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国际重复征税的概念:目前,国际重复征税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即法律意义上和经济意义上的。 “法律性的国际重复征税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对同一纳税人就同一征税对象,在同一时期内课征相同或类似的税收。”经济意义上的国际重复征税,则是指两个以上的国家对不同的纳税人,就同一课税对象或同一税源,在同一期间内课征性质相同或类似的税收。 3、避免国际重复征税的基本方法
(1)免税法:指居住国政府对本国居民来源于境外并已向来源国政府缴税的所得免于征税的方法。
1)全额免税法 全额免税法,即居住国政府对本国居民纳税人课税时,允许从其应税所得额中扣除来源于境外并已向来源国纳税的那一部分所得。这种办法在目前国际税务实践中已不多见。
2)累进免税法 累进免税法,即居住国政府对来源于境外的所得给予免税,但在确定纳税人总所得的适用税率时,免税所得并入计算。也就是说,对纳税人其他所得征税,仍适用其免税所得额扣除前适用的税率。目前实行免税制的国家,大多采用这个办法。
(2)扣除法是居住国政府允许纳税人就境外所得向来源国缴纳的税款从国内外应税所得中扣除的一种方法。 扣除法指导原则是把居住在本国的跨国纳税人在收入来源国交纳的所得税视为一般的费用支出在计税所得中减除。与免税法对比,扣除法,纳税人的税收负担水平高,国外所得并没有完全消除重复征税,只是有所减轻。 (3)抵免法是目前国际上比较通行的消除双重征税的方法。根据这一方法,居住国政府按照居民纳税人来源于国内外的全部所得计算应纳税额,但允许纳税人从应纳税额中抵免已在收入来源国缴纳的全部或部分税款。 1)直接抵免 所谓直接抵免,是相对于间接抵免而言的,其含意是允许直接抵免的外国税收必须是跨国纳税人直接向来源国交纳的。
2)间接抵免 间接抵免一般适用于对公司、企业的国外子公司所缴纳的所得税的抵免。 (4)低税法
就是指对居住国居民来源于国外的所得或对来源于本国所得的非居民纳税人,采用较低的税率或减免等优惠政策,如比利时政府规定对来源于国外的所得按正常税率减征80%。
第七章国家公债
1、公债含义:公债是指的是政府为筹措财政资金,凭其信誉按照一定程序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一种格式化的债权债务凭证。 2、公债的职能:(1)弥补财政赤字;(2)筹集建设资金;(3)实施经济政策,灵活调节经济;(4)形成市场基准利率。
3、衡量公债规模的指标:
(1)反映公债规模与国民生产总值关系的指标;→直接反映政府偿债能力 (2)反映公债规模与财政支出关系的指标;→间接反映政府偿债能力 (3)反映外债规模的主要指标。→反映应债能力
4、国债的主要特点 国债是债的一种特殊形式,同一般债权债务关系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从法律关系主体来看,国债的债权人既可以是国内外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也可以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政府以及国际金融组织,而债务人一般只能是国家。
(2)从法律关系的性质来看,国债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较多地体现了国家单方面的意志,与一般债权债务关系相比,则其体现出一定的隶属性,这在国家内债法律关系中表现得更加明显。 (3)从法律关系实现来看,国债属信用等级最高、安全性最好的债权债务关系。
第八章国家预算
1、国家预算的含义 国家财政的收支计划,是以收支一览表形式表现的、具有法律地位的文件,是国家财政实现计划管理的工具。
2、国家预算功能(1)反映政府财政收支状况;(2)是国家财政实现计划管理的工具;
(3)是国家调控社会经济运行的重要杠杆。
6
3、国家预算的原则:公开性、可靠性、完整性、统一性、年度性 4、从预算的组织形式看,国家预算可分为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
单式预算指在预算年度内,将全部财政收支汇编成一个统一的预算平衡表的一种预算组织形式。 复式预算指在预算年度内,将全部财政收支按其经济性质归类,分别汇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对独立的预算的一种预算组织形式。
5、单式预算与复式预算的区别:1、形式不同 2、内容不同 3、收支处理方式不同
6、预算管理体制的演变 (1)1950—1952年“统收统支”体制 ,即高度集中的预算管理体制,财力、财权高度集中于中央。
(2)1953-1979年“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 主要特征:中央统一制定预算政策和制度,地方分级管理;有关税权集中于中央,由地方组织征收,分别入库;中央确定地方预算的支出范围;中央统一进行地区间的调剂;地方以支定收,结余留用;该体制不能长期稳定。
(3)1980-1993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 (4) 1994年至今实行“分税制”
