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晶学与矿物学复习重点汇总+中国地质大学(知识点总结) - 图文 下载本文

② 不透明,金属光泽;硬度一般较小;强延展性,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 4,分子晶格:

— 分子晶格与其他晶格的根本区别在于:其结构中存在着真实的中性分子。 — 分子内部的原子之间通常以共价键相结合,而分子与分子之间则为相当弱的分子间力所联系。

分子键无方向性和饱和性。分子相互间的空间配置方式主要取决于分子本身的几何特征。

— 主要由分子键形成的晶体属分子晶格。 特点:

① 分子之间有可能作非球体最紧密堆积,其形式极其复杂多样。

② 多数晶体透明,非金属光泽;一般硬度小、熔点低;不导电,可压缩性和热膨胀率大,导热率小。

③ 不溶于水,溶于有机溶剂。

类质同像:晶体结构中某种质点为性质相似的他种质点所替代,共同结晶成均匀的单一相的混合晶体,而能保持其键性和结构型式不变,仅晶格常数和性质略有改变。

类质同像混入物(类质同像替代物):与晶体结构中某种质点的性质相似的他种质点。(ZnS--FeS)

类质同像混晶:由类质同像形成的均一的、呈单一物相的混合晶体。(Cu → Au) 一、据质点间所能替代的比例范围,分:

(1)完全类质同像:性质相似的两种质点可以任意比例相互替代。(Mg, Fe)SiO3。 (2)不完全类质同像:性质相似的两种质点只能在确定的某个有限范围内替代。 如:针铁矿(FeOOH)Fe可以被Al替代达30% 二、据相互替代质点的电价相同与否,分:

(1)等价类质同像:相互替代的离子为同价离子。(白云石中二价的Ca离子和Mg离子)。

(2)异价类质同像:彼此替代的离子的电价不相同。三价的Fe取替四价的Si 类质同像的影响因素:

1.原子或离子的半径(内因):相互替代的原子或离子的半径必须尽可能相近。

21

2.离子类型和键性(内因):相互替代的质点的离子类型和成键性质应相同或相似。

3.电价(内因):类质同像替代前后总电价应保持平衡。

4.温度(外因):温度的增高一般可使固溶体的溶解度增大,有利于类质同像的发生;而温度的降低,则将限制类质同像的范围,并促使固溶体的离溶。 5.压力(外因):压力的增大将促使晶格趋于紧密,会降低类质同像替代的能力,并促使其离溶。

6.组分浓度(外因):矿物结晶过程中,若介质中某种组分的浓度不足,则将有利于与其性质相似的组分以类质同像混入物的形式进入晶格,以弥补该主要组分数量的不足。

同质多像:化学成分相同的物质,在不同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形成结构不同的 若干种晶体的现象。

同质多像变体:化学成分相同而结构不同的晶体。

同质多像转变: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一种同质多像变体在固态条件下转变为另一种变体的过程。 影响因素:

1)温度:同质多像变体间的转变温度在一定压力下是固定的,但转变的速度随温度的下降而急剧降低。一般地,温度的增高会促使同质多像向CN减小、相对密度降低的变体方向转变。对同一物质而言,一般高温变体的对称程度较高。 2)压力:压力增大一般使同质多像向CN增大、相对密度增大的变体方向转变。 3)介质性质:介质性质包括介质的成分、杂质及酸碱度等因素。 从变体间的转变关系来看,分两种类型:

① 双变性转变:两变体之间的转变是双向的,其转变过程快速且是可逆的。 ② 单变性转变:两变体之间的转变是单向的,其转变过程迟缓,且只在升温过程中发生。

从不同变体间的结构关系来看,分:

① 重建型转变: 转变时晶体结构发生了彻底改组,包括键性、配位态及堆积方式等的变化,再重新建立起新变体的结构。

② 移位型转变:不涉及键的破坏和重建,只是结构中原子或离子稍作位移,键

22

角有所改变,相当于整个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形。此类转变通常迅速而可逆。 ③ 有序—无序转变:同种物质晶体结构的无序态与有序态之间的转变。 副像:一种同质多像变体继承了另一种变体的晶形的现象。 多型相变:同种物质的不同多型之间的转变。如白云母的2M1,2M2

多型性:化学成分相同的物质,能结晶成两种或多种仅仅在结构单元层的堆积顺序上有所不同的层状结构晶体的性质。

特点: 一种物质的各种多型,在平行结构单元层的方向上的晶胞参数(如a0,b0)相等;在垂直于结构单元层的方向上,晶胞参数(如c0)则相当于结构单元层厚度的整数倍,其倍数即为单位晶胞中结构单元层的数目,即多型的重复层数。 有序—无序的类型:

1.完全有序: 能占据晶体结构中同种位置的不同质点,均100%地占据各自 特定的位置。相应地在这些位置中的占位率为1,而在其他可能位置中均为0。 2.完全无序:不同质点在所有的可能位置中均是随机分布。它们在任一位置中 的占位率,都等于各自的原子或离子数n除以总原子或离子数m,即n/m。 3.部分有序:能占据结构中同种位置的不同质点,每一种都只有部分质点是选择性地占有其特定的位置,而其余质点均随机地占据其他位置。即为完全有序与完全无序之间的过渡状态。其占位率介于完全有序和完全无序的极限值之间。 注意:

1)一般地,温度升高,可促使晶体结构从有序→无序转变,晶体对称程度增高;而温度缓慢降低,则有利于无序结构的有序化,晶体的对称性降低。 2)有序—无序转变通常是在达到一定的临界温度后,通过结构有序度的连续变化而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逐步完成的。具有不同有序度的各种部分有序变体均有可能以准稳定态长期存在。

第十二章:

克拉克值:各种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即元素在地壳中的丰度)之百分数。

地壳的主要化学组成为O、Si、Al、Fe、Ca、Na、K、Mg、H、Ti等十种。(丰度最大者:O — 46.6%,丰度最小者: Rn —— 7×10-16 %) 矿物的化学成分类型:

23

1.单质:由同一种元素的原子自相结合而成的矿物。 2.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矿物。 矿物化学成分变化的原因: 1.主要原因

1)类质同像替代 2)非化学计量性 2.其他因素

1)阳离子的可交换性 2)胶体的吸附作用 3)矿物中含水量的变化(含沸石水或层间水) 4)以显微包裹体形式存在的机械混入物等 “水” 的类型:

据“水”在矿物中的存在形式及其在晶体结构中的作用,主要分: 基本类型: 吸附水、结晶水、结构水 过渡类型: 层间水、沸石水 关于水的两点说明:

1)单矿物的化学全分析数据中,H2O-称负水,通常意指不参加晶格的吸附水,当样品烘干到110℃之前即全部逸去;

2)正水H2O+ 系指参加晶格的结构水或结晶水,其失水温度通常高于110℃。 3)有些参加晶格的层间水、沸石水及部分结晶水在低于110℃也可逸出晶格,故分析时应以特殊方法处理样品中的水。

第十三章:

矿物的形态是指:矿物单体(包括规则连生体)及同种矿物集合体的外貌特征。 影响矿物形态的因素:

内因:矿物的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 外因:矿物形成时的环境条件(P,T)。 矿物单体的形态包括两方面:

(1) 包括整个单晶体的外貌; (2) 晶面花纹特征。

晶体习性(结晶习性或晶习):矿物晶体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常常趋向于形成某种特定的习见形态。

晶体习性大致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1)一向延长型: 晶体沿一个方向特别发育,呈柱状、针状和纤维状…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