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完整版)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2),推荐文档 下载本文

..

2教学实施(材分+单选)

教学的特点

1. 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 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 3. 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 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教学的意义

1. 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是社会经验的再生产,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2. 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3.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教学的基本任务

1. 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首要任务) 2. 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4.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5.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过程的要素

三要素:教师、学生、教材。

1. 教师: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 学生: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 3. 教材:教师和学生共同的认识对象;

4. 教学策略:把教师、学生与教材联系起来的中介和桥梁; 5. 学习环境:教与学活动得以开展的必须条件。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的具体表现 1. 认识对象的间接性与概况性; 2. 认识方式的简洁性与高效性;

3. 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与传授性(有领导的认识); 4. 认识的交往性与实践性; 5. 认识的教育性与发展性。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1)学生的学习以间接经验为主;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

(3)教育要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增加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所必须的感性认识,以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

2. 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1)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2)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3.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4. 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3)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防止脱离知识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只强调传授知识忽视思想品德教育两种倾向,实现教学的教育性。

我国小学教育应坚持的原则

1. 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 2. 直观性原则; 3. 启发性原则; 4. 巩固性原则;

5. 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 6. 因材施教原则; 7.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8. 量力性原则。

小学常用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2. 谈话法(问答法); 3. 讨论法; 4. 读书指导法; 5. 演示法; 6. 参观法; 7. 练习法; 8. 实验法。

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

1. 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在中国,1862年北京京师同文馆首先采用这一形式。

..

班级授课制基本特点:

1. 在教学人员的安排上,以“班”为基本的活动单位; 2. 在教学活动程序安排下,以“课”为组织单位; 3. 在教学时间安排上,以“课时”为基本单位。

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活动。 不足:

(1)不利于因材施教;

(2)不利于学生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培养; (3)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 2. 课堂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 (1)现场教学; (2)个别指导。

3. 课堂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 4. 其他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1)分组教学制;

(2)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3)贝尔-兰喀斯特制; (4)特朗普制。

教学实施的环节 1. 备课

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2. 上课(教学工作中心环节) 上好课的基本要求: (1)教学目标明确; (2)教学内容准确; (3)教学结构合理; (4)教学方法适当; (5)讲究教学艺术; (6)板书有序;

(7)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3. 布置、检查课外作业 4. 课外指导

5.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课堂总结的意义

1. 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总结,理清知识脉络; 2. 促进知识的拓展延伸和迁移,做好衔接过渡; 3.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探索创新。

..

课堂总结的方法 1. 归纳总结式 2. 启迪思维式 (1)设疑; (2)伏笔; (3)延伸。 3. 分析比较式 4. 比照式总结 5. 交流评价式 6. 活动激趣式 7. 渗透式小结 8. 悬念式总结 9. 前呼后应式总结 10. 延伸式小结

课堂管理的基本原则

1. 重视课堂管理本身的教育功能; 2. 突出学生的主体发展; 3.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4. 重视学习活动的过程管理。

影响课堂管理的基本因素 1. 教师的领导风格; 2. 班级规模; 3. 班级性质; 4. 对教师的期望。

课堂气氛及其类型

1. 积极的课堂气氛: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

2. 消极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表现出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课堂纪律问题较多,师生关系疏远,教师不能有效控制课堂;

3. 对抗的课堂气氛:是一种失控的课堂状态。

影响课堂气氛的基本因素 1. 教师的因素; 2. 学生的因素;

3. 课堂物理环境因素。

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策略 1. 正确地鉴定分析课堂气氛; 2. 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

3. 树立典型,利用榜样示范积极引导学生;

4. 妥善处理矛盾冲突,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