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的注解
一、古书注解的起因。
先秦古书到了汉代,由于语言的发展和口授、传抄的错误,一般人很难读懂。文化上的需要,产生了专门为先秦古书作注解的专家,来解决普通人阅读上的问题。到了唐代,清代,不但先秦著作,连汉代的注解都不那么容易理解了,又出现了新的注解。这些注解,为我们的阅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我们要了解各个时代的注解方法、体例、术语等等,才能使它真正成为帮助我们读懂古书的工具。
二、古注的源流与发展 1、古注的源流
古注之源,可追溯到先秦:先秦著作中多有注释杂夹文中。 如:
(1)《周易〃说卦》:“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
(2)《周易〃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4)《左传》:“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
(5)《孟子〃梁惠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先秦尚未成为一门学科,人们只是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也无注释专书。 2、古注的发展概述
(1)古注的萌芽——先秦 注释多在古籍正文中 (2)古注的兴盛-------汉代。
注解的工作开始于汉代,注经的需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要使先秦的儒家著作得到推广,就必须让人看懂,出现了有名的注解家:毛亨、孔安国(尚书)、马融(论语等)、郑玄、高诱(战国策注)、王逸(楚辞章句)等。 传:阐明经义。也就是注解原文。
笺:补充、订正传的解释。一方面对传简略隐晦的地方加以阐明,另一方面把不同于传的意见提出来。
注:解释,注解原文词句。(魏、晋的注)
特点:①以注释儒家经书为主 ②重视字词句的解释 本期古注的重要学者
毛 亨 《毛诗故训传》 孔安国 《古文尚书注》
马 融 注 《周易》、《尚书》、《毛诗》、《论语》、《周礼》、《仪礼《礼记》等 郑 玄 《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 何 休 《春秋公羊解诂》
高 诱 《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 王 逸 《楚辞章句》
(3)注解的发展------魏晋至隋唐。
距汉代已六七百年。出现了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的形式——疏(正义)。其内容包括:直解正文。 疏证和发挥前人的注解。 考证名物。
唐代的注解家除了给先秦经书作注疏,也为汉以后的其他古书作注解。内容包括:
㈠以人名地名的考证和史实的考核为主。司马贞的《史记索引》,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南朝裴松之的《三国志注》。
㈡以词语的出处和典故的来源的考证为主。李善的《文选注》
疏: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一般叫疏,也叫正义。
古注的发展——魏晋至隋唐
特点①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 ②出现了“经注兼注”的“疏” 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 王 弼 《老子注》 郭 象 《庄子注》
韦 昭 《春秋外传国语注》
孔颖达 《五经正义》(《易》《书》《诗》《礼》左》) 贾公彦 《周礼疏》、《仪礼疏》 徐 彦 《春秋公羊传疏》 杨士勋 《春秋谷梁传疏》
邢 昺 《论语疏》、《孝经疏》、《尔雅疏》 孙 奭 《孟子疏》 陆德明 《经典释文》
杨 倞 《荀子注》 尹知章 《管子注》 张守节 《史记正义》
司马贞 《史记索隐》 (《史记》三家注) 裴 骃 《史记集解》 颜师古 《汉书集注》 李 善 《文选注》
(4)古注的中落——宋、元、明 特点:注释家受理学的影响,常常是借注释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主张,后人称其为“六经注我”。 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
朱 熹 《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
5)注释的复兴——清(近代)
进行了大量的古籍整理和研究工作。 特点:
㈠当时的注解,非常严格和细致。
弊病:片面追求无一字无来历,造成考证过于琐细。
㈡做了许多古籍校勘工作。校正正文和前人注疏中的错误。 (阮元为《十三经注疏》作的《校勘记》)
㈢用读书札记的形式,对古书的词句诠释和文字校订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有点象读书的心得体会,不仅是就某一部书。其中不乏精到的见解。 王念孙《读书杂志》
? 王引之《经义述闻》
清代王氏父子很出名 ? 俞越《古书疑义举例》 ? 当代钱钟书的《管锥篇》
三、古注的体例和内容 (一)古注的体例
1、传注体——是经汉代学者奠基的以训解文献词句为主的体例。常见的名称有“传”、“注”、“笺”。
传:是传述的意思,指传述经文的文义。孔颖达说:“传者,传通其义也。”一般是先释字句,后明经旨。如汉代毛享的《毛诗诂训传》(毛传:毛亨对《诗经》的注释。) ;《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
注:是注释的通称,取义于灌注。意思是古代经书意义难懂,需要训解才通晓,象水道阻塞,必灌注而后畅通。“注”的名称大致始于东汉郑玄。因为作注的人多,注便成为了通称。
笺:《说文》:“笺,表识书也。” 。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的一种注释。本指读书时有所领会用笔标志在原文一侧的文字,这里是注释的一种。如《诗经》毛传郑笺。郑笺就是郑玄以《毛诗》为依据、对《毛传》进行补充和订正的注释。
汉代注释家在注解先秦文献时,多用传注这种体例。
? 2、义疏体——是一种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注解体例。
? 顾名思义,“疏”是疏通的意思。“义疏”,即疏通经义。孔疏:孔颖达对《诗经》原文以及毛传、郑笺等的注释。“疏”不仅解释古籍正文,连前人的注释也一起加以注释。南北朝时期“义疏”之学兴起,义疏体著述颇多。唐初,学者们对魏晋以下的义疏进行整理分析,订正其中的误解,所以这时的“疏”也叫“正义”,所谓“正前人之疏义,奉诏更裁,定名曰正。” ? 唐代进行义疏的著作主要有:
? 尚书 汉孔安国传 唐孔颖达正义 ? 周易 魏王弼、晋韩康伯注 唐孔颖达正义
? ? ? ? ? ? ? ? ? ? ? ? ?
诗经 汉毛亨传 郑玄笺 唐孔颖达正义 周礼 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 仪礼 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 礼记 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正义 春秋左传 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正义 春秋公羊传 汉何休注 唐徐彦疏 春秋穀梁传 晋范宁注 唐杨士勋疏 宋代所作义疏的著作主要有:
孝经 唐李隆基注 宋邢昺疏 论语 魏何晏注 宋邢昺疏 尔雅 晋郭璞注 宋邢昺疏 孟子 汉赵歧注 宋邢昺疏 后人将以上这些注疏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成一部书,称作《十三经注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