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完整版)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2),推荐文档 下载本文

..

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水平: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一)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二)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有效的说服;树立良好的榜样;利用群体规定;价值辨析;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三、德育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德育原则

1.方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 3.知行统一原则;

4.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5.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6.因材施教原则;

7.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8.发挥积极因素和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德育方法

1.说服教育法;

2.榜样法(榜样示范法);

..

3.锻炼法(指导实践法); 4.陶冶法; 5.品德评价法。

德育途径:

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课外和校外课程; 3.社会实践活动;

4.团队活动与集会活动; 5.班主任工作

四、小学生安全

常见急症:中暑、溺水、电击、烫伤和烧伤、骨折、中毒

心理障碍:多动症、焦虑症、学习困难综合症、强迫症、厌学症

心理辅导的原则:

(1)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2)预防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3)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4)学生主体性原则 (5)个别化对待原则 (6)整体性发展原则

心理辅导方法:

1.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消退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 2. 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全身松弛训练、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 3. 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

理性-情绪疗法、认知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团体辅导法

五、家庭、社会和社会的协调

家校联系的常用方式:

家访、班级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沙龙和家长委员会 03

班级管理

..

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确定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额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班级突发事件的类型:成员间的分歧、打架斗殴、顶撞、恶作剧

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原则:教育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可接受原则、冷处理原则

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沉着冷静面对、机智果断应对、公平民主处理、善于总结引导

班主任的工作内容: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建立学生档案 (4)开展班会活动 (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6)操行评定

(7)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班队活动的基本原则:教育性、自主性、组织性、趣味性、实践性、创造性

班队活动的类型:主题教育活动、班队例会、班队文艺活动、班队体育活动、班队科技活动、班队劳动、班队游戏活动、少先队活动

课外活动的内容:

学科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社会活动、游戏活动、课外阅读活动、主题活动

课外活动的特点:

(1)性质的自愿性和选择性 (2)内容的伸缩性和灵活性 (3)形式的多样性 (4)活动组织的自主性 (5)活动方法的实践性 (6)活动评价的综合性

教学设计(40分)

教学目标的内容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确定教学重难点 1. 吃透新课标; 2. 全面了解学生; 3. 深入钻研教材。

教学设计过程 1. 课堂导入

(1)直接导入; (2)直观导入; (3)情境导入; (4)提问导入; (5)复习导入; (6)悬念导入; (7)故事导入; (8)游戏导入。

2. 新课讲授

通过分析、解释、说明、论证、叙述、描绘等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3. 巩固练习

选择或编制一些与教学内容吻合的、有代表性的题目供学生练习

4. 课堂总结

封闭型总结(认知型总结):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课程的要点上; 开放型总结:把所学知识向其他地方延伸,拓宽学生知识面,使知识系统化。

综合课程

1. 学科本位综合课程; 2. 社会本位综合课程; 3. 儿童本位综合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 1. 实践性; 2. 开放性; 3. 自主性; 4. 生成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内容 1. 研究性学习;

2. 社区服务于社会实践; 3. 劳动与技术教育; 4. 信息技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