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学概述(doc 35页) 下载本文

投资学概述(doc 35页)

部门: xxx 时间: xxx

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可下载自行编辑

投 资 学[2] (张中华 主编) 第一篇 投资总论 第一章 投资概述 第一节 什么是投资

一、投资的定义 一定的经济主体为了获取预期不确定的效益而将现期的一定收入转化为资本或资产。 资本是股东权益,包括实收资本和未分配利润;资产是经济主体(如企业)的总价值,包括股东权益和负债,形态众多,包括货币、设备、厂房、票证等。 二、投资的主要特征 1、投资总是一定主体的经济行为。无论任何投资主体,其进行实业投资还是证券投资,都是经济活动。 2、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投资效益。投资者将一定的收入转化为资本,目的是为了获取基本增值收益。 投资收益不同观测角度:(1)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2)直接经济效益和最终经济效益(如高成本短期占领市场与最终获得更高收益);(3)财务效益和社会效益(扶贫投资、政府金融危机后的巨额投资、改善生态环境等)。 3、投资可能获取的效益具有不确定性。影响经济活动的因素众多,未来的收益随着时间的推移难以预测。一般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 4、投资必须放弃或延迟一定量的消费。投资收益部分可以看作是对延迟消费以及承担风险的补偿。 5、投资形成的资产有多种形态。 真实资产,如土地、设备、房产、黄金、古董等。 金融资产,如定期存单、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对社会上产能力只能起间接的作用,不能直接创造财富和收入, 第二节 投资的基本类型 一、产业投资与证券投资 1、产业投资(实业投资):是指为获取预期收益,以货币购买生产要素,从事生产或流通的经济活动。 一个完整的实业投资主要包括投资、生产、销售三大阶段。 从宏观活中观的角度来看,要顺利地进行产业投资,需要有相应的基础设施,如交通运输、水与电等的供给、邮电通讯设施等。这一般是由政府投资,或政府对经营者进行补贴。 2、证券投资:是指投资主体为了获取预期收益购买收益性的资本证券,形成金融资产的经济活动。最典型的事购买股票、债券、投资基金、权证等。 二、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 1、直接投资,指投资者直接开厂设店从事经营,或者购买企业相当数量的股份,从而对该企业具有经营上的控制权。 2、间接投资,指投资者购买企业的股票、政府或企业债券、发放长期贷款而不直接参与生产活动。 在不同的国家,两者的划分有不同的标准,美国认为100%股权是直接投资。 个人认为,两者的主要区别主要取决于收入的主要实现形式。 间接投资的优点:两权分离,有利于职业经理人阶层的形成,有利于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

第三节 投资学的产生与发展(略)

第四节 投资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一、投资学既要研究产业投资,又要研究证券投资 目前,国内外大多数投资学书籍只限于证券投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分析方法和技术分析方

法、证券组合理论点。产业投资的微观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工程经济学、项目管理学、企业财务学中。 产业投资与证券投资具有共同的本质属性,彼此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1、共同的本质属性。都是一定的经济主体为获取预期不确定的效益而将现期的一定收入转化为资本。 2、是可供选择的两种基本投资方式。但证券投资具有更广泛便捷的性质。 3、两者可以相互转化、相互依存。产业投资可以证券化,从而为证券投资提供投资工具;证券投资只有转化为产业投资才得其所:发行证券一般是为事业投资募集资金;证券投资只有转化为高效的产业投资,才能获取收益。 4、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产业投资决券投资,如证券投资的规模与收益高低;证券投资对产业投资具有制约作用,如直接投资的规模与资金成本。 二、投资学主要研究投资决策(书上经济学的定义,12) 涉及到消费与投资的比例,投资方向和投资规模、投资时间和地点等。 三、投资学研究的方法

1、变量分析与经济机制的分析

经济变量的分析:采用定量的分析方法,考察投资中有关变量之间的关系。

如分析投资收益与风险、投资成本与效益、证券价格与企业利润及市场利息等。

经济机制分析:即透过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考察经济利益关系在投资

运行中的作用,揭示投资者决策的内在动力,以便做出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决策。

2、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

微观分析决策是单个投资者或单个投资项目的决策,基本目的是实现微观上

的高收益;宏观分析决策是对整个社会投资的决策,基本问题是如何使全社会的投资得到最优分配从而促进经济持续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实现劳动力充分就业等。

3、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实证分析就是对研究对象“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探讨,即试图对

研究对象的内在规律作出解释。经济学中的实证分析就是对经济或社会现象的内在规律或机理进行客观分析,提出逻辑一致的解释性结论,并对这种解释性结论进行适当的经验检验

规范分析,是研究经济活动“应该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应该是怎样解决的。这种方法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准则作为经济理论的前提和

制定政策的依据,并考察如何才能符合这些准则。

第二章 市 场 经 济 与 投 资 决 定

第一节 投资决定的两种基本类型

一、马克思经典作家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论述

马克思明确提出的两种经济调节方式:一种是公有制基础上才能实现的社会

对自己劳动时间所进行的直接控制(当初仅是一种设想而已,他认为这样不会出现经济危机);一种是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通过商品价格的变动而迂回曲折实现的调节。

二、计划经济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等经典作家设想的计划经济包括三个基本特征:(!)社会生产的目

