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题库全) 下载本文

第四,观察陈述也是可错的。判断观察陈述正确与否,要依赖于理论的检验。任何完全独立于理论的 “中立的观察语言”是不存在的,任何观察陈述都不同程度地渗透着理论的因素。

第五,理论以观察为基础和源泉。科学理论和定律的发现来源与观察实验。科学理论和假说的发展完善离不开观察实验,其检验必须依靠观察实验。

总之,观察和理论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观察和理论的这种关系是由观察的主观性和客观性所决定的。观察的主观性决定了理论必须依赖观察;观察的客观性决定了理论必然依赖观察。观察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辩证统一决定了观察与理论的辩证统一。 7、科学假说及其结构,建立假说的方法论原则

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所做出的猜测性说明和尝试性解答。它是科学理论发展的形式。

科学假说是为了回答科学问题而提出的,是对已知科学事实或科学定律的说明或解释,分别称之为定律型假说或理论型假说。科学假说具有科学性与假定性的双重特征,是通向科学理论的必经之路。

原则(1)一致对应性。与经过检验的理论相互支持(一致性),能将已有理论作为特例或极限状况(对应性)。

(2)可解释性。假说的提出是以经验事实为依据的、对科学问题的解释。因而假说要尽可能解释已有的科学事实。如光量子假说解释了光电效应。

(3)可预测性。假说的提出不仅可以解释已知的事实,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对未知的或对未来的事实作出推论。例如,大爆炸宇宙论、大陆漂移说、广义相对论等。 8、科学事实及其作用

科学研究的基础是科学事实,科学事实是对客观事实的正确、真实的陈述和判断。要保证科学事实的客观性,主要在于获取科学事实手段的科学性,也就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获得关于客观事实的真实信息,并以科学语言的形式表述出来,成为进一步研究的科学事实。

9、创立科学理论的思维过程的四个阶段?创立科学理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形态有那些? 四个阶段:

1备阶段——问题的提出。2酿阶段——问题的求解。3豁朗阶段——问题的突破。4验证阶段——问题成果的证明和检验。 科学思维的主要方法:

(1)演绎方法,包括演绎推理和以演绎推理为基础的证明和公理方法。演绎方法在科学假说的检验过程中发挥着独一无二的重要作用。

(2)非演绎方法。主要有归纳方法、类比方法、模型方法等,是从个别中认识一般的方法,其推理具有跳跃性、偶适性。 1.分析与综合2.归纳与概括3.类比与联想4.思想模型方法的广泛应用。 创立理论的思维形态: (1)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以概念为基本要素,习惯上被称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则以意象为基本要素,习惯上被称为“直感思维”。

(2)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

收敛思维也称集中思维。发散思维的发散度:流畅度、变通度和独创度。 对于创新思维来说,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们互相联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发散度高,集中性好,两者的有机结合,创造性水平才高。

(3)顿悟——灵感和直觉

灵感指人们对于曾经反复进行过探索而尚未解决的问题,因某种偶然因素的激发,使问题得到突然性的顿悟,出现“豁然开朗,一通百通”的境界。直觉表现为对突然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新事物、新现象的极为敏锐的深入洞察、准确判断和本质理解。 (4)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没有固定的程式和方法,也不可能是一种独特的、与一般思维毫无二致的思维。应该说,创新思维与一般思维的基本手段是一致的,只是方法倚重不同,形式表现有异。创新思维是一般思维方式和方法的综合性、创造性应用。

10、什么是技术创新?什么是自主创新?我国强调技术创新和自主创新的必要性和对策?

狭义的技术创新是指从发明创造到市场实现的整个过程;广义的技术创新则是指从发明创造到市场实现、直到技术扩散的整个过程。

自主创新,一般而言,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所谓自主创新就是能够独立控制和把握创新目标、创新方式与创新进程的技术创新,其核心内容主要有二:一是以我为主,二是综合集成。 必要性: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这是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要判断,是对未来五年乃至今后较长时间我国科技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出的根本性战略部署。

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十一五”时期引导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迫切需要,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迫切需要。

对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和路径。要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形成创新的重要基础和科技竞争力的主要源泉。要大力加强集成创新能力,形成单项相关技术的集成创新优势,努力实现关键领域的整体突破。要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利用全球科技存量,形成后发优势加快发展。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确立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作用,加快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实现新技术的产业化。要发挥政府的战略导向、综合协调和服务功能,创造更好的创新环境。强有力的创新激励体系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性制度保障,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激励体制框架,建立和完善创业风险投资,增强税收制度对创新的激励作用,努力吸引集聚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强大的动力来源。 11、什么是高技术、高技术产业?高技术产业化的机制?

