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五章 下载本文

第五章 战后40-70年代的建筑思潮—现代建筑派的普及与发展

目录:

第一节:进程中的反复与建筑既有物质需要又有情感需要的提出 第二节: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提高的倾向 第三节:粗野主义倾向与勒柯布西耶的广泛影响 第四节: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 第五节:典雅主义倾向

第六节: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 第七节:讲究人情化与地域性的倾向

第八节:第三世界国家对地域性与现代性结合的探索 第九节:讲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 历年真题:

密斯在美国时规划设计了 校园,其中的建筑系馆又称 。( 10填空) 密斯晚年在柏林设计建造的最后一座建筑是 。(08填空) 密斯的最后一个建成的作品是 。(04填空) 粗野主义(09名词解释) 马赛公寓(06名词解释)

柏林爱乐音乐厅的设计者是 。(03填空) 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的主要设计者是 和 。(07填空) 路易.康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设计的建筑是 。(06填空)

伍重(jorn utzon)是悉尼歌剧院的设计者和今年普利兹克奖的获得者,有一部中国建筑法 典曾对屋中有过重要的影响,这部法典是 。(04填空) 伍重是 (国名)建筑师。(08填空) 新陈代谢派(07名词解释)

一、进程中的反复与建筑既有物质需要又有情感需要的提出

形成于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现代建筑派”,到二次大战以后完全取代了在西方建筑界统治了数百年的“学院派”而成为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思潮。 现代建筑派的主要内容:

a .包括德国包豪斯的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定居法国的瑞士建筑师勒.柯布西耶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建筑;

b .美国的赖特和德国的沙龙为代表的有机建筑; c .芬兰建筑师阿尔托为代表的建筑人情化与地域性。 他们都具有现代派的共同特点:

1)坚决反对复古,要创时代之新,新的建筑必须有新功能、新技术,其形式应符合抽象的几何形美学原则;

2)承认建筑具有艺术与技术的双重性,提倡两者结合;

3)认为建筑空间是建筑的主角,建筑设计是空间的设计及其表现,建筑的美在于空间的容量、体量在形体组合中的均衡、比例及表现。此外,还提出了所谓四向度的时间—空间构图手法

4)提倡建筑的表里一致,在美学上反对外加装饰,认为建筑形象应与适用、建造手段(材料,结构,构造)和建造过程一致。 CIAM:

1928在拉萨拉兹成立,并举行第一次会议

1929,德国法兰克福,第二次会议,讨论了德国建筑师提出的低收入家庭的“最少生存空间”。

1930,布鲁塞尔,第三次会议,“合理建造”问题

1933,雅典,第四次会议,以“功能城市”为主题,与会者分析了34个欧洲城市后,勒柯布西耶提出现代城市应解决好居住,游憩,工作,交通四大功能,并介绍了他原来就有的关于功能城市的设想。这次会议内容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以《雅典宪章》的名称公布于世。

雅典宪章:1933CIAM在雅典举行第四次会议,以“功能城市”为主题,这次会议内容在两

次世界大战期间以《雅典宪章》的名称公布于世;该宪章被称为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的大纲。雅典宪章提出了城市的功能分区,认为城市应解决好居住,游憩,工作,交通四大功能;以雅典宪章为核心的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理论,极大地改变20世纪的城市面貌,但也带来了新的城市问题。 赖特1936年为富豪考夫曼设计的流水别墅,展示了新结构----钢筋混凝土悬挑结构;约翰逊公司总部;古根海姆博物馆。

以阿尔托为代表的人情化与地域性,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介于欧洲现代建筑与美国的有机建筑之间中间路线,但是他把建筑与人的心理反应联系起来,特别是对体验建筑时由视感,触摸感,听觉等引起的心理反应的重视。

现代建筑派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虽在各国站稳了脚跟,但其间它不仅要与学院派的复古主义作斗争,还要受到“新传统”派的排挤与打击。

(一)新传统派(一战后,许多国家出现了政权的变革,前苏联,意大利,德国,印度) “新传统派”实质上是一个政治美学感甚强(表现国家权力和名族优势),但在手法上又相当保守的学派。 “新传统派”:

a.继承了学院派的全部构图手法,如讲究轴线、对称、主次、古典比例、和谐、韵律等等; b.在形式上则剥掉原来明显的古典主义和折衷主义的装饰,代之以简化了的具有国家传统特色的符号;

c.另外在体形上也进行了简化,使之接近现代式。 代表建筑:新德里的总督府

1934年前苏联在莫斯科的苏维埃宫方案 1937巴黎世界博览会的德国馆和前苏联馆

纽约第一栋号称为摩天楼的伍尔沃斯大厦(1911-1913):在现代形象的高层顶上加上一个高耸的塔楼-哥特式风格;纽约克莱斯勒大厦(1930):善于运用几何形体与装饰,也被称为装饰艺术派;1931-1939纽约建成了洛克菲勒中心,是一组庞大的高层建筑群。 (二)内部分歧

现代建筑派在与对立面的斗争中,随着时代的进步,也警觉到自己的不足。如

1943年瑞士的S.基甸,法国F.莱热,西班牙塞尔特,提出“纪念性九点“,其中就提到“市民要求能代表他们社会与社区生活的建筑,以及能表达他们抱负、幸福、与骄傲的纪念性等”; 战后CIAM的第一次会议,即CIAM的第六次会议于1947年在英国的布里奇沃特召开,在这次会议上CIAM自己超越了原来关于“功能城市”的抽象与片面的见解,申明了CIAM的目的是为人创造既能满足情感需要,又能满足物质需要的具体环境。

