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审美差异
[摘要] 本文将《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两部东西方爱情悲剧进行了比较,认为二者虽然故事情节、悲剧模式基本相同,但却因不同的民族文化而呈现不同的审美差异。
[关键词] 爱情悲剧 民族文化 审美差异
爱情悲剧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古今中外文学宝库中光彩夺目。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中西方两个经典爱情悲剧,二者的主题和情节有很多相似,但其美学观念和审美心理却因不同的民族文化而呈现不同的审美差异。
一、社会背景相似,审美观念不同
梁祝故事起始于东晋,汉末以来,由于社会动荡、战争频繁,人们的思想日趋解放,社会呈现开放化和多元化的趋向,女性生活出现了罕见的潇洒、放达局面,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才有祝英台的女扮男装梁祝的自由恋爱。《罗密欧与朱丽叶》产生于英国,取材于意大利的一个古老传说,是体现文艺复兴时代精神的著名剧作。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力量已经比较强大,他们生气勃勃,勇于改革创新,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所以,两个悲剧的社会背景有相似之处。
但中华文明起始于自给自足小农经济,中国文化在对待情感与理性之间的矛盾冲突时,强调伦理道德对情感的规范制约作用,在当时封建包办婚姻制度下,私定终身与伦理道德大相径庭。祝英台对梁山伯产生了爱情,也不可能直抒心迹,梁山伯受封建思想影响也意识不到祝英台会女扮男装求学并向他私定终身。他们虽不惜以死反抗,但缺乏果断,敢爱敢恨敢斗、积极追求的精神。西方文明则起始于开放性的商业社会,西方民族从古希腊时期就形成了为争取自由而斗争的传统。罗密欧与朱丽叶进行了一系列的彻底反抗,他们敢于冲破封建道德和偏见的重重阻挠,以惊人的勇气和智慧追求爱情和自由,他们无视家庭世仇,敢自主地秘密结婚,敢爱敢斗,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充分体现了当时的人文主义思想。
二、故事情节相似,审美趋向不同
《梁》与《罗》都以自由恋爱开始,又都经受了家庭的种种阻拦,最后主人公双双殉情,故事框架相似,具体细节却有许多差异。祝英台与梁山伯同窗三年朝夕相处,二人在彼此深刻了解的基础上萌发了爱情,这不同于盲目冲动的一见钟情,更符合中国人理智踏实的特点。从情节结构而言,《梁》的发展起伏较小。梁山伯是一个穷秀才,因不门当户对,遭到祝家的反对,祝英台被许配给太守之子马文才。爱情无望,梁山伯抑郁而死,祝英台以祭坟为条件答应了婚嫁,在途中投梁山伯坟而死。整个情节跨度几年时间,相对舒缓松弛,这种安排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