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媒体视角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机制建设探究 下载本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基于新媒体视角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机制建设探究

作者:许博卿

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8年第09期

【摘 要】 本文分析了新媒体视角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了新媒体视角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机制建设路径。要充分认识新媒体时代下构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机制的重要意义;建立科学的网络新媒体技术利用体系;建立合理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目标机制;建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过程制度体系;建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考评体系。

【关键词】 新媒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现实困境;机制构建 一、新媒体视角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面临的现实困境 1、传播要素层面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现实困境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面临的典型困境主要有:第一,传播主体多元化。新媒体时代打破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一元化格局,传播主题的规范、监管将直接影响大众化传播效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舆论导向作用发挥也将由此受到较为负面影响。第二,传播方式多质化。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传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方式有效性由此不断降低,如何充分利用新媒体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必须解决的问题。第三,传播受众主体化。随着新媒体时代影响力的不断提升,网络传播拓扑结构实现了受众的主体性赋予,在传播者与受众享有同等主体地位的今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也必须开展变革以满足新媒体时代需要。[1] 2、传播过程模式层面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现实困境

新媒体时代对传播者和受众带来的具体影响主要有:第一,传播者。新媒体时代对传播者的影响较为深远,传播者阶层、受教育程度、年龄、职业等多个范围的扩大化便属于这种影响的具体表现。第二,传播受众。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出,“受众即广大人民群众作为传播过程主体地位的确立,不应是新时期所赋予的,而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所决定的”,因此,新媒体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同样需要关注人民群众的现实意义。 3、传播过程内部控制层面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现实困境

在新媒体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传播者属于主导者和内容的“把关人”、传播内容属于其中的信息流、传播方式需根据情况灵活选择、传播受众属于传播对象,但不同于传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传播受众属于传播链的终点,新媒体时代中传播受众也可以成为传播的起点,这主要是由于传播受众被赋予了主体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必须高度关注新媒体时代带来的传播者主体性变化。[2]

二、新媒体视角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机制建设路径

“思想巨人,伟大旗帜——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研讨会”、“永恒的思想魅力——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暨《思想巨人马克思》出版座谈会”、“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学术研讨会等纪念活动近日来在我国多地广泛举行,而结合这类纪念活动,本文提出如下新媒体视角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机制建设路径。

1、充分认识新媒体时代下构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机制的重要意义

一是时代发展要求和人民的根本诉求。在共产党发展历史中,马克思主义传播始终是党的一项重要思想政治工作,在解决人们实际问题、宣传党的理论方面有重要意义。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媒介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提供了有效途径,这种情况下,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体系已经不能满足时代要求,需要尽快进行传播机制的革新,以便适应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特征。二是由马克思自身大众化特点决定。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讲,在不同阶段将被赋予新的内容,并需要在实践中得以完善发展,进而保证马克思主义能对社会发展不同阶段起到指导作用。马克思大众化不仅是理论问题,还属于实践问题范畴,要想实现理论创新,应借助实践活动的信息反馈作用,我国党建事业理想效果的实现,应具体到每个社会成员,围绕国家政策方针来实现自身发展,即是体现出马克思主义自身大众化特征,只有在社会成员能利用马克思主义约束自身行为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在社会进步中的指导作用。 2、建立科学的网络新媒体技术利用体系

应围绕以下几方面建立科学的网络新媒体技术利用体系:其一,强化受众意识。为保证受众的“传播者—受众”双主体理念较好服务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机制建设,设法增强受众主体意识、提升受众信息甄别能力、强化受众责任感、调动受众积极性和创造力等具体措施必须得到关注,如其中的受众信息甄别能力提升可以采用各级教育培训配合方式。其二,科学选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内容。考虑到新媒体时代各类信息充斥于网络,为保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所涉及的内容能够真正引起受众兴趣并使其参与到传播过程中,传播内容的科学性、通俗化、创新型均需要得到关注,如其中的传播内容通俗化需要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并同时贯彻“三贴近”原则。

3、建立合理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目标机制

目标机制可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其一,塑造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为满足新媒体时代我国各领域发展需要,时代特征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目标中得到充分体现,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经济与社会发展转型关键时期)也必须纳入目标的考量范围。其二,关注群众实践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活动。“以人为本”属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最终目标,通过制定针对性较高的不同目标,即可进一步提升目标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4、建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过程制度体系

具体的制度体系建设路径如下:其一,建立完备的规范管理监督、培训制度。这类制度的建立主要是为了明确传播者应遵守的规则、应履行的义务,同时还应针对性提供不同的培训制度支持,以此提升传播者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理论素养、政治素养。其二,建立科学的内容审核与监督制度。配套的内容审核与监督机制将为传播效果提供有力保障,党的各项政策在传播中不打折、不走样也将由此得以实现。值得注意的是,内容审核与监督的开展必须得到大数据、学习算法等新型网络技术的支持,由此确保网络空间的风清气正。其三,不断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可通过加大教育投入、加强党的最新理论与政策教育为传播提供支持,青少年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应成为这一环节所关注的重点。 5、建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考评体系

一是建立客观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的建立需关注社会发展阶段实际、受众人群实际、区域发展实际,标准建立过程必须避免出现“一把尺子量到底”情况出现,通过广泛听取各方代表意见、把握好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关系,可有效提升评价标准客观性。二是保证体系科学性。必须制定接地气的考评实施方案,方案的可操作性也必须得到重点关注,以考评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信息为出发点需要在其中得到重点体现。三是融入互联网思维。运用大数据、学习算法等新媒体技术收集信息数据并开展分析研判将为考评体系效用发挥提供支持,由此实现的传播背后信息挖掘将进一步提升考评指标设计科学性、合理性。 三、结语

本文提出了建立科学的网络新媒体技术利用体系、建立合理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目标机制、建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考评体系等具体策略建议,希望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能够作为相关研究和探索的参考,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更好地开展。 【参考文献】

[1] 陈前军.中国梦传播的经验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基于传播学“5W”模式的视角[J].汉江师范学院学报,2018.3801.86-91.

[2] 刘康.“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精准传播策略探析[J].理论月刊,2018.03.37-44.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