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引论(增补版)
第九章 效果分析(下):态度改变
传播研究,尤其是传播学派的研究曾长期依附于社会心理学。传播学中许多
有关效果问题的理论,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社会心理学中借鉴来的。
社会心理学对传播学的两方面影响:一是学习论,一是一致论。它们都指向一个问题,即态度与态度改变。态度改变又正是传播学效果分析所感兴趣的,因为传播效果最终都显示为受众态度的变化。
学习论的研究以霍夫兰及其耶鲁学派为代表:要想使人形成或改变某种态度,只需提供相应的认识材料就行,态度形成或改变的过程是个学习的过程。
一致论把态度问题放在认知一致的基础上进行探讨。态度一致是说人们在言谈举止各个方面都力求和谐一致,否则就会造成心理紧张而感到十分别扭。
态度的变化要适应一种整体性的认知结构,而一致论所关心的正是这种认知结构如何达到一致的问题。
就传者与受众而言,学习论更关注传者一方,只要传者能提供相应的知识,使受众认识到事物的面貌,那么态度的变化就会随之发生;一致论则更看重受众一方,因为态度的变化并不取决于所感受的信息,左右态度及态度改变的关键在于保持认知的一致与和谐。
从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上看, 学习论更倾向于大众传播,一致论更侧重于人际传播。
第一节 平衡论与和谐论
一、海德的平衡论
当涉及第三者时,两个人之间关系可能呈现出的状态,以及可能发生的变化。 海德平衡论:P、O、X三者的关系如果都是肯定的,或者两种否定一种肯定,则为平衡状态。如果三者的关系都是否定的,或者两种肯定一种否定,则为不平衡状态。
不平衡状态会使人感到心理紧张,由此而产生力求恢复平衡状态的倾向,这样一来便会导致态度发生变化。
海德的平衡论暗示一种态度改变方面的新思路:不平衡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时,总伴有某一方的态度变化;而平衡状态由于稳定不变则能拒绝任何形式的态度变化。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查荣克:某些不平衡状态也有可能维持稳定,而不一定非产生趋向平衡的压力。
海德平衡论的四点优越性:它在概念上易于掌握;它以简洁明了的方式显示出态度的变化;它把注意力集中在人际关系上;它证明不一致性可用不同方式来解决。
二、奥斯古德和塔南鲍姆的和谐论
和谐论是从平衡论中发展出来的。平衡论所概括的是普遍现象,和谐论所关心的只是其中一种特殊情形。平衡论讲的是人际网络中两方与第三者的关系,和谐论讲的则是受众与信源双方同事件的关系。和谐论也分为和谐与不和谐,也各有四种情况。
我们所喜欢的信息源应该总是提倡我们所喜欢的主张并谴责我们所反对的主张。假如受众所喜欢的信源对某事的态度同受众相抵触,那么就会出现不和谐。
“语义差异量表”:一种用于对态度进行定量化测定的表。是五种测量态度
的主要量表之一,最大优点是构造比较容易。它由一系列正反相对的修饰语组成,在这两个极端的修饰语之间,再划分出7个依次递增的层次,1到3属于否定范围,5到7属于肯定范围,而4则属于中性区域。
肯定 中性 否定 好 7 6 5 4 3 2 1 坏
第二节 均衡论与ABX模式
一、妞科姆的ABX模式
妞科姆提出的均衡论同海德的平衡论有十分相近的血亲关系,妞科姆的理论更强调传播的作用,并且更富有创见。
妞科姆“趋向均衡的努力”:双方在对第三者的态度上需保持一致。均衡论不是关于态度改变的理论,二是探讨人际关系的理论。妞科姆把传播视为一种维护人际关系的互动过程,传播活动可能会扩大相互一致的范围。“传播的基本功能是使两个或更多的个体之间对外部环境的物体同时保持意向。”
X
A B ABX模式:两个个体A与B和他们所共同关注的事物X,A与B的关系同他们对X的态度密切相关,三者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结构,而传播活动是这个结构的稳定与变化的关键。
ABX模式的基本设想在于人际之间要求态度与关系一致的压力将会刺激传播,在ABX三者关系处于不均衡的条件下,传播交流活动将会“更加频繁”。
人们总是注意与其现存立场相一致的信息源,并寻求能支持和证实他们实际行为的信息。妞科姆的理论所关注的与其说是态度的改变不如说是态度的维护。
ABX模式十分有名,但价值也许更主要的还是体现在它所启发的韦斯特利—麦克莱恩的ABX模式上。妞科姆的ABX模式着眼于人际传播,那么韦斯特利—麦克莱恩的ABX模式则适用于大众传播。
二、韦斯特利—麦克莱恩的ABX模式
脱胎于妞科姆的ABX模式,不过对它做了较大的扩充、发展与修正。他们的本意并不在于提供一个更为完善的模式,他们是想通过一个“简单点、概括的又比较实用的模式”而对凌乱庞杂的传播研究进行一番系统的整合。
A代表传播者,B是接受者,X系列则代表众多的事件、观念、人物等。A从大量的存在物中选出X,再把它传递给B,而B通过反馈环节FBA对此作出反应。接受者B还可以不经过传播者A而直接了解某件事、某个人或某种观念。
X系列是实际存在或发生的事情,A是感知这些事情的信息来源,C是媒介组织,B是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