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管理心理学复习笔记-考试必背 下载本文

一、心理现象: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是人脑的机能,又是客观现

实的主观映象)心理现象,即心理活动的过程,是心理现象的不同形式对现实的动态反映。 二、心理过程又分为三个方面:(认识.情感.意志)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想、想像等

心理过程 情感过程:人对现实的态度体验,包括情绪、情感、情操 心 心 意志过程:人在改造现实时不后困难,去完成任务的心理过程 理 理

学 现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

象 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等

1.认识过程:认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来完成。 <1>感知。知觉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阶段。 <2>记忆。思维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阶段。 2.情感过程(情感.情绪.情操)

<1>所谓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的体验,是对事物好恶的一种倾向。 (A)由基本需要引起的情感:如“爱好、快乐、嫌恶和悲哀”是基本的情感; (B)由社会需要引起的情感:如“社交、尊重、承担责任”是高级情感。

<2>情感与情绪不同于其他心理活动,它的任何一种表现形式都包含:A:自我体验;B:生理变化;C:外部表

<3>.情感与情绪的分类

(A)按基本表现形态,可分为:A:激情;B:心境;C:热情 (B)按社会性内容,可分为:A:道德感;B:理智感;C:美感 <4>.情感的两极性

(A)情感或情绪往往表现为肯定或否定的对立的两极性。

(B)人的情感和情绪不但与身体健康有密切的关系,而且与人的行为也有密切的关系。 3、意志过程

<1>.意志的一般概念:所谓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意志的特征:<1>能够自觉的确立目的;<2>自觉的能动性;<3>对行为的调节作用;<4>对心理的调节

作用;<5>坚持的作用; <3>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

A意志和认识的关系:离开认识过程,就不会有意志行为。意志离不开认识,也给认识以巨大的影响。

6 / 48

B意志和情感的关系:当某种情感对人的一定行为起推动或支持作用时,情感可以成为意志的动力。当人

们在从事他所不愿做的事情时,情感也可能成为意志的阻力。

<4>.意志行为的心理过程分为:采取决定阶段、执行决定阶段

第三节 人性假设理论

一、“经济人”假设

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私利。(典型代表是“泰罗”),X理论的基本观点: 1. X理论的基本观点:“每个人都具有”:<1>.天生懒惰、逃避责任;<2>没有大志、不负责任;<3>个

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矛盾;<4>满足安全和生理的需要;<5>多数属于上属情况,只有少数人能鼓励自己、控制冲动。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上述人,另一类是能够自己鼓

励自己、能够克制感情冲动的人,这些人应负起管理的责任。 2.X理论的管理措施(1)重视完成任务,而不考虑人的感情。(2)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与广大

工人群众无关。(3)用金钱来刺激工人生产的积极性,对消极怠工者采用严厉的惩罚措施 二、“社会人”的假设

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是决定性的因素。(典型代表是“梅奥”)

1.“社会人”假设的基本观点:<1>影响人的生产积极性因素,除物质条件外,还有社会心理因素。<2>生

产效率的提高和降低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士气”。<3>非正式群体有其特殊的规范,会影响群体成员的行为。<4>作为领导者要善于倾听和沟通职工的意见。 2.“社会人”假设的管理措施:<1>管理人员注重完成生产任务的同时,应把重点放在关心人、满足人的需

要上。<2>管理人员应重视职工之间的关系,培养和形成职工的归属感和整体感。<3>在实行奖励时,提倡集体的奖励制度,从而“提高士气”。<4>管理人员应在职工与上级之间起联络人的作用。 三、“自我实现人”假设

1.所谓自我实现,指的是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人的才能

才充分表现出来,人才会感到最大的满意。(典型代表是“马斯洛”) 2.麦格雷戈总结了马斯洛、阿吉里斯其他人的观点提出了:“Y理论”, 3.Y理论的基本观点:

<1>人都是勤奋的;<2>控制和惩罚不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唯一方法;<3>一般人不仅会接受责任,还会主动寻

求责任;<4>有高度的想象力、解决组织中问题的创造性;<5>在现在工业条件下,一般人潜力只利用了一部分。 4.Y理论的管理措施

<1>管理重点的改变;<2>管理人员职能的改变;<3>奖励方式的改变;<4>管理制度的改变。 四、“复杂人”假设(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的)

根据“复杂人”假设,提出了一种新的管理理论,称为“应变理论”,有人把他称为“超Y理论”。 1.主要观点:

<1>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

7 / 48

<2>人在同一时间内有各种需要和动机; <3>人在工作和生活中,会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 <4>一个人在不同部门会产生不同需要; <5>没有一套适合任何时代的管理方法。 2.超Y理论的管理措施:

<1>在管理中要因人而异,不能千篇一律。

<2>如果企业的任务清楚、分工明确,则可以较多地采取授权形式。在企业任务不明确、工作混乱的情况

下,需要采用较严格的管理措施,才能使生产秩序走上正轨。

第二篇 个体心理与管理 第三章 个性与管理

第一节 个性的一般概述

一、个性的概念及其特征

1.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意识倾向性与心理特征的总和。 2.个性的特征:

<1>独特性:即人的心理特征所表现出来的独特性。

<2>整体性:个性不是一个孤立的心理特征,而是以整体形式表现出来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3>稳定性:这种稳定性也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4>倾向性:心理向行为转化的过程中总是表现出来一定的倾向性。 二、个性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1.个性的形成过程:A:婴幼儿期;B:学生时期;C:社会时期;