第九章财政政策
1、财政政策含义: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 2、财政政策四种功能:
1.导向功能 财政政策的导向功能就是通过调整物质利益进而对个人和企业经济行为的调节来引导国民经济的运行。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配合国民经济总体政策和各部门、各行业政策,提出明确的调节目标。第二,财政政策不仅规定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同时通过利益机制,引导人们的经济行为。
2.协调功能 财政政策的协调功能是指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某些失衡状态的制约和调节能力,它可以协调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部门之间、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 3.控制功能 财政政策的控制功能是指政府通过调节企业和居民的经济行为,实现对宏观经济的有效控制。如对个人所得征收超额累进税,可以防止两极分化。
4.稳定功能 财政政策的稳定功能是指国家通过财政政策调节总支出水平,使货币支出水平恒等于产出水平,实现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其稳定功能主要体现为实施反周期操作。
3、财政政策的总目标一般是:保障充分就业,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4、衡量物价指数的指标: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生产物价指数(PPI);GDP缩减指数。 5、充分就业——失业率衡量 经济周期——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 6、财政政策类型:
第一,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这是根据财政政策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来划分的。 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作用的表现(1)税收的自动稳定作用;(2)政府支出的自动稳定作用。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汲水政策是对付经济波动的财政政策,是经济萧条时靠付出一定数额公共投资使经济自动恢复其活力的政策。汲水政策有四个特点:
第一,它是以市场经济所具有的自发机制为前提,是一种诱导经济复苏的政策; 第二,它的载体是公共投资,以扩大公共投资规模作为启动民间投资活动的手段; 第三,财政投资规模具有有限性,不能进行超额支出,只要使民间投资恢复活力即可; 第四,它是一种短期财政政策。
补偿政策是政府有意识地从当时经济状态的反向调节景气变动幅度的政策,以达到稳定经济波动的目的。在经济萧条时期,为缓解通货紧缩影响,政府通过增加支出,减少收入等政策来增加投资和消费需求,增加社会有效需求,刺激经济增长;相反,在经济繁荣时期,为抑制通货膨胀,政府通过财政增加收入、减少支出等政策来抑制和减少社会过剩需求,稳定经济波动。
汲水政策和补偿政策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第一,汲水政策只是借助公共投资以补偿民间投资的减退,是医
7
治经济萧条的处方;而补偿政策是一种全面的干预政策,它不仅在使经济从萧条走向繁荣中得到应用,而且还可用于控制经济过度繁荣。第二,汲水政策的实现工具只有公共投资,而补偿政策的载体不仅包括公共投资,还有所得税、消费税、转移支付、财政补偿等。第三汲水政策的公共投资不能是超额的,而补偿政策的财政收支可以超额增长。第四,汲水政策的调节对象是民间投资,而补偿政策的调节对象是社会经济的有效需求。 第二,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中的不同功能来划分的。
(1)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增加国债、支出大于收入,出现财政赤字来实现:
(2)紧缩性财政政策(又称稳健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 (3)中性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
第十章财政管理体制(略)
金融的概念:资金的融通。资金主要以货币形式存在,而银行则是资金融通的主渠道。 融通的对象→货币 融通的方式→信用 融通的机构→金融机构
第十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1、货币的含义:在商品或劳务的支付中或债务的偿还中被普遍接受的任何东西。(西方经济学)
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马克思货币定义)
