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知识汇总 下载本文

梁架分件示意图

梁架内部的结合点,称为结点。

1、脊槫,又称脊檩,架在木结构屋架上面最高的一根横木。明清之前用叉手支撑,后用侏儒柱支撑。

2、襻间,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构件。襻间用于椽下,是联系各梁架的重要构件,以加强结构的整体性,有单材、两材、实拍等组合形式。明清时期檩下只用垫板、枋,合称一檩三件,废除襻间。明清时襻间改称枋,并在它与檩间空隙处加竖板,称垫板。檩、垫板、枋联用是明清官式建筑通常做法。

山西陵川礼义镇南吉祥寺中殿(宋)殿内梁架结构

3、丁华抹颏栱,颏kē,脸的最下部分,下巴。一般在平梁之上用蜀柱、叉手与丁华抹颏栱拖脊槫。

山西陵川礼义镇南吉祥寺前殿(宋)殿内梁架结构

4、蜀柱,即瓜柱,蜀柱是宋代名称,又叫侏儒柱,意思为短柱。早期只用在平梁上,支撑脊槫,而在其他承梁处用斗栱、矮木和驼峰。蜀柱头也安斗,柱头间用襻间,柱角处装木?。 5、叉手,叉手也用在平梁上支撑脊槫。实际是一对人字型的支撑。叉手的上述用法通用于汉至唐,晚唐五代起,逐渐改用蜀柱支撑脊槫,叉手成为托在两侧的加强稳定的构件。明清时期,各梁均用瓜柱支撑,瓜柱下用角背,取消了叉手。 6、平槫,除脊槫和檐槫以外,跟脊槫平行的槫子。

7、合?(tà),置于平梁上与蜀柱交接处,可加固梁与柱的连接。明清称角背,缴背或脚背。 8、平梁,宋式建筑称谓,位于脊槫下的梁,长二椽。明清称三架梁。

山西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五代)梁架结构

9、驼峰, 驼峰系用在各梁架之间配合斗栱承托梁栿的构件,因起外形似骆驼之背,故名之。驼峰有全驼峰和半驼峰之分。全驼峰又有鹰嘴、掐瓣、戾帽、卷云多种形式。半驼峰比较少见,仅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唐)上使用了半驼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