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管理心理学复习笔记-考试必背 下载本文

2.对成就需要理论的质疑,即认为人的动机、需求是很难定向塑造的。 第三节 过程型激励理论 一、期望理论

1.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弗鲁姆”深入研究组织中个人的激励和动机,成为这一领域的开拓者。 2.期望理论的基本观点

<1>期望公式:即“激励程度=期望值×效价”(M=E×V)

<2>期望模式:“个人努力——个人成绩——组织奖励——个人需要”。

3.弗鲁姆认为,根据期望理论这一模式,为了有效地激发组织员工的工作动机,需要正确处理好三种关系:

(1)努力与成绩的关系;(2)成绩与奖励的关系;(3)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 弗鲁姆将组织能给予个人的奖励分为二类(多选),一是最终结果类奖励,二是中间结果类奖励. 4.对期望理论的评价

<1>期望理论的贡献(A)期望理论推进了对组织个人行为和动机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B)期望理论为

人类行为的描述提供了新的有力的工具。 <2>期望理论的局限在于:“其模式的太过理想化”。 二、目标理论

目标理论问世于20世纪60年代末,它的最早提出者是美国心理学教授“洛克”。 1.目标理论的基本观点

<1>目标与奖励的关系,与人的一定需要相联系的目标是引起行为的最直接动机,因而对人具有激励作用. <2>合适目标分析的三个方面:(1)目标的具体性;(2)目标的难易性;(3)目标的可接受性; <3>合适目标的设置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1)目标具体性与难易性对工作效率的影响;(2)目标难易性

与能力的关系;(3)明白可接受性对工作绩效的影响。 2.目标理论的评价(目标理论对于组织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第一、目标理论对目标与激励关系的新研究,有利于管理者重视目标所具有的动机作用,重视目标管

理。 <2>第二、目标理论关于设置合适目标的研究,为管理者提供了直接有效的激励方法和技术。 <3>第三、目标理论为目标管理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心理上的理论依据。 3.目标理论的局限性:(1)未考虑公平性问题;(2)在应用领域上受限制; 三、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 (一)强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21 / 48

1.强化的类型

<1>积极强化(也称正强化)

<2>消极强化(也称负强化)如受到警告处分的职工,由于表现好,组织上撤销对他的警告。 <3>惩罚(如批评、降职、减薪、罚款、开除等)

<4>消退(也称衰减)它是指撤销对某种行为的积极强化,以终止行为或降低行为出现的可能性。 2.强化的程序一般可分“连续化与间断强化”两类,其中间断强化作以下分类:(多选) <1>按强化比例是否变化可将间断强化分为“固定比例强化与可变比率强化”。 <2>按时间间隔是否固定可将间断强化分为“固定间隔强化与可变间隔强化”。 (二)强化的基本原则(简答)

1.奖惩结合;2.以奖为主,以罚为辅;3.及时强化;4.奖人所需;

注:奖人所需有三层含义:一是奖励的内容应因人而异;二是奖励的时机也应因人而异;三是奖励的程序

应因人而异; 第四节 状态型激励理论 一、公平理论

注:公平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于1967年提出的。公平理论的基本观点: 1.报酬分配与不公平感的产生。

2.个人消除或减轻不公平的方式:(1)通过自我解释达到自我安慰;(2)改变比较对象或另选比较方

式;(3)采取行动改变他人的收支状况;(4)采取行动改变自己的收支状况;(5)放弃工作,重寻新的分配关系。 3.公平理论的实践意义

<1>在不公平感产生的原因上,应处理好公平分配与正确判断的关系。 <2>在解决不公平感的方式上,应处理好制度改革与观念转变的关系。 〈3〉在利分配的比较方式上,应处理好比较范围和比较标准的关系。 二、挫折理论

1.所谓挫折是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遇到障碍和干扰,其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的一种消极的情绪

状态。 2.挫折从可能转变为现实有三个必要条件:

<1>个人所追求的目标是重要的,其行为动机是强烈的; <2>个人认为目标原本是可能达成的;

<3>达成目标的过程中,个人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

22 / 48

3.挫折产生的原因

<1>外部原因。又可分为“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两种。 <2>内部原因。又可分为“个体生理原因、个体心理原因”。 4.挫折反应的个体差异(多选)

<1>个体的抱负水平;<2>个体的忍受力;<3>个体对挫折的经验; 5.挫折的行为表现

<1>攻击性行为(美国多拉德提出的)(A)直接攻击。如与阻碍自己的领导当面争吵,甚至动手。(B)转

向攻击。如工作遇到挫折后回家打骂家人;个人遭受天灾之后向社会发泄不满。 <2>退化性行为(A)盲目的轻信。像幼儿顺从于牵手其手之人一样。(B)固执。如明知原有行为难以达成

目标,还是要重复过去失败行为。(C)逆反。如你要我往东我偏要往西。 <3>妥协性行为(A)自我安慰,也称合理化或文饰作用。(B)自我整饰。(C)成因推诿 <4>积极性行为(A)升华;(B)补偿;(C)改变 6.应付挫折的方法(重点考核)

<1>正确对待挫折;<2>改变情境;<3>适当的精神发泄。 第七章 群体概述

第一节 群体的一般概述 一、群体的定义:

所谓群体就是两个人以上,为了达到共同的特定目标,彼此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 作为群体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群体内的成员应具有共同的信念和群体意识(单选) 二、群体的特征:有以下四个方面:(简答)

