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晋商与万里茶路 下载本文

清代晋商与万里茶路

万里茶路是我国丝绸之路衰败之后,自清代兴起的又一条繁忙近200年的国际商路。晋商是这条万里茶叶商路上的弄潮儿、主力军。山西不产茶,但晋商却成为了这条茶路的主角,这就是晋商的过人之处。

关于茶的起源,尽管学界有过不同说法,但中国是茶的发祥地,已是公论。如美国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1935年版)称:“原始自然茶园在东南亚洲,此地主要是中国西南省。”中国是最早发现茶并加以栽培利用的国家。传“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故有“茶之为饮,发于神农”之说。史料记载,西周武王时西南少数民族曾将茶作为贡品进贡周朝。现在中国西南茶树树龄在千年以上的很多,分布较广。秦代喝茶称茗饮,茶字最早见于汉代《汉印分韵合编》,东汉已制茶饼,唐代陆羽编著世界最早的茶叶全书《茶经》,宋承唐制,饮茶成风,明代泡茶技艺提高,清代制成乌龙茶、红茶、绿茶、花茶、黑茶、白茶等,满足了人们对茶的不同需求,也促进了对外贸易。

早在唐代,中国茶就由日本来华僧人带到日本,此后又传到朝鲜、印尼等地。

清代晋商为了推动茶叶的销售,从抓茶叶的生产和开发入手,重视开辟茶源。

福建武夷山是自然条件好,有上好茶源的地方,尽管当时相对闭塞,但晋商认为其生产发展有很大潜力,于是大胆投资,再加工上大做文章,终于使武夷山成为清代万里茶路最早起点。据福建《崇安县志》载:“康熙十九年山西茶帮……,来到下梅和赤石,设栈收购,建厂制茶”“其时武夷茶市集崇安下梅,盛时每日行筏三百张,转运不绝,红茶、青茶由山西茶客到县来办,运往关外销售。”

晋商对湖北羊楼洞、湖南羊楼司茶叶生产的开发,也作出了相当的贡献。据湖北《蒲圻县志》载:“早在乾隆五十一至六十年间(1786―1795),山西大茶商三玉川、巨盛川来羊楼洞收茶压砖。”湖南《临湘县志》也称:“康熙年间,晋商于羊楼司设置茶庄,收购茶叶。”当因战乱影响武夷茶的贩运时,晋商便携带丰厚资本、栽培技术、制茶工艺,发展羊楼司和羊楼洞茶,使当地茶成为清代万里茶路新的起点。

万里茶路的中国茶输出境外由来已久,但是作为一条比较成型、比较完备的商路,以清代雍正五年(1727年)中俄《恰克图条约》签订时始,又可分作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境外贸易仅限止于恰克图,后期则为晋商深入俄境销售。 万里茶路从产地出发,前期路线有三:一是从雍正、乾

隆朝(1723―1795)始,以贩福建武夷山茶为主,运输路线水陆兼程,即由福建崇安县过分水关,入江西铅水县,在此装船顺信江下鄱阳湖,穿湖而过出九江口入长江,溯江抵武昌,转汉水至樊城(今襄樊)起岸,贯河南入泽州(今山西晋城),经潞安(今长治),抵平遥、祁县、太谷、忻县(今忻州市忻府区)、大同、天镇和张家口,由张家口走军台三十站,北行十四站至库伦(今乌兰巴托),再行十一站到恰克图。或从山西杀虎口、归化抵恰克图。据松筠《绥服纪略》称:“所有恰克图贸易商民皆晋省人”。同治末至光绪时恰克图有晋商商号20多家,如大升玉、恒隆光、锦泰亨、独慎玉、璧光发等。

二是从咸丰朝(1851―1861)始,由于太平军在长江下游军事活动加强,福建茶区遭受兵燹,晋商改为贩湖南安化、临湘羊楼司、湖北蒲圻羊楼洞茶。其运输路线有二:一是以安化为集散地,分水旱两路:经常德、沙市、襄阳、郑州入山西北上抵张家口转恰克图,或穿洞庭湖由岳阳入长江,至武汉,转汉水抵樊城,起岸北上,沿河南、山西抵张家口转恰克图。又以湖北羊楼洞、湖南羊楼司为集散地,经埔圻赵李桥,至新店镇,穿黄盖湖,入长江,至汉口,再入河南北上达张家口。也有经山西杀虎口抵归化(今呼和浩特),转恰克图。

三是咸丰时《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签订,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