2.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1>先天遗传因素;<2>家庭因素;<3>文化传统因素;<4>阶级和阶层因素; 三、个性的理论

1.特制论:就是从人的心理特征性来研究人的个性,这种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 <1>阿尔波特认为,个性必需有能够进行测定的因素。 <2>卡特尔认为,个性基本结构的单元是特征。

<3>艾森克认为,个性表示行为的一种组织层次,他提出个性特质可以从两个方面描述:(1)情绪稳定—

神经过敏;(2)内向—外向; 2.社会学习论:这种理论与特质论相反,认为环境中的事物通过学习成为自己行为的模式,而个人的行为对

环境也有一定的影响。这种理论代表人物有:A:米勒B:达乐C:罗特D:班图拉 3.心理分析论;这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8 / 48

<1>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个性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之内包括着三个部分:“本我、自我、超我”。 <2>荣格认为,个性的发展并不取决于人本能的冲动,而是由于个人为达到自我实现的内在潜力所引导。 自我又取决于两种“态度”或倾向:一种为外向;另一种是内向;由于人的不同特性划分为:A:敏感型

B:感情型C:思考型D:想象型 <3>阿德勒则强调个人争取优胜意识才是人的行为的主要内动力。

4.个性类型论:代表人物是荣格和麦迪。注:麦迪认为人有四种个性结构:

<1>外向——(1)高忧虑“紧张、激动、情绪不稳定、爱社交、依赖”。(2)低忧虑“镇静、有信心、信

任、适应、热情、爱社会、依赖”。 <2>内向——(1)高忧虑“紧张、激动、情绪不稳定、害羞”。(2)低忧虑“镇静、有信心、信任人、适

应、温和、冷淡、害羞”。

第二节 气质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一、气质的概念与类型

1.所谓气质是个人与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 <1>神经过程可分为“兴奋过程、抑制过程”。

<2>神经过程的三个特征:A:强度B:均衡性C:灵活性。 2.气质的类型

<1>多血质。又称为“活泼型”;其特征是“活泼好动、反映迅速、喜欢与人交往”。 <2>粘液质。又称为“安静型”;其特征是“安静稳重、沉默寡言、注意力稳定”。 <3>胆汁质。又称为“兴奋型”;其特征是“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易于激动”。 <4>抑郁质,又称为“抑制型”;其特征是“孤僻胆小、行动迟缓、忍耐力较差”。 二、气质在管理中的应用

1.气质在实践中的地位与作用 <1>气质类型本身无好坏的区别;<2>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高低;

<3>气质对工作性质和效率以及人际交往方式和教育方式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2、气质的应用必需注意的几个问题:(1)在安排特殊工作的人员时,必须注意气质要求的绝对性。(2)

在一般的工作安排和人员优化组合时,必须注意气质要求的互补性。(3)在进行人员培训时,既要注意气质的顺应性,也要注意气质的发展性。

第三节 性格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一、性格的概念及其特征结构

1.所谓性格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2.性格与个性是有区别的,个性反映一个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而性格则标志了这个角色的特征。 3.性格与气质的区别在于:气质更多地体现神经类型基本特征的自然影响,是神经类型在行为、活动中的直

接表现;而性格更多地体现了社会生活条件和环境的外来影响,是在神经类型的基础上形成的

9 / 48

暂时联系系统。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相同的性格特征,相同的气质类型的人又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

性格与气质都是人脑的机能,其共同的基础是神经类型。气质不是存在于人的性格的某种外来的东西,而

是有机地包括在性格结构之中,二者共处一体,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气质影响着性格的动态方面,渲染性格特征,使性格具有独特的色彩。

二、性格的特征结构A:态度特征B:意志特征C:情绪特征D:理智特征

1、 2、

特征 4、

性格的态度特征:表现在对待和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方面的态度特征

性格的意志特征:表现为个体在调节自己行为方式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意志特征

3、 性格的情绪特征:分为四个方面(1)强度特征;(2)稳定性特征;(3)持久性特征;(4)主导心境

性格的理智特征:指人们表现在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方面的个体差异。

三、性格的类型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1.性格的类型:所谓性格的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 <1>按人的心理机能分类:A:理智型B:情绪型C:意志型 <2>按人的心理活动倾向性分类:“外倾型、内倾型”。 <3>按人的独立性程度分类:“顺从型、独立型”。

<4>结合人的四种气质类型分类:(注:美国的心理学家“弗洛伦斯。妮蒂雅在《性格分析学》的分类)

A:活泼型性格B:力量型性格C:完美型性格D:和平型性格 2.性格的应用必须重视的几个方面:<1>要重视管理者自身性格的锻炼。<2>要重视对组织成员性格的了解

和把握。<3>要重视领导班子及其组织成员的性格互补结构。<4>要重视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良好性格的环境。 注:人格心理学家“阿尔波特”认为,健康成人的特征有六个方面:A:自我广延能力;B:

与他人交往能力C:有安全感和自我认可;D:具有现实性知觉;E:具有客观化的表现;F:具有一致的人生哲学。

第四节 能力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一、能力的概念及其制约因素

1.所谓能力是指个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或是指个人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 2.制约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1>素质:是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特征,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官的特性。 <2>教育:是人们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

<3>社会实践:是发展人的能力的另一条重要途径,是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 <4>勤奋:是一个人能力获得较快和较大提高的必由之路。

<5>兴趣:所谓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

二、能力的结构、差异及其应用

1.能力的结构: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能力二因素结构学说: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

10 /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