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村庄建筑之侨乡特色 下载本文

台山村庄建筑之侨乡特色

广东省台山侨中高一 魏雪莲

玉峙耸瓶山之秀,云龙风虎起人文璇源聚坡厚之灵,鹿马含狼重地脉

这是一副描绘坡厚村位置和地势的对联。

坡厚村是台山市众多农村中名不经传的一个村子,但它不管从方位、布局、结构都能充分展示出台山侨乡乡村建筑的特色。

小村座北朝南。左边是台山最高的古兜山山脉,从左前方到右后方环流着台山最长的河流,村前一方大水塘,村后一潭小水池,有云“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 这样的格局是有名堂的,所谓曰“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青龙”是山,在十多年前的日子里,古兜山供给着坡厚村村民日常所需的柴火和木材。“白虎”就是河流,为村庄前面的几百亩农田的耕种提供着充足的水分。“朱雀”“玄武”分别是村前的水塘和村后的水池,主要用途是万一村中失火则为救火的水源,平常则用来饲养鱼虾以补民生。村后还有一大片茂密的竹林,竹子是农村日常用具的重要材料,椅子、凳子、簸箕、凉床等多为竹子制成,竹林冬天时还可以遮挡强劲的西北风。

村前有一大片平整空地,名叫“地塘”。夏收秋收后,村

民会将农作物铺在“地塘”上晒干。“地塘”前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平平整整,阡陌纵横,沟渠交错,稻浪起伏,地势比“地塘”略低。因为以前的村落设计讲求依山傍水,所以,村落通常是建在比较低平的小丘上,因此村前的田野地势会稍低,数值在米左右。

在村子里,放眼都是矮小的只有一层的旧式瓦顶平房,却可以看到村口有一座鹤立鸡群的碉楼。 碉楼是台山侨乡建筑特色之一。

话说清末时期,洋鬼子的“慧眼”看中处于沿海地区的台山的廉价劳动力资源,一船船的壮丁有的被花花绿绿的钞票骗到海外,有的被强行卖到海外,也有的为谋求生计而离乡背井,飘洋过海到了南洋、北美做苦力,这就是台山俗称的“卖猪仔”。“猪仔们”日夜苦干,在异国他乡遭人白眼,任人欺压,换来洋鬼子手中的钞票,渐渐有了积蓄,便千方百计回到故乡。原来穷得榨不出一滴油、土匪路经也要绕道走的台山就这样富起来了,随着“猪仔们”的荣归,家乡便有了片刻的风光。树大必然招风,土匪盗贼闻风而动,肆虐四乡,匪患频频,海外华侨闻讯,深为父老乡亲担忧,遂集资在家乡各村筑起了坚固的碉楼,购买枪械,训练壮丁,一来为了保护归家游子的生命财产安全,二来可给村民营造一个避风港。身经百战的碉楼无数次抵抗土匪的侵扰、掳掠,保护了游子及其亲属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甚至在抗日战争中为抵挡

外侮立下了汗马功劳。

坡厚村的碉楼在村口,方一丈,高五层,四面环着尺多厚的可以抵挡大炮轰击的坚固水泥墙。门口有一扇坚固厚实的厚铁门,门边上有粗大的铁柱门框。碉楼里面一室不大 ,地面坑坑洼洼的,墙上有由外向内伸展的漏斗式小洞,是射击孔,眼睛形状的是土炮射击孔,窄长方形的是步枪射击孔,圆形的是机关枪射击孔。原来这枪口也有学问,圆的枪口用的是机关枪,方的用的只能是步枪。土炮比较笨重,眼睛形状的射击孔都是在离地面不太高的地方。

拾级缓步而上,可发现碉楼在历史的长河中跌跌碰碰的脚印。到了楼顶,信步走到阳台,这阳台处处都流露出怀旧的南洋风情,独特的设计,白玉似的石灰墙上雕刻着细致的图案,阳台栏上还装着几个完整的翡翠绿的硫璃樽,在阳光下泛着奇异的他乡色彩。

楼顶有一个了望台,了望台上有夜里能照到很远地方的探照灯和示警用的钟。碉楼,的确不愧“村庄保护神”的盛誉。 村里的巷子都是笔直的,在巷口就能一直望到尽头,不管是横排还是竖排,各间房子都对得整整齐齐。在一些竖向房子数量多的村子里,竖直的巷子中还会横着一条横巷,方便村民进出。

有些屋子对门是空地,那么通常在对面与前排房子的墙壁对齐的地方就会有一堵墙,名叫“照壁”。当太阳升起或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