1.在心理上各成员之间相互依附;2、在行为上各成员有共同的规范,彼此相互影响;3、在整体上各成员

具有群体意识;4、在行动上各成员有共同的目标为宗旨; 三、群体的要素有四个方面:

1.活动;2.相互作用;3感情;4、规范;

四、群体行为(在群体中,个体行为统一于群体目标,而形成组合起来的行为,就是群体行为) 影响群体行为的因素:(论述题)

1.要素:M:各成员的态度.知识.技能T:主要任务的各种特性Q:结构和内部控制L:领导人的技能.能力

和其它特性E:群体所处的环境 2.一个群体的行为,不但深受上述各种参数的性质和程度的影响,而且还受这些变量相互之间关系的影响。 3.在研究群体行为时,我们必须从整体出发,综合.全面地把握所有影响变量及变量之间的关系,绝不能孤立地分

析某一变量,并从对这一变量的分析来推断群体行为的性质.

23 / 48

第二节 群体的分类(多选)

一、从群体是否实际存在,可以将群体划分为:

1.假设群体,是指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研究或统计的需要,划分出来的群体。 2.实际群体,是指实际上存在的群体。 二、根据群体规模的大小,可以把群体划分为: 1.分类:

<1>大型群体,是指凡是群体成员之间只能以间接方式进行接触和联系的群体。 <2>小型群体。是指凡是群体成员个人之间能面对面地接触和联系的群体。 2.社会因素、心理因素怎样作用于大、小型群体?

<1>在小型群体中,心理因素是作用要大于在大型群体中的作用。 <2>在大型群体中,社会因素比心理因素有更大的作用。 三、根据个体的归属,可将群体划分为:

1.实属群体。是指个体实际所归属的群体。(就某个职工而言,他所在的班、组就是属于此类) 2.参照群体。也称为标准群体或榜样群体。 四、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一)正式群体。是指由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群体的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的

职责分工之群体。 (二)非正式群体。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社交的需要,而在工作环境中自发形成的一种无名目,却实际存在

的群体。 1.非正式群体它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简答):<1>规模小,并且一般不带政治色彩;<2>群体以某种共同

利益、观点和爱好为基础;<3>群体内推选最有威信的人当首领;<4>群体内有一套不成文的惩罚制度和手段几较强的自卫性和排外性;<5>群体的成员之间有一条比较灵敏的信息传递渠道。 2.非正式群体在国际上的分类有以下几种:(多选)

<1>塞利士的分类:A:冷淡型;B:乖僻型;C:策略型;D:保守型; <2>道尔顿的分类:

(1)垂直型,其成员具上下级关系。A:所谓共栖型,是指其成员具有较大的依赖性,领导尽量偏袒下

属,尽量给予方便和好处,以建立感情。B:所谓寄生型,是指其成员之间的关系为单方面的依赖关系。 (2)平行型,其成员的社会地位大体在同一层次。A:所谓防卫型非正式群体,指的是其成员因面临共同

的危机或威而走到一起来的非正式群体。B:所谓进取型非正式群体,指的是其成员采取有效的积极行动,主要靠自己的才华,能力与团结精神等去努力打破不合理与不公平的特权现象,或者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 (3)随意型,这种非正式群体通常没有明确的目标,并且不会对组织提出什么要求。

24 / 48

<3>里维斯的分类A:友谊型群体B:嗜好型群体C:工作型群体D:自卫型群体E:互利型群体 <4>以非正式群体的性质为根据的分类A:积极型B:中间型C:消极型D:破坏型 第三节 群体的形成 一、正式群体的形成

1.正式群体是为了实现组织赋予的任务而建立的。它在组织法规或组织系统中,有明确的组织地位、权责

关系及职责范围。 2.按其延续的时间长短,可划分为:A:长久性正式群体;B:暂时性正式群体; 二、非正式群体的形成: 一、

心理因素(多选)(是非正式群体形成的首要因素)<1>价值观念一致;<2>兴趣与爱好一致;<3>性格、脾气相近与互补。

2.环境因素

<1>工作与生活方式;<2>共同的利害关系;<3>亲缘关系、地缘关系及历史关系的影响。 第四节 群体的功能 一、

正式群体的功能(简答),

正式群体是为了完成组织赋予的任务而产生的,主要功能是完成组织任务和满足成员的各种心理需要. 1. 2. 3. 4.

完成组织任务(主要功能);

满足成员的心理需要:A:获得安全感;B:满足社交的需要;C:满足自尊的需要;D:满足自我确认的需要;E:增强自信心;F:增强力量感;G:其他方面;

协调人群关系。

影响和改变个人的观念和行为。

(二)一个高效率的群体通常具有以下六个特征:

1.成员之间具有良好的沟通联系;2、成员之间有高度的影响力和交互作用;3、共同参与制定政策;4、群

体成员的工作积极性较高; 5、群体成员具有良好精神状态;6、群体成员办事认真、快捷; 二、非正式群体的功能(简答)

(一)对组织发展的主要功能:1、促进作用;2、阻碍作用;

(二)对其成员的主要功能1、满足其成员心理上和感情上的需要;2、对其成员起着控制作用;3、对其成

员起改造作用;4、对其成员的激励作用; 三、在管理中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利用(3点简答) (一)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 (二)利用非正式群体的积极因素

1.利用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的感情密切以及凝聚力,引导他们互相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2.利用非正式群体内部压力大,标准化倾向强的特点,做好工作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25 /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