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县二中B部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学月考试题 下载本文

泸县二中高2017届B部2014年秋期第三学月考试

语文试卷

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检查条形码粘贴是否正确。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非选择题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 共36分)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没有错误的一项 ( )

A.徘徊(pái huái) 踌躇(chóu chú) 桀骜 (jié ào) 舐犊情深(tiǎn) .......

B.攒射 (cuán) 解剖(pōu) 黯然 (àn) 博闻强识(zhì) ... C.愤懑(mèn) 洗涤 (dì) 尸骸(hái) 短小精悍(gàn) .... D.租赁(lìn) 酣(hān)畅 一撮毛(cuō) 拐弯抹角(mó)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 A.恶梦 船棹 功勋卓著 不喑世事 B.篱笆 作揖 陨身不恤 忝列其次 C.叱责 步履 热情洋溢 肆无忌惮 D.通谍 羽冀 鸡毛掸子 风神潇洒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书中阐述先锋派文艺观点的文字,条理______,反映了作者浮躁的心态. ②其中的______只有当事人才知道,我们这些人哪能说三道四,乱说一通呢?

③近几年,各地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工商企业在官商联手_____市场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④(梁启超)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哦!”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_____的话是很难听到的.

A. 凌乱 委屈 开辟 自满 B. 凌乱 委曲 开辟 自负 C. 紊乱 委曲 开拓 自负 D. 紊乱 委屈 开拓 自满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先生对于四十多个青年被虐杀的事实,心里出离愤怒到了极点。 ....

B.过去有不少显宦,以及翻云覆雨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C.演员们的举止深受越剧表演的影响,黛玉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韵味十足,而宝玉

哭灵一场戏中宝玉的三次跪拜,低声的悲泣,长歌当哭,显示出对越剧表演的成功借鉴。 ....D.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大师的这段经历非常重要,但流传的说法不一,而所有的当事人、知情人都已去世,我们斟酌以后拟采用大师儿子所讲的为准。

B.作为一名真正的猛士、真正的知识分子,鲁迅短暂而伟大的一生,正是他那两句著名的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真实写照。

C.最近一段时间,我校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先后开展了评选“课改先锋”、撰写课改论文、举办课改专题讲座、外出学习等一系列活动,新课程改革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D.学校充分发挥学生志愿者员的作用,健全了学生组织机构,加强了教学质量监控,促进了教风和学风建设,各项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 6、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记念刘和珍君》以“记念”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革命烈士为中心,以作者的悲愤感情为线索,边叙边议,是一篇记叙、抒情和议论结合得非常完美的文章。

B.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与其师康有为并称“康梁”,晚年在清华著书立说。代表作《少年中国说》,作品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C.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家》、《春》、《秋》)和散文集《随想录》、回忆录《往事与随想》等。爱与恨,泪与血,人性、良知、热诚,是巴金先生丰碑一样的著述及其为人所表现出来的最鲜明的特质与基调。

D.鲁迅,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学运动奠基人。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二心集》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9分,每小题3分)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又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

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迭。正如沈德潜《说诗晬语》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是绚丽多彩的,但其最引人瞩目的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7、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七言取代了四言成为主流。 C. 调节功能主要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D. “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一句诗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

C.明代陆时雍的话和《文心雕龙·明诗篇》可以表明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为“从重性情到重声色”。

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 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格律体走向自由体,自由体与格律体共同促进诗歌的发展。 C.中国诗歌的发展从重性情到重声色的转变发生在晋代,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也在这一时期。

D.从诗歌的发展看,性情与声色只要完美统一在一起,就能真正成就一个伟大的诗歌时代。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3 题。(9分,每小题3分)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