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 高三期末 地理 考试试题及答案 - 副本 下载本文

第一学段检测 高三地理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第I卷为选择题,第II卷为综合题。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把第I卷和第II卷的答案直接做在答题纸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纸。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以下各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冻裂(林木)是指林木向阳面受冬季昼夜温度剧变致使树干纵向冻裂。在高寒地区的疏林地受害更重。冻裂一般不会直接引起树木的死亡,但可降低产量和品质。下左图为我国东北某地等高线地形图,下右图为树木冻裂图。据此完成1~2题。

1.上左图中M、N、T、S四地中林木冻裂灾害最严重处与图示区域海拔最高处的高差可能是

A.576米 B.735米 C.979米 D.1180米 2.推测疏林地受害更重的原因是

A.受冬季风影响大 B.易受病虫害侵袭 C.树干的庇荫状况差 D.生长快,木质差

一次考试过后,上高三的小明难得轻松的休息一天。早上起来,小明在QQ群里晒刚拍摄的广州日出的照片,马上看到了乌鲁木齐的一位好友说:好巧呀,我也正在家里拍日出的。据此完成3~4题。 3.根据材料的信息,小明的这次考试应该是

A.广州市高三3月调考 B.广州市高三6月高考前模拟 C.广州市高三9月月考 D.广州市12月高三期末考试 4.小明拍摄日出时,镜头应该是对着

A.正东方向 B.东南方向 C.东北方向 D.正北方向

下面左图为某岛屿沿20°纬线的地形剖面图和甲、乙两地气候资料统计图,右图为左图所示岛屿的地形略图,其中M为1月份20℃

等温线(虚线为可能)分布状况。读图完成5~7题。

5.该岛甲、乙两地

A.甲地1月牧草枯黄 B.乙地有明显干湿两季 C.气温年较差较小 D.7~12月降水量逐月增加

6.甲、乙两地纬度相同,但乙地比甲地降水量大得多,关于其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与东南季风有关 B.乙侧位于暖湿信风迎风坡 C.乙地海拔比甲地低 D.甲地深居内陆,乙地临海 7.下列关于L1、L2、L3、L4等温线弯曲合理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L1符合实际,因为岛屿中部距海较远,气温较高 B.L2符合实际,因为该季节陆地温度高于海洋 C.L3符合实际,因为该季节海洋温度高于陆地 D.L4符合实际,因为沿岸有暖流流经 地冰花也称“霜柱”,冬季夜晚,当气温低于0℃,风速较小时,会使温暖的土壤缝隙向上蒸发水汽产生凇结,常常可以看到生长出千姿百态的地冰花,有时连成一片,宛似雪地金针菇。右图为“地冰花景观图”,图中白色部分为地冰花。据此完成8~9题。 8.地冰花形成的土壤条件是 A.干燥而紧密 B.土壤温度低 C.潮湿而松散 D.土壤水分少

9.地冰花与霜的形成不同,原因是

A.风力大小不同 B.水汽来源不同 C.温度高低不同 D.阴晴状况不同

印加文明是在南美洲西部、中安第斯山区发展起来的著名的印第安古代文明。印加人从山顶到山脚开垦了无数的梯田,水渠和梯田修筑得非常坚固。读古印加文明区域示意图和古印加文明梯田景观图,完成10~12题。

10.左图中a、b两处流水作用不同,其差异是

A.a处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 B.b处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 C.两处均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 D.两处均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

11.古印加文明的农田以用石块垒成的梯田为主,修筑这种梯田能 A.防止雨水流失,增加土壤水分 B.降低山地坡度,方便居民出行 C.提高植被覆盖,改善局地气候 D.减缓水分冲刷,防止土壤流失 12.古印加文明分布于秘鲁山区,据图推测其中的原因应包括

①山区海拔高,气候凉爽②山区冰川融水量大,河谷水源充足③山区地形崎岖,利于防御④山区为河流源头,水运便利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马耳他是地中海中部岛国,岛上多石灰岩低丘,最高处海拔253米,植被稀少。该国,旅游业发达,著名景点“蓝窗”就分布在马耳他戈佐岛西北角,该景观由两边直径约10米的天然石墩和一个石盖,天然形成的一个高约100米、宽约20米的“窗子”,从中可以看到对面蓝色的波涛,因而得名“蓝窗”。该景观已于2017年3月8日上午坍塌。读图完成13~14题。

13.形成“蓝窗”景观最主要的地质作用是

A.海浪侵蚀 B.火山活动 C.风化作用 D.冰川侵蚀 14.马耳他岛植被稀少的主要原因是

A.地势低平,盐碱化严重 B.夏季干热,冬季冷湿

C.地表严重缺水,土集瘠薄 D.大风天数多,灾害天气频发

贝加尔湖冬季多大风,有两个奇迹:一是冬季平均气温为-38℃,但冰下的水温与夏季几乎接近;二是湖岸沙滩边有—片松林,根部裸露在地面以上2—3米,当地人称为“高跷树”。完成15~16题。

15.贝加尔湖冰层以下的水温与夏季接近,其原因是 A.海拔高,湖水温度的季节变化很小 B.地下温泉不断涌出,为湖水提供热量 C.冰层很厚,寒冷空气难以进入湖水 D.冰层下的温室效应和深水的热传导

16.“高跷树”根部露出地面很高,推测其形成原因可能是

A.气候干旱,利于根系吸收更多水分 B.气温低,冻土厚,根部难以深扎入土

C.风大浪大,根部土壤被侵蚀 D.土层浅薄,增加树身的稳定

拉斯曼丘陵往于南极大陆边缘(69°S,76°E附近),主要由五大半岛和128个岛屿组成,面积近40平方千米,是南极大陆为数不多的绿洲之一。下图为拉斯曼丘陵的气温统计图。据此完成17~19题。 17.拉斯曼丘陵

A.冬半年月均温变化较小 B.冬季气温均在0℃以下 C.终年受极地冷高压控制 D.最冷月一般出现在8月

18.拉斯曼丘陵地区沙堆和沙地等风积地貌规模小的主要原因是 A.风力搬运能力微弱 B.岩石风化物非常少 C.风化物被冰川侵蚀 D.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19.推测可在拉斯曼丘陵上生长的植物是

A.针叶树木 B.苔藓、地衣 C.灌木 D.草类

降雪初始日期等值线数值等于实际降雪初始日期与同一年度9月1日之间的日数,数值越大,初始日期越迟;降雪终止日期等值线数值等于同一年度8月31与实际降雪终止日期之间的日数,数值越大,终止日期越早。降雪初始日至降雪终止日为雪季。下图示意1962-2012年青海省平均降雪初始、终止日期等值线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20~2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