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大纲及重点(超实用) 下载本文

(一)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具体表现:(1)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2)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3)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及其方向。

(二)其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

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而产生的,它根源于经济基础,但作为一种超经济的力量,它又超越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即有依赖性又有独立性)矛盾表现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④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1)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包括:经济、政治、意识形态) 2)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和人民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是历史的客观必然性和人们自觉选择性的统一、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3)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4)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①社会基本矛盾

1)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为什么?)

2)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他在社会中作用主要表现在: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② 阶级斗争 1)产生和本质 2)含义和作用

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作用: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质变中,也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3(阶级分析方法) ③ 社会革命

1)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实质:是先进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根源:社会矛盾的尖锐化。 2)革命的作用

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变更的决定性环节;革命使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革命能改造和教育群众和革命阶级本身;革命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改良 ④ 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其作用集中表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改革 ⑤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含义 2)作用 3、两重性

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2)现实的人及其活动与社会历史社会和人不可分的,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

3)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现实的人之所以存在的内在根据。包括两方面:人与动物的区别,人与人的区别。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

第 5 页 共 10 页

4)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原则 5)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6)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②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1)个人与社会历史

2)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发起者、当事者;历史人物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领导者;历史人物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它可以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 3、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①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形成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两个途径:一、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2)资本的原始积累: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两途径:一、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二,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②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一、社会分工的出现,二,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 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决定交换价值。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本人类劳动。(社会属性) 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对立统一)

对立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两者不可兼得。 统一性: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 商品是劳动产品: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3)商品的价值量决定

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

商品价值量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计量的,复杂劳动等于自乘或多倍的简单劳动。 4)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其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

作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5)价值的形成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价值形式发展经历四个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 货币的五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6)私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商品生产者劳动的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私人矛盾和社会矛盾构成了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③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第二,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第 6 页 共 10 页

2)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①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的资本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 2)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二是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三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②资本主义所有制 1)所有制和所有权

2)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的实质。

④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两重性及其特点

a.物质资料生产过程;b.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即价值增值过程。

2)剩余价值的含义: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关系。 3)资本的本质:一定历史社会形态下的生产关系 4)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

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借助于工人的具体劳动,把原有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其价值量没有发生变化,叫做不变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劳动力的使用不仅创造出自身价值而且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使这部分预付资本价值量发生了变化,叫做可变资本。 5)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6)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7)资本积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资本积累的本质:资本家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张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人工剥削和统治。

8)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技术构成决定资本价值构成

9)相对人口过剩;三种形式:流动人口过剩,潜伏人口过剩,停滞人口过剩。 10)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 11)资本循环与周转 12)资本周转 13)社会再生产

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态上又叫社会总价值,包括在产品中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c)、凝结在产品中的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v)和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m)。 第Ⅰ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构成 第Ⅱ部类: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构成 14)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

工人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本质); 15)利润和平均利润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16)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剩余价值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 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第 7 页 共 10 页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本质特征:生产相对过剩

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是由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引起的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特点,使社会资本再生产呈现出周期性特点,包括四阶段: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 三、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①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1)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

2)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②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本质:(两方面)

第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第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第六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①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1)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自由竞争,垄断 2)生产集中与资本集中 3)垄断的形成及本质

产生原因:1.生产集中的发展;2.竞争激烈,协商联合;3.自然垄断;

本质:通过联合来操纵并控制商品生产和销售市场,操纵垄断价格,以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4)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5)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金融资本: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集团。 6)垄断价格和垄断利润

垄断利润归根到底来自剩余价值,垄断利润主要通过垄断组织制定的垄断价格来实现。 ②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形式及作用

国家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包括国家向私人垄断企业订货、提供补贴。

2)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的扩展的基本形式:借贷资本输出;生产资本的输出 商品资本的输出;

3)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垄断资本主义进而发展到帝国主义的五个基本特征: (1)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2)在金融资本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 (3)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

(5)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经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实质: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③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1)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表现在:生产,贸易,金融,企业经营全球化

2)经济全球化的动因1.科技进步生产力发展为全球化提供基础,2.跨国公司发展3.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国际资本的流动、国际贸易的扩大。 3)经济全球化的后果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生产过程是社会化不断提高的过程。

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又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它产生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后果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 8 页 共 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