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五章 下载本文

(8)中央贝赫保险公司总部大楼:1970-1972被认为是结构主义哲学最成功的实例。 设计人:荷兰建筑师:赫茨伯格

三、粗野主义倾向与勒.柯布西耶的影响

“粗野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喧噪一时的建筑设计倾向。粗野主义名称由英国史密森夫妇于1954提出,用以识别像柯布西耶的马赛公寓和昌迪加尔行政中心那样的建筑形式,或那些受他启发做出的此类形式。在英国有斯特林和戈文;在意大利有维加诺;在美国有鲁道夫如耶鲁大学的艺术与建筑学楼;在日本有前川国男和丹下健三等人。粗野主义常采用混凝土,把它们最毛糙的方面暴露出来,夸大那些沉重的构建,并把它们冷酷地碰撞在一起

时间: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由英国史密森夫妇于1954年提出的。) 代表人物:柯布西耶和英国、意大利、美国与日本一些现代建筑派的第二代与第三代建筑师(如史密森夫妇等)。

典型特点:毛糙的混凝土,沉重的构件和它们的粗鲁结合 代表建筑:

(1)马赛公寓(1947-1952年):一座容337户共1600人的大型公寓住宅,钢筋混凝土

结构,长165米,宽24米,高56米。地面层是敞开的柱廊,上面有17层,其中1-6,9-17是居住层,户型变化很多,共23种,7-8层为商店和公用设施。大楼按住户大小采用复式布局,各户有独用的小楼梯和两层高的起居室。采用这种布置方式,每3层设一条公共走道,减省了交通面积。

马塞公寓:标志着柯布西耶建筑观的转变 ·23种户型;

·有自足的完善的服务设施的“居住单位”; ·跨层式的空间处理;

·粗野主义的造型特征,直接显露混凝土的素表面。

柯布西耶认为这种带有服务设施的居住大楼应该是组成现代城市的一种基本单位,于是把这

样的大楼叫做“居住单元” (2)昌迪加尔行政中心建筑群(1951-1957年):主要建筑有议会大厦,省长官邸,高等

法院和行政大楼 (3)亨斯特顿学校:史密森夫妇在提出他们的粗野主义前夕的作品。 (4)谢菲尔德大学设计方案:史密森夫妇表现服务设施 (5)公园山公寓

粗野主义由于柯布的影响,50年代开始流行,其形式表现多种多样:英国斯特林和戈文设

计的兰根姆住宅,美国鲁道夫设计的耶鲁大学建筑与艺术系大楼和丹下健三设计的仓敷市厅舍,都是强调粗大的混凝土横梁,在两根横梁接头的地方还故意把梁头撞了出来。但像伦敦的南岸艺术中心和伦敦的国家剧院则是强调把巨大与沉重的房屋部件大块,粗鲁地碰撞在一起。强调混凝土横梁风格可以追溯到柯布的马赛公寓和柯布设计的尧奥住宅;强调把巨大与沉重的房屋部件大块,粗鲁地碰撞在一起,显然是受到昌迪加尔政府建筑群的启示。 粗野主义也用来形容英国建筑师斯特林在20世纪60年代的作品: 1)莱斯特大学工程馆:1959-1963斯特林和戈文设计 2)剑桥大学历史系图书馆: 1964-1968 斯特林

粗野主义在欧洲比较流行,在日本也相当活跃,到60世纪下半期以后逐渐销声匿迹

四、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

时间:战后初期(20世纪40年代末(对应范思沃斯住宅1945-1951)至60年代(对应于西柏林国家美术馆新馆1962-1968)),占主导地位的设计倾向。最早流行于美国,在设计方法上属于比较“重理”的,人们常把以密斯.凡.德.罗为代表的纯净、透明与施工精确的钢和玻璃方盒子作为这一倾向的代表。

早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密斯便在他的作品中——1929年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中的德国馆和1930年图根哈特住宅中——探讨了他特感兴趣的所谓结构逻辑性(结构的合理运用及其忠实表现)和自由分隔空间在建筑造型中的体现。这种从结构—空间—形式的见解,自他到美国后发展为专心讲求技术上的精美倾向。

这种倾向的特点:建筑全部用玻璃的钢来建造,构造和施工均非常精确,内部没有或很少很

少柱子,外形纯净透明,清澈的反映着建筑的材料,结构和它的内部空间。 范思沃斯住宅(1945-1951),湖滨公寓(1951-1953),纽约的西格拉姆大厦(1954-1958),伊利诺工学院的克朗楼(1955)和柏林国家美术馆新馆(1962-1968)是他在战后讲求技术精美的主要代表作 讲求技术精美倾向的基本主张: 1)结构逻辑性:结构就是一切。

2)全面空间:功能服从于空间,提出“全面空间”。

3)强调“条理性”设计思想方法:外形纯净与透明,清澈地反映着建筑的材料、结构与它的内部空间。

4)“少就是多”:全部用钢和玻璃来建造,简化结构体系,精简结构构件;净化形式、精确施工。

密斯把这套先结构,后形式,先空间,后功能和讲究“条理”的设计思想方法归结到他早在1928年就已提出的一句话:“少就是多”,对于“少就是多”密斯未很好解释过,其具体

内容主要寓意于两个方面:一是简化结构体系,精简结构构件,使产生偌大的,没有屏障或屏障极少的可做任何用途的建筑空间;二是净化建筑形式,精确施工,使之产生不附有任何多余东西的只是由直线,直角组成的规整,精确和纯净的钢和玻璃方盒子。 代表人物:密斯.凡.德.罗,埃罗.沙里宁(1910-1961年 ) 代表建筑:

