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学 王振宇版 三四章知识点 下载本文

言。

8. 词汇的发展:(1)词汇数量的增加(3—6岁是儿童词汇增加较快的时期);(2)词类范围扩大(先掌握实词,后掌握虚词);(3)积极词汇的增长(积极词汇:既能理解又能使用的词;消极词汇:不理解也不能正确使用或理解不能正常使用)。

9. 儿童语法结构的发展:(1)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2)句子结构从简单到复杂(3)句子结构从不完整到完整(4)句子长度由短到长。

10. 儿童语言运用能力即语用能力,是指儿童运用语言进行人际交往的能力,这是反应儿童语言水平的重要标志。儿童语用能力发展的表现:(1)合适的表达方式;(2)连贯的复述能力;(3)行动的调节能力,儿童最初的语言被称为自我中心言语,表现形式有三种:重复、独白、集体独白。

11.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出现了社会性语言,四种表现形式:(1)适应性告知(2)批评和嘲笑(3)命令请求和威胁(4)问题与回答

12. 儿童语言的发展存在个别差异性。

13. 幼儿亲子关系的本质是依恋。依恋是儿童对养育者(通常是母亲)形成的持久的、稳定的情感关系。

14. 依恋的类型:安全性依恋(有很强的探索欲望、愿意主动分享,70%)、回避型依恋(外显行为问题,攻击性强,

- 6 -

10%)、矛盾型依恋(情绪抑郁、胆小、退缩内隐的行为问题,20%)。

15. 依恋类型形成的原因:(1)父母对孩子的养育方式;(2)婴儿的气质类型是形成不同依恋类型的生物学基础。

16. 同伴关系的作用:(1)发展社会认知;(2)满足归属需要。归属、爱、尊重的需要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同伴交往是儿童获得归属感的源泉,是儿童得到爱和尊重的前提;(3)培养积极性栺。

17. 婴儿期和幼儿早期同伴交往的特点:第一年,儿童或的重要的社会技能和行为;第二年,他们的社会性技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8. 幼儿期同伴交往的特点:(1)练习社交技能;(2)强化社交行为;(3)积极投入游戏;(4)幼儿的人际交往出现“性别分离”现象。

19. 幼儿的5种交往策略由少到多依次为:给予、顺从、支配、逆反、协调。幼儿在与同伴交往时表现出较多的“互惠性”倾向,而与成人交往中表现出“服从性”倾向。

20.同伴交往策略的获得本身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它是主客体积极作用的结果,通过课程的学习以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21.影响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1)身体特征;(2)行为特征;(3)认知能力;(4)成人的鼓励。 22.亲社会行为通常是指对他人或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

- 7 -

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与年龄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1)社会认知水平;(2)移情作用(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3)家庭引导方式;(4)传播媒体的影响。

23.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两种变现形式:工具性侵犯(达目的);敌意性侵犯(恶意伤害另一个人)。 24.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1)儿童的教养环境(家庭的情感氛围、教育方式);(2)社会认知的缺陷和歪曲;(3)交流及文化影响(社会贫困、资源分配不公、教育质量低劣、以及成人社会的暴力)。

25.皮亚杰对儿通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道德认识—道德判断方面,具体表现为儿童对规则的态度,运用对偶故事法。皮亚杰将儿童道德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0岁之前)他律阶段;第二阶段(10岁之后)自律阶段。

26.科尔伯栺运用两难故事法,将儿童道德发展划分为三水平、六阶段(p180)。 27.幼儿道德发展的特点:(1)具体性(2)他律—自律(3)情绪性(4)模仿性。

28.幼儿道德发展的影响因素:(1)家庭及父母(2)游戏及其活动(3)同伴及其交往(4)社会榜样。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