高技术:指在当代科学技术突破中涌现出来的,以科学最新成就为基础的、知识高密集的、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新兴技术群。

高技术产业是指在高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的基础上,形成的企业群或企业集团的总称。如计算机产业是指各类生产、经营和销售计算机及其附属产品的企业的总称。 高技术产业化的机制具体包括:

(1)市场创新机制 可以分为首创型市场创新、改创型市 场创新和仿创型市场创新三种类型。 (2)风险投资机制 有必要建立风险投资机制,以保证高技术产业化研发过程中所需的昂贵费用。 (3)研究与开发机制研究与开发机制,即建立研究与开发机构,并向其投入财力、人力和物力。 (4)官、产、学合作机制 需要在政府宏观管理下,由企业和高校等各方面共同努力来发展。 (5)法律制度机制 需要建立各种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机制。

(6)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其核心是产权改革,使参与创新的成员的利益与企业的整体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调动其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 12、汤浅光朝的科学中心转移理论

不同的时期一些国家和地区会成为科学活动的中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中心会不断转移,这种中心转移又促进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性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汤浅光朝还详细描述了科学中心从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到美国的转移路线,被称作汤浅现象。

13、凯德洛夫带头学科更替理论

苏联哲学家凯德洛夫描述了带头学科从近代到现代的更替过程,即:力学;化学、物理学和生物学;微观物理学;控制论、原子能科学和宇航学。他预言新的带头学科是分子生物学,下一个带头学科将是心理学为主的一组学科。

凯德洛夫指出了带头学科更替具有周期性和加速性。如“科学的突破点往往发生在社会需要和科学内在逻辑的交叉点上”等,这部分给出了带头学科产生及更替的原因。 14、国家创新系统及其构成

国家创新系统是国家层次上对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过程,即科学技术知识的产生、交流、传播与应用过程的体制化,它是在国家的总体规划下,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中各有关部门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创新的网络。具体地说,它是由一系列资助或从事R&D活动并将其成果转化为商品,以及推动和影响新技术扩散的机构和组织组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15、科学、技术各自的内涵、性质及两者的关系 马克思关于科学的涵义

(1)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它揭示出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的能动的认识和改造关系。正是科学的巨大力量,使得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得到空前的强化。 (2)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科学活动是一种社会劳动。 (3)科学是生产力。这一论断是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理论贡献。

(4)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明确指出科学的社会作用表现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个方面。 科学具有如下的本质属性: (1)客观真理性

科学具有内容上的客观真理性,其真理性内容是随着实践而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 (2)可检验性

科学知识是在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科学的结论是确定的、具体的命题,它们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具有可检验性。 (3)系统性

科学知识是根据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用逻辑的方法整理出来的反映事物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系。它力求做到完全地反映客观事物,把握事物的一切方面 (4)主体际性

科学知识是客观的、普遍的,能被不同认识主体所重复所理解,能接受不同认识主体用实验进行检验,并在他们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这就是主体际性。它是科学发现获得社会承认的基本条件。 技术的定义: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体现在技术活动和技术成果两个方面 技术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把技术的本质界定为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改造作用。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 技术与科学的关系

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也有科学。技术产生科学 技术与科学的区别

(1)科学是间接生产力,技术是直接生产力。

(2)科学回答的是“是什么”“为什么”,技术回答的是“做什么”“怎么做”。 (3)科学是不可预见的,技术是可预见的。

(4)科学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完善科学理论,技术提高的标准在于是否能生产出新的和更好的产品。 (5)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 (6)科学是发现,技术是发明。

(7)科学是创造知识的研究,技术是综合利用知识于需要的研究。

区别科学与技术的目的,不是将它们分开,而是要更好的统一考虑。注重技术时要想到科学,注重科学时要考虑技术。对于科学来说,技术是科学的延伸, 对于技术来说,科学是技术的升华。

自然辩证法概论(2008.11.5)答案

作者:Coofish

1、生态自然观基本思想:(1)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2)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3)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4)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5)生态系统是稳定性与非稳定性的统一平衡。

现实意义:自然生态观主张把人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为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公民,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互相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则是这个共同体的平等一员和公民,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促使人们知道:只有保证生命共同体和谐、稳定和美丽,才是正确的,人与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

2、我选择的研究方法:科学实验。理解和认识:根据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通过干预和控制科研对象而观察和探索科研对象有关规律和机制的一种研究方法。科学实验和科学观察一样,也是搜集科学事实、获得感性材料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是检验科学假说,形成科学理论的实践基础,二者互相联系、互为补充。但实验是在变革自然中认识自然,因而有着独特的认识功能。原因是科学实验中多种仪器的使用,使获得的感性材料更丰富、更精确 ,且能排除次要因素的干扰,更快揭示出研究对象的本质;此外,它还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对自然条件的控制力,揭示极端条件下物质运动的规律,提供更多的发现新事物、新现象的机会。科学实验的基本类型是探索试验和验证实验 ,常见的实验类型有比较实验、析因实验、模拟实验、判决实验等。

