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第九章 神经系统练习题及答案 下载本文

1.颈丛 前方 纵隔胸膜 心包 膈肌 胸膜、心包及部分腹膜等 2.31 胸神经 12

3.腰丛 隐神经 小腿内侧区和足内侧缘皮肤 4.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 眼神经 展神经 5.Ⅷ 听觉 位置觉

6.一般内脏感觉 一般内脏运动 特殊内脏运动 一般躯体感觉 7.脊髓T1一L3节段侧角S2-4节段骶副交感核和脑干副交感核 8.前根 后根 椎间孔

9.后束 肱三头肌 肱桡肌 前臂伸肌 10.腋神经 桡神经 尺神经 11.豆状核 尾状核 背侧丘脑

12.感受器 传入神经 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13.三叉神经脊束核 孤束核 孤束核 舌的味觉 舌后1/3一般感觉 三叉神经脊束核 舌前 2/3一般感觉

14.迷走神经背核 疑核 三叉神经脊束核 孤束核 15.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 副神经

16.端脑 中脑 背侧丘脑 下丘脑 上丘脑 后丘脑 底丘脑 17.豆状核 尾状核 杏仁体 屏状核 18.躯体运动 躯体感觉 视觉 听觉 19.鼻侧 颞侧 20.颈内 大脑后动脉 二、 判断改错题

1.错 除胸神经前支外,所有脊神经前支均先聚集成神经从,再由丛分支支配相应器官。 2.错 腰丛由腰1~3的前支及胸12和腰4的部分前支在腰大肌深面互相交织组成。 3. 对

4.错 面神经含4种纤维成分。 5.错 脑干→脑。

6.错 可致眼内上斜视,瞳孔转向上方。

7.错 胫神经受损时足不能跖屈,呈现“钩状足”。

8.对

9. 错 腮腺→泪腺。

10. 错 有面神经核发出的纤维通过。 11.对 12.对

13.错 硬膜外腔-蛛网膜下隙。 14.对

15.错 软膜薄而富有血管,覆盖于脑的表面并深入沟裂内。 16.错 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 17.错 位于中脑脚底与被盖之间。 18.错 底丘脑→背侧丘脑。

19.错 背侧丘脑腹内侧核→背侧丘脑腹外侧核。 20.错 颅中窝→颅后窝。 三、选择题 【A型题】

1.B. 2.E 3.A 4.B 5.A 6.B 7.C8.E 9.D 10.C 11.A 12.B 13.C 14.C15.A 16.B 17.C 18.D 19.C 20.D 21.E22.E 23.D24.E25.B 26.A 27.C 28.A29.A 30.E31.C 32.C 33.C 34.A35.A 36.A 37.B38.C 39.D 40.C 41.B42.C43.A 44.C45.A 46.B 47.C48.A49.A50.A 51.A 52.C 53.E 54.D55.C 【B型题】

1.B 2.E 3.D 4.E 5.E 6.E 7.D8.B 9.A10.D 11.B 12.C13.C14.D15.E16.A17.B 18.D 19.A20.B21.C22.D23.C24.A25.D 【X型题】 1. ABCDE

2.BCDE

3.ABCD4.BCD5.ACD.

6.ACD.

7.ABC

8.BCE9.ABCE10.BCD.

11.ACDE12.BCE13.ABCD14.BC15.ACDE 四、名词解释

1.灰质 为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胞体和树突聚集处。 2.白质为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纤维聚集处。

3.神经核 为中枢神经系统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的团块状或柱状结构。 4.神经节 是周围神经系统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的团块状结构。

5.内囊 是位于豆状核.尾状核和背侧丘脑之间的宽厚白质层,由联系大脑皮质的上、下行纤维组成。

6.基底核(神经节) 是大脑基底部豆状核、尾状核、杏仁体和屏状核的总称。 7.硬膜外隙(腔) 硬脊膜与椎管内骨膜之间的腔隙称为硬膜外隙。

8.锥体交叉 在延髓前正中裂的下端、两侧皮质脊髓束大部分纤维越边所形成的交义。 9.内侧丘系交叉 由薄、锲束核发出的纤维绕过延髓中央管腹侧并越过所形成的交叉。 10.大脑动脉环 又称为Willis环。由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强内动脉末端、两侧大脑后动脉起始段、两侧后交通动脉在蝶鞍的上面环绕视交叉、灰结节及乳头体而形成的动脉环。

11.交感神经干是位于脊柱两侧,由椎旁神经节和连接神经节的节间支共同组成的串珠状神经链。

12.新纹状体 是尾状核和豆状核的壳的总称。

13.蛛网膜下隙(腔) 是位于脑和脊髓周围、存在于蛛网膜和软膜之间的腔隙。其内充满脑脊液。

14.白交通支 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发出的节前纤维,因有髓鞘,反光强而呈白色,故称为白交通支。白交通支连于交感干和相应脊神经之间。

15.灰交通支是交感神经椎旁节发出的节后纤维,多无髓鞘,故颜色灰暗,称为灰交通支。灰交通支连于交感干和脊神经之间。

16.海绵窦位于颅中窝蝶鞍两侧的硬脑膜静脉窦,窦内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通过。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的眼神经和上颌神经贴窦的外侧壁通过。