1951第八次会议,英国,议题为“城市中心”,重提“纪念性九点“:(其中就提到“市民要求能代表他们社会与社区生活的建筑,以及能表达他们抱负、幸福、与骄傲的纪念性等”),年轻一代的与会者希望会中的老前辈能够对战后城市局面的复杂性作出切实可行的判断,但老前辈对此没有表态,使年轻的一代很失望。

这一隔核在CIAM的第九次会议(法国,埃克斯昂普罗旺斯)上被公开化了,会上以史密森夫妇为代表的一批中青年建筑师,公开批评了“雅典宪章”中把城市简单划为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功能分区。(年轻一代更关心的是城市的具体形态同社会心理学之间的关系。

他们提出了居住区除家庭细胞之外,还需要有城市环境的可识别性,如社区感、归宿感、邻里感与场所感等。)

于是大会决定在下一次会议,即CIAM第十次会议中来重点讨论这个问题,并成立了一个以第九次会议的积极分子组成的小组,为下次会议作准备。这个小组后来被大家称之为TEAM X(我国译成“第十次小组”)。

1956第十次会议召开时,老一辈建筑师都未来参加,会议由十人小组按议程作了汇报后宣布长期休会。

1959年,第十一次,解体

然而,战后由于现代建筑派已成为主流但却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于是自20世纪50年代便先后出现了把满足人们的物质要求与感情需要结合起来的各种设计倾向,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八种倾向: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提高的倾向;

粗野主义倾向; 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 典雅主义倾向;

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 讲究人情化与地域性的倾向;

第三世界国家对地域性与现代性结合的探索;

讲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包含三个方面:以几何图形为特征;抽象的象征与具体

的象征)

上述八种倾向虽然表现各异,但事实上是战前现代建筑派在新形势下的发展,他

们在既要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又要满足情感需要的推动下,一方面坚持建筑功能与技术的合理性及其表现,同时重视建筑形式的艺术感受,室内外环境的舒适与生活情趣以及建筑创作中的个性表现。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20世纪70年代,现代主义受到批判与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后才改变。(“二战”后的这些建筑思潮分为两大类:重理、偏情。)

二、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

(理性主义是指形成于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以格罗皮乌斯和他的包豪斯学派和以勒.柯布西耶等人为代表

的欧洲的“现代建筑”。它因讲究功能而有“功能主义”之称。后在世界范围内演变为“国际式”建筑风格:方盒子、平屋顶、白粉墙、直角相交。“理性主义”优点: 1)同折中、复古进行斗争2)使建筑适应工业社会。 “理性主义”缺点:1)过分强调功能和技术;2)否定历史 3)过分强调客观性、普遍性4)手法生硬、形式雷同。)

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是战后现代派建筑中最普通与最多数的一种。它在既要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又要满足情感需要中,在设计方法上比较偏重理性。它有不少作品被认

为是创造性地综合解决并推进了建筑功能,技术,环境,建造经济与用地效率等方面的发展,在建筑形式上不再是简单的方盒子、平屋顶、白粉墙、直角相交,而是悦目动人活泼与多样性。该倾向最先在美国发展。 对理性主义的充实与提高:

1)讲究功能技术的同时,结合环境与服务对象的生活兴趣需要; 2)采用对功能、技术、社会、经济、环境综合统一的方法。 它最先在美国取得成果。 代表建筑:

(1)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1949-1950年)是这个倾向的早期实例:7栋宿舍用房与

一栋公共活动楼。

设计者:TAC—协和建筑师事务所(由格罗皮乌斯和他的7个得意门生组成,倡导既要个人分工负责又要相互讨论协作)。

(2)1957西柏林汉莎区国际住宅展:

西德把西柏林汉莎区改建成一个称为Interbau的国际住宅展览会,展览会的主持人是巴特宁,他像30年前的魏森霍夫住宅展览会一样,邀请国际上知名建筑师,如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阿尔托,雅各布森(丹麦建筑师),尼迈耶尔(巴西建筑师)等等和西德自己的建筑师共同参加设计。是战后现代优秀住宅设计的一次巡阅;展览会的规划有受包豪斯影响的行列式,也有受柯布影响的四面临空的独立式。有高层,低层,多层,有板式,塔式,庭院式等等总的来说,没有形成一个统一体,单体的户型布局也很多样:复式错层跃层等等

格罗皮乌斯与TAC为Interbau设计的一幢高层公寓楼

(3)皮博迪公寓:塞尔特(西班牙):哈佛大学为已婚学生建造的公寓建筑群,3幢

22层大楼和十余幢3-7层的低层与多层公寓单元组成 (4)哈佛大学本科生科学中心:塞尔特另一成功作品。 (5)何塞.昆西社区学校:TAC

(6)普西图书馆:设计人:美国建筑师斯塔宾斯

(7)阿姆斯特丹的儿童之家:1958-1960 荷兰建筑师 凡.艾克

儿童之家的空间与组合形式属“多簇式”,即把一个个标准化的单元按

功能要求,结构,设备与施工的可能性组成为一簇簇形式近似的小组。 凡.艾克以严谨的,在空间组织与层次上的逻辑性,把它们组成为一个具

有“迷宫似的清晰”的既分又合的统一体。奠定了后来被称为结构主义

哲学的设计观念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