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各家学说习题 下载本文

E.正虚邪实之人,应以食补 二、名词解释题 1.攻邪学派 2.三邪理论 3.情志疗法 4.张从正汗法 5.张从正吐法 6.张从正下法 三、填空题

1.张从正,字 ,著有 一书。

2.张子和论病首重,认为人体之所以发病,是由于 的结果。

3.张子和治病,力主 ,对于 、 、 三法的运用,具有独到见解,并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 4.张子和指出:“《内经》一书,惟以 为贵。”他所谓的“陈莝去而肠胃洁, ”,即是通过祛除病邪,达到恢复人体血气流通的目的。 5.张子和认为凡是具有疏散外邪作用的方法,都属于法。

6.张子和认为除了辛散解表的内服药物之外,其他如“灸、蒸、谍、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凡者皆汗法也。”

7.张子和所说的吐法范围较广,不仅限于内服药物。“如引涎漉涎,嚏气追泪,凡 者,皆吐法也。”

8.张子和所谓的下法,并不局限于泻下通便,如“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凡者,皆下法也”。下法具有,癥瘕尽而荣卫昌”的功效。

9.张子和的情志疗法,在继承了情志五行相胜理论的基础上,运用 的治疗方法,巧妙地治愈了某些疾病。

10.张子和用汗吐下三法祛邪的目的是为了使“邪去而自复”,所谓“医之道,损有余乃所以,故不补之中有存焉”。 四、判断题

1.张子和善以针刺出血作为攻下的方法之一。 2.张子和运用吐法推陈致新。 3.张子和用下法是为了令其条达。 4.张子和用汗法调和营卫。

5.张子和认为刺血当辨经络气血的多少,如太阳、阳明二经不宜刺,少阳一经当束J。 五、问答题

1.试述张从正病邪理论的主要学术内容。 2.试述张从正汗吐下三法的含义。

3.张子和是不是“长于攻邪,细于补虚”? 4.张从正补养正气的方法是什么? 5.试述张从正的三邪理论。

6.张从正为什么认为血气流通为贵? 7.张从正邪气致病的观点有哪些内容? 8.试述张从正出血疗法的内容及注意事项。 答案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C2.C3.A4.B5.C6.E 7.D8.B9.C10.C11.D 12.B13.B14.A15.E

16.C张从正认为,人体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血气是流通的,一旦患病则血气壅滞,而邪气侵阻是影响血气流通的根本原因。 17.D18.A19.D 20.B张子和认为“凡发汗欲周身★★然,不欲如水淋漓,欲令手足俱周遍,汗出一二时为佳”。 21.A 22.D 23.B 24.C 25.A

26.E追泪属吐法范畴,故应排除。 27.B 28.C 29.D

30.E吐法的适应证为风疾、宿食、酒积等在胸脘以上的大满大实之症。故雷头风应当排除。 31.A

32.E伤寒脉浮属下法的禁忌证。 33.B

34.C自吐不止属吐法的禁忌证。

35.E张从正的观点是祛邪正安而不是正安邪去。

36.A张从正认为汗法调和营卫,吐之令其条达,下之推陈致新,且汗吐下三法都有疏通气血的作用。

37.B腰脊牵强属出血疗法的适应证。 38.E

39.A张从正对无病之人反对滥用补药。 40.E务滋化源为薛立斋的学术内容。 (二)B型题 1.B 2.E 3.E 4.B

5.B张从正认为病邪袭表人络,由风而致泄泻等症,病根在风,当发汗解表散风,是谓治本。 6.D张从正认为邪滞宿食,蕴结在胃脘以下,火热内炽以及外伤肿痛都可以用下法引邪下行,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 7.A 8.C 9.B 10.B 11.D

(三)X型题 1.ABCDE 2.ABCDE

3.ABCE痰厥失语属吐法的适应范围,故排除。

4.ABDE雀目内障应补肝养肾,为放血疗法的禁忌证,故排除。 5:AC张从正认为循经取穴时当知经络 气血多少之常数,如目疾刺血,“宜太阳、阳明,盖此二经血多故也,少阳一经,不宜出血,血少故也”。 6.ABCDE

7.ABCE自吐不止属吐法的禁忌证。 8.ABC 9.ABCD 10.ABCDE 11.BCDE 12.ABCDE 13.ABC 14.DE 15.ABCD

二、名词解释题

1.以攻击邪气作为治病的首要任务,强调邪留则正伤,邪去则正安之理,善于运用汗吐下二法,以张从正为代表人物。

2.张从正认为天地各有六气,人有六味,该六气六味都能成为邪气,使人体的上中下三部发生病变。天邪为风暑火湿燥寒,地邪为雾露雨雹冰泥,人邪为酸苦甘辛咸淡。

3.在《内经》情志五行相胜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以情胜情的治疗方法,巧妙地治愈某些疾病。张子和对此法的运用有独特的经验。

4.张从正认为凡是具有疏散外邪作用的方法,都属汗法,除了辛散解表的内服药之外,其他如“灸、蒸、渫、洗、熨、烙、针刺、flC射、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

5.张从正所说的吐法范围较广,不仅限于内服药物,如“引涎、漉涎、嚏气、追泪,凡上行者皆吐法也”。

6.张从正的下法,并不局限于泻下通便,而是认为凡具有下行作用的方法都属于下法,所以如“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凡下行者皆下法也”。 三、填空题

