D .真理是具体生动的事实

18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于( ) A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B .实践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C .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D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19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指出:“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义。”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 .社会主义建设不需要任何纲领

B .应该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 C .必须由实践来检验社会主义理论

D .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应该由经验代替理论 20 .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说明( ) A .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线

B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C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D .沿着真理的方向继续前行会使真理变成谬误

21 .孙中山先生指出,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困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表明( )

A .知行相互促进 B .行先知后 C .知行不可分割 D .知行合一

22 .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这是因为( ) A .认识主体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 B .事物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 C .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D .认识是一个过程

23 .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是( )

A .真理原则 B .价值原则 C .效率原则 D .公平原则 24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是( )

A .真理原则侧重于主观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B .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C .真理原则说明认定活动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

D .真理原则体现了人的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 25 .下列观点体现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的有( )

A .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

B .遵循真理尺度就要按科学规律办事,遵循价值尺度就要满足人的需要 C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D .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价值追求引导人们去探索真理 26 .价值的特性是( )

A .客观性 B .主体性 C .社会历史性 D .多维性 27 .价值的客观性在于( )

A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价值的客观性 B .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

C .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具有客观性

D .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客观性 28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 .真理是具体的就是说真理是唯一的 B .价值是抽象的就是说价值是多维的

C .主体结构和规定的复杂性导致主体的价值关系的全面性、多维性 D .真理的具体性是说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29 .真理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表现在( ) A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和价值的共同标准

12

B .实践与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C .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条件性、统一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目的性、多样化 D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30 .马克思主义“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 A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而是行动的指南 B .马克思主义必须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C .必须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D .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是对现存的历史活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 31 .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 )

A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B .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C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而不是教义 D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只能坚持不能发展

32 .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必须( ) A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 B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C ,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 D .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3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 ) A ,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

B .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C .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D .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34 .人类在客观世界面前所处的两种不同的社会活动状态是( ) A .必然 B .必然王国 C .自由 D .自由王国

[ 多项选择题答案 〕

1 . AB 2 . ABC 3 . BD 4 . ABCD 5 . ABCD 6 . CD 7 . ABD 8 . ABC 9 . CD 10 . BCD 11 . ACD 12 . ACD 13 . ACD 14 . ABC 15 . ABD 16 . CD 17 . BC 18 . ABCD 19 . BC 20 . BC 21 . ABCD 22 . ABCD 23 . AB 24 . BCD 25 . ABCD 26 . ABCD 27 . BCD 28 . CD 29 . ABCD 30 . ABCD 31 . ABC 32 . BCD 33 . BCD 34 . BD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1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A .生产方式 B .地理条件 C .社会意识 D .人口因素 2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 A .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 .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 .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 .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 .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 .生产资料所有制 B .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 .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 .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4 .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 这句话揭示了( )

13

A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 .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 .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

A .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 .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6 .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 A .生产力

B .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 .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 .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7 .上层建筑是指( ) A .社会的经济制度 B .科学技术

C .社会生产关系

D ,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8 .社会形态是( )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 .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9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 A .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10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

A .生产力的发展 B .生产关系的变革 C .社会形态的更替 D .科技的进步 11 .社会革命根源于( ) A .人口太多

B .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 .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12 .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 A .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 .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 .实现社会公平

13 . “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

A .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 .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C .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 .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14 .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 A .唯心主义的观点 B .折中主义的观点

14

C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 .历史循环论的观点巧.

15.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 ) A .阶级斗争史 B .思想发展史 C .劳动发展史 D .文化发展史

16 .阶级实质上是一个( )

A .思想范畴 B .经济范畴 C .政治范畴 D 文化范畴 17 .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 A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 .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 C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 .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18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 ) A .占人口大多数

B .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 .具有先进思想

D .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19 .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 )

A .经济条件 B .法律制度 C .传统观念 D .文化水平 20 .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 )

A .纯粹偶然的 B .纯粹必然的 C .偶然与必然的统一 D .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 〔 单项选择题答案 〕

1 . A 2 . C 3 . A 4 . D 5 . C 6 . D 7 . D 8 . B 9 . B 10 . C 11 . D 12 . C 13 . D 14 . C 15 . C 16 . B 17 . C 18 . B 19 . A 20 . C

二、多项选择题

1 .社会存在包括( ) A .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 B .社会生活的物质生产活动 C .经济关系

D .全部社会关系

2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

A .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B .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C .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

D .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3 . 18 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 )

A .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 B .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 C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 .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4 .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 )

A .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 .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

C .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 D .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