2、货币层次划分的意义有益于中央银行的宏观金融决策,有助于中央银行分析整个经济的动态变化。 .西方通常的货币层次分为四个层次
M1 =流通中现金+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
M2 =M1+准货币+可转让存单 (准货币是指活期存款以外的一切公私存款) M3 =M2+CD(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长于隔夜的限期回购协议和欧洲美元等
L =M3+非银行公众持有的储蓄券+短期国库券+商业票据+银行承兑票据 L是美联储使用的一个货币口径 3、货币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另外三种职能则是在两者的基础上形成的派生职能。货币在充当各项职能时,都是一般等价物。 价值尺度 特点:(1)货币只需要以想象中的或是观念上的形式存在就可以了;
(2)通过把商品价格的形式表现出来 流通手段 特点:(1)必须是现实的货币(2)可以用不足值或价值符号来代替 贮藏手段职能 特点:(1)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是观念上的货币,必须是足值的金银条
(2)退出流通领域出于一种静止状态 支付手段职能 特点:(1)等值的货币,价值单方面转移;(2)到了约定之日,按预先设定的支付
4、货币流通规律也叫货币需要量规律,它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商品流通过程中客观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是: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成反比。
5、货币流通规律影响因素: ①商品价格总额; ②商品的价格水平; ③货币的流通速度。 公式:货币需求量=商品价格总额/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
第十二章信用与利息
1、信用含义 指商品买卖中的延期付款或货币的借贷行为。
2、信用形式 现代信用形式主要包括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和国际信用等。在这些信用形式中,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是两种最基本的信用形式。
8
(1)商业信用。商业信用是指企业在买卖商品时采取赊销方式而相互提供的信用。 商业信用区别于其他信用形式的特点:体现生产或经营商品企业之间的信用关系;直接为企业再生产过程服务;是一种直接信用。
(2)银行信用。银行信用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银行信用是伴随现代资本主义银行的产生而产生的,是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国家信用。国家信用是指以国家为一方的借贷活动,即国家作为债权人或债务人而形成的负债。
(4)消费信用。消费信用是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直接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主要有赊销、分期付款等消费信贷。
(5)国际信用。国际信用是指一切跨国的借贷关系与借贷活动。它是国际间经济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国际信用具体形式包括:出口信贷、国际商业银行贷款、政府贷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国际资本市场业务、国际租赁和直接投资等。
3、信用工具是指以书面形式发行和流通、借以保证债权人或投资人权利的凭证,是资金供应者和需求者之前继续进行资金融通时,用来证明债权的各种合法凭证。信用工具也叫金融工具,是重要的金融资产,是金融市场上重要的交易对象。 4、信用工具的特征
偿还性 各种信用工具按其性质不同,有不同的偿还期。
收益性 信用工具能定期或不定期带来收益,这是信用的目的。信用工具的收益有三种:一种为固定收益,
是投资者按事先规定好的利息率获得的收益,如债券和存单在到期时,投资者即可领取约定利息。另一种是即期收益,又叫当期收益,就是按市场价格出卖时所获得的收益,如股票买卖价格之差即为一种即期收益。还有一种是实际收益,指名义收益或当期收益扣除因物价变动而引起的货币购买力下降后的真实收益。
风险性 为了获得收益提供信用,同时必须承担风险。信用工具的是指投入的本金和利息收入遭到损失。任
何信用工具都有风险,程度不同而已。其风险主要有违约风险、市场风险、政治风险及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 此即为具有变现力或流通性。在短期内,在不遭受损失的情况下,能够迅速出卖并换回货币,称为
流动性强,反之则称为流动性差。 5、单利和复利 单利计算公式
A=P+Prn=P(1+rn) 复利计算公式 A=P(1+r))^n
P——本金数 i——利率 n——期间数 【计算】
6、股票和债券的异同点