1.子和《儒门事亲》 2.邪气;邪气侵犯 3.祛邪;汗、吐、下

4.血气流通;癥瘕尽而荣卫昌 5.汗 6.解表 7.上行

8.下行陈莝去而肠胃洁 9.《内经》以情胜情 10.元气补不足真补 四、判断题

1.错。张子和认为“出血与发汗,名虽异而实同”,善用针刺出血作为发汗的方法之一。 2.错。张从正运用吐法令其条达。 3.错。张子和用下法是为了推陈致新。 4.对。

5.错。张子和认为循经取穴当知经络气血多少常数,如目疾刺血,“宜太阳、阳明,盖此二经血多故也,少阳一经,不宜出血,血少故也”。 五、问答题

1.答:(1)邪气致病的观点:认为人体之所以发病是由于邪气侵犯的结果。(2)三邪理论:天地各有六气,人有六味,该六气六味都能成为邪气,使人体的上中下三部发生病变。(3)血气流通:邪气是影响血气流通的根本原因。

2.答:子和认为,凡能疏散外邪的方法都属于汗法。对于吐法,子和认为凡邪气在上,皆宜吐之。子和还认为,凡具有下行作用的方法都属于下法,并不局限于泻下通便。张氏还以针刺出血作为汗法,扩充了三法的含义与治疗范围。

3.答:张从正主张用汗吐下三法祛邪,目的是使邪去而元气自复,损有余乃所以补不足,不补之中有真补存焉。他主张攻邪不废弃补养正气,其特点是:一对无病之人反对滥用补药。二是对邪积未去的病人,“以攻药居其先”。三是对脉脱下虚,无积无邪之人方可议投补剂。因此认为张从正“长于攻邪,细于补虚”,是不恰当的。 4.答:张从正重视食补,“养生当论食 补”,主张以谷肉果菜补益养生。他尤其重视病人的胃气,认为善用药者,使病人进五谷者,真得补之道。他还把药攻食养相结合以治病。

5.答:对于邪气的由来,张从正有相当的研究,他认为天地各有六气,人有六味,六气六味都能成为邪气,使人体的上中下三部发生病变。天之六气,为风暑火湿燥寒;地之六气,为雾露雨雹冰泥;人之六味,为酸苦甘辛咸淡。天邪发病多在乎上,地邪发病多在乎下,人邪发病多在乎中,此为发病之三,再根据上、中、下发病部位和具体症状的不同,采取汗、吐、下三法治之,为“处之者三,出之者亦三也”。 6.答:张子和认为:“《内经》一书,惟以血气流通为贵”。指出人体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血气本是流通的,一旦患病便血气壅滞,而邪气侵人是影响邪气流通的根本原因,故在治疗时以祛邪为首要,病邪如得祛除,则可达到恢复人体血气流通之目的。

7.答:张从正论病首重邪气,他认为病非人身所素有,都是邪气人侵所致。邪气侵犯人体有虚实两端,所谓实,即指邪实,所谓虚,即指正虚,而正虚是邪留伤正的结果。若先论固其元气,以补剂补之,则真气未胜,而邪气已交驰横鹜.不可制服。张氏治病,力主祛邪,强调邪留伤正,邪去正安之理,运用汗、吐、下三法祛邪。归纳张从正的论病观点,有因邪致病、论病重邪、祛邪安正三个要点。

8.答:张从正认为出血之与发汗,名虽异而实同,都能起到发泄散邪的作用。符合《内经》“血实宜决之”的治疗原则。针刺出血的方法适宜于目暴赤肿、羞明隐涩、头风疼痛、少年发早白落或白屑以及腰脊牵强、阴囊燥痒、雷头风、面肿风等症,还可用于治疗喉痹急症,针刺肿处或有关穴位出血而愈。

出血疗法的注意事项是:(1)当辨经络气血之多少。(2)凡肝肾不足,气血衰少及头目疾患者,禁用出血疗法。(3)后项、强间、脑户、风府四穴,不可轻用针刺。(4)刺血之后,宜注意饮食宜忌及情志调摄。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朱丹溪强调“阳有余,阴不足”,旨在告诫世人() A.真阳之气有余,应注意克伐而勿使过亢 B.真阴之气不足,应加以滋养 C.抑制相火,保护真阴

D.阳动阴静,阳亢易治,阴虚难疗 E.不见所欲,使心不乱

2.朱丹溪认为,凡人身中有结核不痛不仁,不作脓者,皆属() A.食郁 B.湿阻 C.血郁 D.痰证 E.气滞

3.对产后诸疾,朱氏认为当() A.大补气血 B.滋阴降火 C.调理脾胃 D.调理肝肾 E.调畅气机

4.提出“百病兼痰”的著名观点的医学家是() A.刘完素 B.朱丹溪 C.李杲 D.张从正 E.张元素

5.关于郁证的病位,丹溪接受李杲脾胃为升降之枢的观点,认为() A.凡郁皆在上焦 B.凡郁皆在中焦 C.凡郁皆在下焦 D.凡郁皆在肝胆 E.凡郁皆在肺胃

6.提出“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随气而顺矣”的医家是() A.朱丹溪 B.王履 C.戴思恭 D.王纶 E.李中梓 《二)B型题

A.心为火居上,肾为水居下,水能 升而火能降,一升一降,无有 穷矣

B.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升,而脾 居其中

C.气为阳宜降,血为阴宜升,一升 一降无有偏胜,是谓平人 D.肝阳宜升,脾阳宜降 E.心火宜升,‘肾气宜降

1.朱丹溪论述其阳升阴降之观点,以水火言() 2.朱丹溪论述其阳升阴降之观点,以五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