举例:电磁学中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物理学中赫兹证明电磁波存在实验;化学中测定元素、离子等定性分析实验。

3、第一,我们国家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低。

我们国家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在国际上处于较低水平,远低于美、日等发达国家。2000-2003年,日本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为2.99%,3.07%,3.12%,3.15%。我国的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一直在1%以下。2001年3月,日本出台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表示,要在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奖。当时许多人认为日本政府疯了,从现在的速度看,这一目标是有可能实现的。日本有人称,中国科技人才缺乏,70年也撵不上日本。如果我们不在研发上多投入,就不会有高产出。 第二,教育体制以及科技体制的因素。

现在申请科研经费都要和应用挂钩,基础科研的经费少。许多人拿经费也是靠关系。好课题未必能得到经费支持。而诺贝尔奖奖励的都是基础科学。美国教授对中国学生的普遍看法是人很聪明,也非常勤奋,考试能出好成绩,但是创造力不足。这是和我们整个教育体制有关。我们的体制培养出的就是这样的学生。此外我们尊崇权威,不敢挑战权威的文化传统也是让学生缺乏创造力和挑战力。在美国的研究型大学,教

授的位子很难拿,一个教授基本就是他所在研究领域,比较有成就的人。我国教授成堆,整体水平不怎样,有的就是排资论辈上的。有些院士也是知识老化,根本是靠老本,而不是能真正担当科技带头人。我以前见到有文章深入分析比较中国院士的水平(以他们发表文章所在的杂志和文章数量为准),有的院士水平还不及美国的助理教授。这样的学术带头人带出来的怎么能有获诺贝尔奖的竞争实力?

在国外开学术会议,很少见到从大陆来的科学家。自然是研究经费所限。见到的华人大多都是从欧美来的。没有这样的国际交流,怎么把握当前科技发展的前沿和动向?怎能在同行圈子里展示自己的影响,树立自己的威信?不为外界所知和认可,即便有天大成就,又如何能被提名诺贝尔奖?就我所看到的,即便有个别来参加国际会议的,也没有自信的表现。也许是受英文能力所限,他们的表现和意见也大多没什么影响力。那些拿着国家钱出来考察的所谓科技团,更是不用提,噼里啪啦乱照一通,提不出什么关键问题,也听不懂人家介绍的是什么。考察团成了到国外旅行的旅游团。 第三,人的因素。

再看看国内的那些“科技接班人”。人心浮躁,很少有人安下心来搞科研的。海归们回了国的,很多热衷于政治,当个官什么的。即便是以前有成就的科学家,回国后被给予各种头衔,最后从政,根本不搞科研了。有些海归,在国内不切实际地乱吹,不吹拿不到经费啊。很多在国外还有点成就的,回了国即便没当官,也没什么作为了。再说学生,以中科院的博士生们为例,很多根本不想继续搞科研,想博士毕业,进大公司挣钱。有很大一部分是想出国,那些博士后们甚至有了副教授们头衔也都不例外。国家的优秀人才都外流了,回到国内的科学人才却没了声响,难怪国外华人能获奖。现在在美国的科研界,华人占很大的比例。有些物理,生物会议甚至看到1/4的参加者为海外华人。我可以肯定的说,还会有海外华人不断继续获得诺贝尔奖。至于中国本土的科学家获奖可能要经过不止一代人的努力。

有人认为,诺奖并非衡量一个国家的科学发达程度唯一指标,而是要用更综合的指标去衡量一个国家的全面发展。其实,对于诺贝尔奖任何故作轻松的不屑只能是无知和做作。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没有获奖很难说明已经具有世界顶尖水准。自大和盲目自吹是掩耳盗铃。我们现在需要的是看到自己的不足,去改善造成不足的原因。

4、后现代主义:从形式上讲,后现代主义是一股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的思潮,它与现代主义之间是一种既继承又反叛的关系;从内容上看,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源于工业文明、对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的思考与回答,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感觉丰富性的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心、同一性等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在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等的批判与解构;从实质上说,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传统哲学和西方现代社会的纠正与反叛,是一种在批判与反叛中又未免会走向另一极端——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过正”的“矫枉”。 后现代主义如何看待科学:关于后现代主义者对传统科学观的理论基础的批判,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后现代哲学家主要批判了作为现代科学观基础的理性观念,如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法国哲学家福柯的工作以及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就是很好的代表;其二,后现代主义者对传统科学观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对科学的客观性的批判上,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由科学知识社会学(SSK)的学者们完成的,他们通过采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的方法,深入到科学共同体的内部以及实验室,进而提出了“制造知识”的社会建构主张,关于上述两方面的主张,国内学者已经进行了比较详细和全面的研究,这里不再赘述。第三,后现代科学观对传统科学观的进步理念的消解,而这一点恰恰是后现代科学观进行建设性重建的逻辑起点。 你怎样看待科学:

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社会意识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