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例题分析
第1讲“社会与社会运行”例题分析 例题1-1 题型:选择题
题目:在汉语里,“社会”一词最早出现于( )。 A. 礼记 B. 资治通鉴 C. 旧唐书·玄宗上 D. 诗经 答案:C
分析:“社会”一词最早见于唐代《旧唐书·玄宗上》一书,载文“礼部奏请千秋节休假三日,及村闾社会”,此处的“社会”是“社”与“会”的连用,意为村民集会。 例题1-2 题型:名词解释 题目:社会整合
答案及分析:社会整合是将无数单个人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或通过调节矛盾、冲突与对立,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过程。 例题1-3 题型:简答题
题目:社会的功能有哪些?
答案及分析:(1)整合(integration)功能。整合,也称社会整合,是将无数单个人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或通过调节矛盾、冲突与对立,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过程。(2)交流的功能。语言、文字和符号等人类交往工具的发明、创造,为人与人、家庭与家庭、群体与群体、国家与国家间的交流和往来提供了可能。(3)导向的功能。社会的导向功能是通过行为规范的制定及其执行来发挥作用的。(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人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人类却是世代更替、不断延续的。社会的延续与长存,使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得以延存和不断更新、发展。
第2讲“文化与社会运行”例题分析 例题2-1
知识改变命运
题型:选择题
题目:下列哪项不属于普遍的文化模式( )。 A. 语言 B. 艺术 C. 京剧 D. 习俗 答案:C
分析:普遍的文化模式指各种不同文化模式中所包含的共有的东西,如语言、文字、艺术、符号、习俗、家庭和社会制度、科学、政府和战争,等等。京剧属于特殊的文化模式。 例题2-2 题型:名词解释 题目:文化
答案及分析:文化,英文culture,源于拉丁语,为耕耘、耕作之意。它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东西。 例题2-3 题型:简答题
题目:文化可区分为哪几种类型?
答案及分析:(1)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物质文化在使用中会不断被耗损。非物质文化,即精神文化,像制度、规范和观念等。非物质文化可以被反复使用而不损耗。(2)主文化和亚文化。主文化是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为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亚文化是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文化。(3)主文化与反文化。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4)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评比性文化是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非评比性文化也称中性文化,是指在文化评比中无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化。
第3讲“人的社会化”例题分析 例题3-1 题型:选择题
题目:在现代社会,女性为了自我发展,努力地学习和改造自己,以尽可能取得社会对女性新的社会角色的认同。这是( )的具体体现。
知识改变命运
A. 预期社会化 B. 发展社会化 C. 逆向社会化 D. 再社会化 答案:B
分析:发展社会化,也称为继续社会化。是相对于初始社会化而言的,是指成年人为适应社会发展所提出的新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在现代社会,女性为了自我发展,同时也为了适应社会对女性的新要求,她们努力地改造自己,以尽可能取得社会对女性新的社会角色的认同。这是发展社会化的具体体现。 例题3-2 题型:名词解释 题目:初始社会化
答案及分析:初始社会化:发生于幼年和童年时期,是文化学习的集中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学习了语言和基本的行为模式,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这一阶段的主要社会化机构是家庭。 例题3-3 题型:简答题
题目:社会化的主体是有哪几类?
答案及分析:社会化的社会主体是指对个体最重要、最有影响的个人、群体和机构等。社会化的主体包括五类:1.家庭。家庭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化机构,是人进行社会化的理想场所,家庭社会化具有非强制性和潜移默化的特点。2.学校。学校是一种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习机构,学校的社会化具有半强制性、系统性和组织性等特点。3.同龄群体。同龄群体(peer group)是指那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和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同龄群体并不一定是朋友。同龄群体的社会化具有潜移默化和自发性等特点。4.工作单位。工作单位就是一个职业化的场所,它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检验和发展家庭及学校社会化成果的舞台。5.大众传媒。大众传播媒介(mass media)是指社会组织为在广大社会成员间传递信息、互通情报所采用的各种通讯手段,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化具有诱导性和暗示性等特点。
第4讲“社会角色与人类社会”例题分析 例题4-1 题型:选择题
题目:在社会学中,法官是( )。 A. 先赋角色 B. 开放性角色
知识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