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
1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及其功能
人具有社会属性,这决定了人在社会活动之中必然产生相互交往和交流沟通。人们在运用语言或者非语言符号交流意见和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的过程中,就形成了人际交往关系。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是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个人一生中的宝贵财富。于大学生而言,通过接触交流,可以交换信息,拓宽视野、增进感情、互帮互助,从而实现个人价值,增强群体凝聚力。而且协调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矛盾,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不仅是大学生自身的情感需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2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以自我为中心
当代大学生以“90后”为主体,大多数学生为独生子女。从小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以及父母长辈的养成教育,部分大学生容易形成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征。具体表现为不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对自我期望过高;不懂得关心他人,与他人关系较为疏远;固执己见,对他人的正确观点也很难持赞同态度;自尊心过强、过度防卫、有明显的嫉妒心;说话做事不顾及他人感受,容易与他人产生矛盾冲突。以上种种行为都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与恶化。
2.2 主动性不足,回避与人交往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正式步入社会之前的缓冲期,校园人际关系既单纯也复杂。尤其是大一新生,在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面对陌生的人群时,有时会出现情绪紧张,甚至行为失常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交往恐惧症”。极有可能是大学生曾经有过的消极情感体验或者是长期形成的性格缺陷,如自卑、孤傲和胆怯等,最终导致大学生不敢或回避与人交往,这都严重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
不过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是,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与普及,人们越来越多地在网上开展学习、工作和沟通。特别是对于当代大学生,网络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越来越多出现了一些大学生平时不善于交际,但在网络空间却异常活跃、乐于交友的现象。从内心来说这类学生渴望表达与沟通,有着极强的交往意愿。 2.3 功利倾向严重
心理学家霍曼斯提出,人们之间的交往实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它不仅包括物质的交往,还包括非物质的交换,如服务、信息、情感方面的交换。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都希望这个交换是对等的,这样人们的心理才能够维持平衡。因此,人们的一切交往行为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都是围绕一定的价值观进行选择的。对于值得的,便会主动地去建立和维持,对于不值得的,就会选择放弃或回避。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人们的行为特点趋向于利益最大化,表现在人际交往上就出现更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本来人际关系是以情感为交往基础的,但受到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的影响,或者是受到现实社会和网络世界的诸多负面信息的干扰,大学生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功利化。在交往过程中,呈现出亲近物质条件好或者拥有一定权势的人,并且渴望短期内获得超值回报的特点。如,评比奖学金或各类荣誉称号前,主动与老师或评比小组成员拉近关系。
3 以社会实践活动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路径 目前,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愈发重视,已经逐步改变以前重技能、轻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除了传统的设立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定期开展校园心理知识普及活动,开设一系列选修课程或者专题讲座外,我们应该化被动为主动,将出现问题再去解决问题转化为潜移默化继而提升能力。学会转变思维角度,把人际交往作为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通过利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
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长知识、增加才干的有效载体。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有利于大学生正确把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和方法,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良性发展。
4 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发展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