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洋”心态要不得“土、洋”结合才是路 下载本文

崇“洋”心态要不得“土、洋”结合才是路

时下,在声乐圈内还是存在着一种不恰当的观念。一些学习“洋”唱法即意大利“美声”唱法的人对于学习“民族”声乐的人还存在着轻视和偏见,并认为“民族”唱法很“土”,这种心态是万万要不得的。

一、渊源

我们当代的“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是有着较深的渊源的。对此,我们有必要对两种唱法进行一下适当的比较。 “美声”、“民族”是一样的,又是不一样的。 先说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很显然,光从直接的听觉上来说就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是毋庸质疑的。“民族”的明亮、飘逸与“美声”的深厚、宽广单从听觉上就可以立刻分辨开的。还包括语言及各自相关的文化背景。“美声”源于意大利并深深地植根于意大利那独特地自然环境、民族风情、传统习惯的深厚文化沃土之中。意大利这个民族热情、活泼、开朗,喜欢把自己的感受用歌声表达出来,他们歌唱美好的大自然,歌唱圣洁的爱情。加之意大利语这种世界上最适于歌唱的语言和意大利这个民族盛产好嗓子。所有的这一切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响誉整个世界的“美声”唱法。

并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让人耳熟能详的大歌唱家、超级歌唱家。如卡鲁索、吉利、斯基帕、莫纳科、斯台方诺、苔芭尔蒂等等。而我们“民族”唱法是深深植根于我们本民族的深厚的文化沃土之中。又加以借鉴了“美声”唱法并将其融会贯通于其中而形成了独具我们民族特色的“民族”唱法的。这里面包含了我们民族的传统习惯、风土人情等等,浓郁的民族色彩是不能抹去的。

为什么又一样呢?这就要从“美声”唱法引入到我国并得以快速发展来说起。“美声”唱法真正进入我国并走入“象牙塔”之中是在建国后,从国外回来的一批音乐先行者们,新中国第一代“美声”歌唱家、教育家们。如周晓燕、应尚能、黄友葵、斯义桂、张权、喻宜萱、朗毓秀等,他们把“美声”带入我国并带入了最高的音乐学府。开始,由于师资的匮乏,较少的国际交流机会和人们对“美声”的认识有限,而导致了对“美声”的一些错误观念和错误认识。从而产生了诸如“靠前”、“靠后”等等的说法,对“美声”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国际交流的不断增进以及一批又一批的歌唱家出国深造,关于“美声”科学的训练方法也越来越被更多的歌唱家、教育家所熟知和掌握。更造就培养了很多我国自己的“美声”歌唱家唱着外文频频在国际上获奖。如张健一、迪里拜尔等。 可能,一开始国家教育对“美声”的较多关怀和投入就

在学习歌唱的人的心灵深处埋下了偏见的种子。其不知,我国老一辈的民族歌唱家也是进过“象牙塔”并从中走出的,而且同样也接受了系统而严格的“美声”科学方法训练的。如李双江、吴雁泽,谁能说他们的民歌不是淋漓尽致、“民味儿”十足呢?!而且也各自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只闻其声就可立辨其人。所以,我们当代“民族”的歌唱自打从“美声”的科学训练方法引进的时候起就已经慢慢与之开始融和了。并且,大量地借鉴和运用了“美声”的科学训练方法。从而,有了唱“民族”用“美声”“打底儿”的说法。这也是所谓的“洋为中用”,取他人之长为我所用。这样看来,当代的“民族”歌唱从她诞生的那天起就与“美声”结下了不解之缘。从科学的训练方法上讲可以说是一样的,这就是为什么“一样”之所在。

二、本色

艺术是为大众服务的,同样歌唱家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得到老百姓的肯定、承认和热爱应该成为歌者毕生的追求。一味地唱“原文”,追求“洋味儿”在中国来说并不是非常可取的,可谓“高出不胜寒”。况且,“美声”也是在克守着他们本民族自己的东西才不断地广为世界人民接受和喜爱的。我们为什么不从保持民族本色的基础上进行努力呢! 新中国成立之后,崭新的时代和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