17.上运动神经元 在组成锥体系的神经元中,那些胞体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巨型锥体细胞和其他类型的锥体细胞,称为上运动神经元。

18.下运动神经元 在组成锥体系的神经元中,胞体位于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内的神经元,称为下运动神经元。

19.鼓索是面神经的分支,含味觉纤维和副交感神经纤维分别支配舌前2/3味蕾及下领下腺、舌下腺。

20.斜方体由蜗神经核发出的纤维左右交叉,形成斜方体,其构成脑桥基底部和被盖部的分界线。

21.视束 是一传导视觉冲动的纤维束,由双眼视网膜同侧半节细胞的轴突组成。 22.锥体外系 锥体系以外与躯体运动有关的传导通路统称为锥体外系。

23.臂丛 由颈5-8脊神经前支和第一胸神经的大部分前支在斜角肌间隙互相交组成的神经从。

24.蛛网膜粒 蛛网膜在硬脑膜窦附近,特别是在上矢状窦两侧形成许多绒毛状突起,突入上矢状窦内,称为蛛网膜粒。蛛网膜下隙内的脑脊液可经此渗入硬脑膜窦内。

25.锥体束 由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叶前部的锥体细胞的轴突组成的管理各种随意运动的下行纤维束。锥体束可分为皮质核束和皮质脊髓束。 五、问答题

1.答 组成:C5~8的全部前支和T1的大部分前支。

位置:先于锁骨下动脉后上方穿出斜角肌间隙、后经锁骨后方进腋窝。 主要分支:正中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尺神经;腋神经。

2.答 位置:①节前神经元 T1一L3侧角;②节后神经元 椎旁节→脊柱两侧;椎前节→脊柱前方。

纤维去向:①节前神经元→节前纤维→前跟→交感干 止于相应交感干神经节;

→上升或下降止于上方或下方的交感干神经节 ; 穿椎旁节止于椎前节。

②节后神经元→ 节后纤维→灰交通支→返回脊神经并随之分布; 攀附血管成丛→随之分

脏器支→脏器。

3.答 桡神经。

损伤表现:①主要为“垂腕”症——前臂伸肌瘫痰;②第1、2掌骨间背面皮肤感觉障碍。 4.答 感觉障碍:同侧颈以下深感觉觉和精细触觉消失——同侧薄、楔束受损;对侧颈以下痛温觉和粗触觉消失——伤侧脊赞丘脑束受损。

运动障碍:同侧上、下肢硬瘫——同侧皮质脊髓侧束受损。 5.答 感觉:舌前2/3-般感觉 三叉神经的舌神经;

舌前2/3味觉 面神经鼓索; 舌后1/3一般感觉及味觉 舌咽神经。

运动:舌下神经。

6.答①动眼神经→瞳孔括约肌、睫状肌; ②眼神经→外膜、中膜;

③视神经→视网膜; ④交感神经→瞳孔开大肌。 7.答 产生:各脑室脉络丛。

循环回流:侧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室间孔→第3脑室+第3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中脑水管→第4脑室+第4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正中孔、外侧孔→蛛网膜下腔→蛛网膜粒→上矢状窦→其他硬脑膜静脉窦→颈内静脉。 8.答 ①对侧肢体偏瘫(硬瘫)——皮质脊髓束损伤; ②对侧半身浅、深感觉障碍 ——丘脑皮质束损伤; ③双眼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视辐射损伤。 即“三偏”综合征。

9.答 梨状肌穿过坐骨大孔,将其分为梨状肌上、下孔,位于梨状肌下方的孔即梨状肌下孔。其通过的结构有:坐骨神经、股后皮神经、臀下血管及神经、阴部内血管及阴部神经。 10.答 损伤结构:同侧脊髓丘脑束;同侧皮质脊髓侧束及其他下行纤维束。 表现:①对侧受损平面以下1--2节段下方痛、温觉障碍——脊髓丘脑束受损。 ②同侧受损平面以下随意运动障碍(硬瘫)——皮质脊髓侧束受损。

11.答 损伤薄、楔束束纤维,患者闭目站立不稳,指鼻试验阳性。薄、楔束受损→损伤平面以下深感觉障碍。

12.答 名称:小脑下脚;小脑中脚;小脑上脚。

位置:小脑下脚连于小脑和延髓之间,小脑中脚内侧;小脑中脚连于小脑和脑桥基底部之间;小脑下脚连于小脑和中脑之间,位于中脚前内侧。 纤维联系:

①小脑下脚主要由进小脑的纤维构成,主要有脊髓小脑后束、前庭小脑束及橄榄小脑束。 ②小脑中脚由进小脑的纤维构成,由脑桥小脑束构成。

③小脑上脚主要由出小脑的纤维构成,主要由脊髓小脑前束(入小脑纤维)、小脑丘脑及小脑红核纤维构成。

13.答 分部:腹后内侧核;腹后外侧核。

纤维联系:内侧丘系、脊丘系→腹后外侧核→丘脑皮质束→躯体感觉中枢。 三叉丘系→腹后内侧核→丘脑皮质束→躯体感觉中枢。

14.答 左侧第10胸神经→相应脊神经后跟→脊神经节→左侧Ⅰ、Ⅳ、Ⅶ层灰质→交叉并上升1-2节段→右侧外侧索→脊髓丘脑侧束→右侧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丘脑皮质束→内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