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学实习报告 下载本文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城市建设学院

实习总结报告

实习名称:

指导教师: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学 号:

: 2012 年 11 月 日 ~ 月 日

2012年 月 日

实习地点: 实习时间城 市 建 设 学 院

实 习 总 结(小二号宋体、居中,加黑)

一、实习目的或研究目的与意义 (宋体,加粗,四号,左对齐)

(1)巩固课堂教学知识,加深对控制测量学的基本理论的理解,能够用有关理论指导作

业实践,重点掌握内业外业,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对控制测量学的基本内容得到一次实际应用,使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深化。 (2)通过实习,熟悉并掌握控制测量。高程测量,水平测量等等的作业程序及施测方法。掌握坐标计算,导线计算等。

(3)掌握用测量平差理论处理控制测量成果的基本技能。

(4)通过完成控制测量实际任务的锻炼,提高独立从事测绘工作、施工放样工作的能力,以及组织与管理能力,从而培养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5)熟悉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的工作原理

二、实习时间(宋体,加粗,四号,左对齐)

十三周(2012年11月26日至2012年12月2日) 三、实习内容(宋体,加粗,四号,左对齐)

1. 四等水准测量

从第一点出发,选定一条闭合水准路线。对中整平自动安平水准仪

安置水准仪的测站至前、后视立尺点的距离,应该用步测使其相等。在每一测站,按下列顺序进行观测:

后视水准尺黑色面,读上、下丝读数,精平,读中丝读数; 前视水准尺黑色面,读上、下丝读数,精平,读中丝读数; 前视水准尺红色面,精平,读中丝读数; 后视水准尺红色面,精平,读中丝读数

2. 全站仪控制点设定与测量

利用全站仪、一个三脚架、一个可移动棱镜、一个固定棱镜,一把钢尺,测出自定的

控制点的坐标,并且通过往回侧检验坐标是否正确,各个控制点之间应该没有视线阻碍物,要保持视线无遮挡,坐标误差在40cm以内即可,可以进行下一点的测量,及时用记录纸清晰记下控制点的坐标

1

3.全站仪碎步点测量

在控制点坐标已经测出并且没有问题的前提下,在测量碎部点之前,先绘制一个平面图的草图,并标出要测量各点的编号,记录时备注处标好草图上标号的序号。利用全站仪、一个三脚架、一个棱镜、一把小钢尺,在输入站点坐标之后,再输入后视点坐标,然后照准后视点之后,在误差0.4m范围之内,然后再点前视,进行测出各个碎部点的坐标,碎部点应该在控制点的可视范围内,并且是地物定点的点,如拐角、边角等。以便CAD绘图查看连线。 4.皮尺量距

利用皮尺,测出需要绘制的地方的长度,如个别看不到的碎步点,或者方便绘图的点的距离,还有教学楼一楼内部的花坛之类的距离,在测量之前画好草图并且在草图上标好什么地方需要皮尺测量,测量好得到的数据写在草图相应的地方。

5.业内计算和CAD绘图

将四等水准测量、全站仪控制点测量等的数据,在测完之后,整理一下,并且进行相关计算,包括各种容差的计算,测得的数据是否符合要求,高程的改正,并得到最终的高程,四等水准测量高差改正后闭合差应该为0。全站仪控制点的返回验证,整理数据后利用CAD软件,进行绘制平面图,先输入点坐标,然后连线。先输入碎部点进行绘图,没有碎部点的点则查看钢尺测距的数据,由已知碎部点得到有距离但无坐标的点。平面图要有网格。平面图比例大小是1:1000。绘制出建筑外框,内部露天边缘,校道,胸径大于40公分的树,路灯等。

四、收获与体会(宋体,加粗,四号,左对齐) (重点内容)

通过实际的测量实习,让我学到很多实实实在在的东西,比如对测量仪器的更加熟悉,学会如何用CAD绘制地形图和碎步的测量等课堂上无法做到的东西,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动手能力,同时也拓展了同学的交际与交流、合作能力。一次测量实习要完整地做完,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在有限时间内完成的,只有通过小组的良好合作才能让实习快速而高效的完成.

测量实习,让我们对过去课堂上的测量理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以前零零碎碎的测量学的测量知识有了综合应用的机会,对控制测量和地形图测绘过程有了更好的了解;学会了地形图的绘制等在课堂上无法做到的东西以及更熟悉的使用水准仪,经纬仪等测量仪器与工具;很好的巩固了理论教学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拓展了与同学之间的交际能力。当然其中不乏老师的教诲和同学的帮助。

在实习的时候,天气十分恶劣。在如此恶劣的天气对我们组的工作造成十分大的影响。因为我们要分散人手去打伞,而且到了傍晚6点的时候天就黑了。当时最终还能按时完成任务。在这次实习中,我得出以下总结为此我做了如下终结:

(1)标尺要立直,尽量避免晃动,有晃动时,应该选择数据最小的时候进前一定将视

野的气泡调平(两侧的线重合),否则造成的误差会很大。 (2)在读取数据时,每位成员都要细心,既要看得准,还要果断,不能犹豫不决,任

何一个错误都有可能导致最终的成果的报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