共同点: 1.都属于有价证券 2.都是融资和投资工具 3.两者的收益率互相影响 。
区别: 首先,两者的权利是不同的。债券是债权凭证,债券持有者和发行人之间和债权债务关系,债券持有者只能按期获取利息,到期收回本金,无权参与公司的经营决策。而股票不同,股票代表的是所有权,股票所有者是股东,股东有投票权,可以参与经营管理。
第二,两者发行的目的不同。发行债券是公司追加资金的需要,发行债券的收入属于公司的负债,不是公司的资本。而发行股票筹措的资金列入公司资本。
第三,两者发行的主体是不同的。我们说过,发行股票的经济实体只有股份有限公司,而有资格发行债券的经济主体很多,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公司等都可以发行。
第四,股票与债券期限不同。债券是有期限的,而股票是没有期限的,是一种永久投资。 第五,两者的收益也不相同。债券有规定的利率,可获得固定的利息(浮息债券有区别),而股票的股息和红利都不固定,一般视公司的经营情况而定。
第六,两者的风险也不相同。股票风险肯定要高于债券风险。 最后,公司破产时,债券清偿权比股权清偿权优先。
第十三章金融市场
9
1、金融市场的定义 金融市场是指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双方通过信用工具进行交易而融通资金的市场,广而言之,是实现货币借贷和资金融通、办理各种票据和有价证券交易活动的市场。比较完善的金融市场定义是:金融市场是交易金融资产并确定金融资产价格的一种机制 。 2、金融市场从不同的角度考察,可作如下分类:
(1)按地理范围可分为: ①国际金融市场,由经营国际间货币业务的金融机构组成,其经营内容包括资金借贷、外汇买卖、证券买卖、资金交易等。 ②国内金融市场,由国内金融机构组成,办理各种货币、证券及作用业务活动。它又分为城市金融市场和农村金融市场,或者分为全国性、区域性、地方性的金融市场。 (2)按经营场所可分为: ①有形金融市场,指有固定场所和操作设施 的金融市场; ②无形金融市场,以营运网络形式存在的市场,通过电子电讯手段达在交易。 (3)按融资交易期限划分为:①长期资金市场(资本市场),主要供应一年以上的中长期资金,如股票与长期债券的发行与流通; ②短期资金市场(货币市场),是一年以下的短期资金的融通市场,如同业拆借、票据贴现、短期债券及可转让存单的买卖。
(4)按交易性质划分为: ①发行市场,也称一级市场,是新证券发行的市场;②流通市场,也称二级市场,是已经发行、处在流通中的证券的买卖市场。
(5)按交易对象划分为折借市场、贴现市场、大额定期存单市场、证券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和保险市场。
(6)按交割期限可分为:①金融现货市场,融资活动成交后立即付款交割;②金融期货市场,投融活动成交后按合约规定在指定日期付款交割。按照上述各内在联系对金融市场进行科学系统的划分,是进行金融市场有效管理的基础。
(7)按交易标的物划分为:①货币市场 ②资本市场 ③金融衍生品市场
④外汇市场 ⑤保险市场 ⑥黄金及其他投资品市场
3、货币市场
票据市场 票据的承兑市场和贴现市场
拆放市场 指国际银行同业间的拆放,以及银行对工商企业提供短期信贷资金的场所。 短期证券市场 指信用良好的工商企业为筹集短期资金而开出的票据。 回购市场 短期存放款市场
4、贴现可以分为三种,分别是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
贴现:指银行承兑汇票的持票人在汇票到期日前,为了取得资金,贴付一定利息将票据权利转让给银行的票据行为,是银行向持票人融通资金的一种方式。
转贴现:指商业银行在资金临时不足时,将已经贴现但仍未到期的票据,交给其他商业银行或贴现机构给予贴现,以取得资金融通。
再贴现:指中央银行通过买进商业银行持有的已贴现但尚未到期的商业汇票,向商业银行提供融资支持的行为。
5、世界五大黄金市场 伦敦、苏黎世、纽约、芝加哥、香港
第十四章金融机构
1、金融机构,是指专门从事货币信用活动的中介组织。我国的金融机构,按地位和功能可分为四大类:第一类,中央银行,即中国人民银行。 第二类,银行。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 第三类,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国有及股份制的保险公司,城市信用合作社,证券公司(投资银行),财务公司等。第四类,在境内开办的外资、侨资、中外合资金融机构。以上各种金融机构相互补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金融机构体系。
2、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存、放款,办理转帐结算为主要业务,以盈利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企业。能够吸收活期存款,创造货币是其最显蓍的特征。
我国现有 5家国有商业银行(中、农、工、建、交)、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信、华夏、招商、光大、民生、浦东发展、深圳发展、渤海、广发、兴业、浙商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