的是为了全体劳动者的利益,而不以生产者个人的盈利需要为转移;(2)生产的决策由社会即经济中心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统一作出,而不是分别由不同的生产者自行决定;(3)社会经济中心运用计划手段,严格地按照目标调节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过程,使经济活动的结果达到预期的目标。

马克思等的设想中不存在商品交换关系,不需要货币,因而没有证券投资,产业投资也

表现为实物生产要素的投入。(这样就缺乏价值评估和比较标尺) 三、关于计划经济的现实性争论 20世纪30年代,奥地利经济学家米塞斯首先提出对计划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效率的怀疑,因为没有生产资料市场,投入品的价值难以通过价格表现出来。

但是,巴伦认为中央计划当局可以通过联立方程推算出来,并在理论上论证了其可能性。然而,至今的现实证明那只是空想。

奥地利经济学家哈耶克认为:高效地分配资源要求充分利用经济中供求变动的信息,只有在完全有市场调节的资本主义经济下,生产者自由分散决策,才可能达到这一要求。他还提出了价格的基本作用,那就是诱导个人在寻求他们自己利益的同时,能为全体的利益做出贡献。

个人认为,计划经济的最大问题,乃是脱离现实对人性认识的主观空想。 四、市场经济的特征

1、自利性:即经济活动主体具有独立或相对独立的物质利益,其从事经济活动包括投资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自利是经济活动主体从事经济获得的内在动力。

2、自主选择性:即每个经济主体都能按照自己的利益,自主选择其资源的使用方式。因此,他们才能趋利避害,不断努力为自己所支配的资源寻找最有利的用途。这里的经济主体包括生产者、消费者、以及政府部门。

3、激励互溶型:即经济主体在追求有利目标的同时,能够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买卖成交,必定是对双方都有好处。被社会接受的产品必有益于社会。

五、市场失灵、缺陷与政府的作用

1、市场失灵与缺陷。市场失效包括两种不同类型:

第一类是市场本身固有的缺陷(即市场失灵),原因:(1)垄断。因为资源达到最有配置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充分的竞争。(2)外部效应。它导致资源配置中私人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私人边际收益与社会边际收益的差别。比如环境问题,稀土资源贱卖问题,一次性消费问题。(3)公共商品或准公共商品的免费供给与使用等的平等问题。(4)市场不完全。如市场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称,生产要素不能充分自由流动等。(5)分配不公平。(6)市场在宏观经济领域的失灵。主要指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不能自动报纸总需求与总供给均衡,经济稳定增长和充分就业。

第二类非市场本身固有的缺陷。它的存在与不同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微观基础有关。(1)市场发育不全;(2)产权不明晰或产权缺乏严格的法律保护。

2、政府的作用。

政府与企业的主要区别:(1)其行为目标既要是统治者的福利最大化,又要使整个社会的福利最大化。(感觉非民主社会难以实现)(2)制定和修改经济活动的博弈规则,强制性地规定各生产要素如何使用,并可以靠经济手段来保证其决策的实施。

因此,政府权力若用得好,能够在某些领域弥补市场的失灵,或以低于企业的成本进行某些活动。否则,可能出现大量寻租和腐败现象。

故此,对政府的投资职能应作如下限制:(1)严格限制在市场失灵的领域。(2)限制于政府能够修补的市场缺陷,对政府无力修补的市场缺陷,政府不应强行干预。(3)政府干预经济所带来的收益应大于其所付出的成本。

西方国家政府投资的方向主要包括:(1)公共工程,如国防、江河整治和城市基础设施等;(2)技术或自然垄断性产业,如电信、供电、供水等;(3)投资周期长,资金需求多、风险大的产业,如航天工业;(4)具有外部性地工程,如教育设施、环保设施等;(5)收买亏损企业,以减少私人损失。

第二节 我国投资决定模式的历史演变过程(略) 第三节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与投资制度

一、完善投资制度的意义

1、完善投资制度的目标。根本目标是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和谐发展。这就涉及到四个基本问题:效率、公平、经济稳定增长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完善投资制度与微观经济的效率。企业的效率,主要是指生产经营的效率。要提高生产经营的效率,首先就必须讲究投资的效率。因为:

(1)投资是企业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的经济前提。提供劳动手段,形成生产能力。(2)投资决定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方向、规模、技术水平和所在地点,对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效益有着决定性的影响。(3)投资是企业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变化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3、完善投资制度与宏观经济稳定增长。关键是必须保持投资总量合理和投资结构适当。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与地区结构。目前我国面临着艰巨的结构调整。

二、完善投资制度的主要内容

1、投资主体多元化。大的方面讲,要允许和鼓励各种经济成分进行投资;其次,要尽可能地打破行业垄断和对民间投资的歧视;再次,单个企业尽可能少采取独资形式,而是各种所有制投资互相渗透,互相融合。

2、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完整意义上的产权主要是指对一物品或资源具有派他性地支配使用权、自由转让权以及剩余产品的收益权。这尤其是在专利、专有技术、商标等知识产权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3、完善公司治理。公司治理是一套制度安排,用以支配相关重要利益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如股东、债权人、经理人、职工等。核心是要建立一套有效地激励与约束机制,以解决委托代理关系,保护投资者利益。

4、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我国现在是由中央和各地国资委代表国家管理国有资产。

国有资产管理一般采取三层次模式:第一层次,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第二层次,组建若干投资控股公司或大型经营性企业集团;第三层次,生产经营企业,可以是国有独资企业,也可以是各种形式的合伙制或股份制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