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四边形复习导学案 下载本文

平行四边形及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复习导学案(八年级)

一、平行四边形: (一)知识点总结:

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1)边: (2)角: (3)对角线: (4)对称性:

补充;平行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所分得的四个三角形____________相等。 典例解析:

①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交于点O,且AB=5,△OCD的周长为23,则平行四边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的和是( )A.18 B.28 C.36 D.46

②如图,点E是?ABCD的边CD的中点,AD,BE的延长线相交于点F,DF=3,DE=2,则?ABCD的周长为( )

规律总结:当平行线夹着等分线段时,可寻找全等三角形,作为解题的突破口。

③ 如图,在□ABCD中,已知AD=8㎝, AB=6㎝, DE平分∠ADC交BC边于点E,则BE等于 ( )A.4 B.3 C.5/2 D.2 A D B E C

规律总结:当平行线夹着角平分线时,可寻找___________三角形作为解题的突破口。 举一反三: ④如图,在?ABCD中,AD=2AB,CE平分∠BCD交AD边于点E,且AE=3,则AB的长为___________

1

3.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从边考虑:

(1) (2) (3) 从角考虑: (4)___________ _ 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从对角线考虑:(5)___________________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补充: (6)一组对边平行,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注意:①一组对边相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不是平行四边形。如:__________

②一组对边相等,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不是平行四边形。如:___________(画图) (二)典型例题:

①在四边形ABCD中,将下列条件中的哪两个条件组合,可以判定它是平行四边形? (1)AB∥CD(2)BC∥AD(3)AB=CD(4)BC=AD(5)∠A=∠C(6)∠B=∠D

②如图,E,F是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上两点,AF?CE,DF?BE,DF∥BE. 求证:(1)△AFD≌△CEB.(2)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D C E F A B

二、矩形:

(一)知识点总结:

1.矩形的定义: 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矩形的性质:

(1)一般性质:具有__________________形的一切性质 (2)特殊性质

①矩形的四个角 .②矩形的对角线 . 补充:③矩形的两条对角线所分得的四个三角形都是___________三角形

4.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的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典例解析:

①已知:矩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0, ∠AOD=120°, AB = 4cm, (1)判断△AOB的形状;(2)矩形对角线的长

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和斜边上的中线分别是5cm和6cm,则它的面积是( ) 3.矩形判定:

①定义:________ _________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②_______________ ________的四边形是矩形.

2

③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典例解析

如图所示,△ABC中,点O是AC边上一个动点,过点O作直线MN∥BC,设MN交∠BCA的平分线于E,交∠BCA的外角平分线于点F.

(1)求证:EO=FO(2)当点O运动到何处时,四边形AECF是矩形?并证明你的结论.

规律总结:

①当平行线夹着角平分线时,可寻找_______________作为解题的突破口。 ②邻补角的角平分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菱形:

(一)知识点总结:

1、菱形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2、菱形的性质:

(1)一般性质:具有__________________形的一切性质。 (2)特殊性质

①菱形的四条边 .②菱形的对角线 ,并且每一条对角线________ 补充:菱形的两条对角线所分得的四个三角形都是______三角形,并且都是_________的. 典例解析:.

①如图,在菱形ABCD中,AB=3,∠ABC=60°,则AC= ___cm.

规律总结:当菱形中有一个内角为60°时,可连接较短对角线,从而得到_________三角形。 举一反三:

如图,菱形ABCD中,∠B=60°,AB=4,则以AC为边长的正方形ACEF的周长为( )

②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DH⊥AB于H,连接OH,求证:∠DHO=∠DCO.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