1)法恩斯沃斯住宅(1945—1951年):密斯为女医生范思沃斯设计的住宅,住宅的结构构件被精简到了极致,它除了地面平台(架空于地面之上),屋面,八根钢柱和室内当中一段服务性房间是实体之外,其余都是虚的。柱子有意贴在屋檐的外面,以表示它的工艺是焊接的,花园通过两道平台(一道在房子旁边,没有顶,另一道在房子的一段,有顶)而过渡到室内。室内外通过玻璃外墙打成一片,房子形状端庄典雅

2)湖滨公寓(1951~1953年):两幢26层高的高层公寓,也是密斯以结构的不变来应功能的万变的另一次体现。居住单元除了当中集中的服务设施外,从进门到卧室是一个只用片段的矮墙或家具来划分,隔而不断的一体大空间。密斯称之为“全面空间”。

3)纽约的西格拉姆大厦(1954~1958年):密斯为西格拉姆公司设计的办公楼,建筑有38层,内柱距一律为8.4米,正面5开间,侧面3开间。密斯将大楼退离马路红线,在前面建有一个带有水池的小广场。用紫铜窗框、粉红灰色的玻璃幕墙使得大厦极为考究,整个建筑的细部处理都经过慎重的推敲,简洁细致,突出材质和工艺的审美品质。西格拉姆大厦是讲究技术精美的倾向的典范作品。

4)伊利诺工学院的校园规划:是密斯的“条理性”在建筑群体规划上的体现。基地为一面积110英亩的长方形地段,设置有行政管理楼,图书馆,各系馆等十余幢低层的建筑,并按着24英尺*24英尺的模数划成网格。房屋的模数与基地的模数相关,严格地按照基地上的网格纵横布置。在形式上,黑色的钢框架显露在外,框架之间是透明的玻璃与米色的清水砖墙,施工十分精确与细致,一切显得那么有条理和现代化。

伊利诺工学院克朗楼(1955年):是学院的建筑系教学楼。它把教室放在地下,地面上是一个没有柱子,四面为玻璃的“全面空间”的大工作室。密斯为了获得空间的一体性,连顶棚上常有的横梁也要取消,于是他在屋顶上面架有4根大梁,用以悬吊屋面。

5)西柏林的新国家美术馆新馆(1962~1968年):密斯生前的最后的作品。构思手法未变,只不过是造型上更具有类似古典主义的端庄感而已。密斯为了给这个玻璃盒子以明显的结构特征,屋顶上的井字形屋架由8根不是放在房屋角上而是放在四个边上的柱子所支承,柱子与梁枋接头的地方完全按力学分析那样被精简到只是一个小圆球。在这里,讲求技术的精美可谓达到了顶点。

这种以“少就是多”为理论根据,以“全面空间”,“纯净形式”和“模数构图”为特征的设计方法与手法被密斯广泛应用到各种不同类型的建筑中去。曾与50年代至60年代极为流行而被称为密斯风格

以钢和玻璃的“纯净形式”为特征的讲求技术精美的密斯风格到60年代末开始降温,但真正是密斯式推出舞台的还是因为镜面玻璃尤其是无边框镜面玻璃幕墙的流行。 6)通用汽车技术中心(1951-1956年)

设计人:小沙里宁

五、典雅主义倾向

典雅主义(Formalism,又译成形式美主义)是与粗野主义同时并进然而在审美取向上却完全相反的一种倾向,不过两者从设计思想上说都是比较“重理”的。粗野主义主要流行于欧洲,典雅主义主要是在美国。前者的美学根源是战前现代建筑中功能,材料与结构在战后的夸张表现,后者致力于运用传统的美学法则来使现代的材料与结构产生规整,端庄与典雅的庄严感

建筑特点:运用传统的美学法则,使现代的材料和结构产生规整、端庄与典雅的庄严感。 代表人物:美国的P.约翰逊、斯通、雅马萨奇等一些现代派的第二代建筑师。 典雅主义又被称为“新古典主义“、“新帕拉蒂奥主义“或“新复古主义“。

“典雅主义”的优点:表现为优美、古典、安定、雄伟。缺点:表现为缺乏时代创造性、思想简单、手法贫乏。 代表作品:

1)谢尔登艺术纪念馆(1958-1966年) 设计人:约翰逊

2)美国在新德里的大使馆(1955年) 设计人:斯通

3)1958年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上的美国馆:采用了悬索结构 设计人:斯通

4)纽约的林肯文化中心:舞蹈与轻歌剧剧院(约翰逊),大都会歌剧院(哈里森),爱乐音乐厅(阿布拉莫维兹)

5)麦格拉格纪念会议中心(1959年):屋面是折板结构,外廊采用与折板结构一致的尖券,形式典雅,尺度宜人。 设计人:雅玛萨奇

此后雅玛萨奇在创造典雅主义风格中特别倾向于尖券。1964年西雅图世界博览会上的科学馆,1973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的底层处理也是尖券。也有形式主义作品---西北国家人寿保险公司总部大楼

“典雅主义”倾向在某些方面很像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一个是讲求钢和玻璃结构在形式上的精美,而“典雅主义”则是讲求钢筋混凝土梁柱在形式上的精美。60年代下半期以后开始降温。

六、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

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是指不仅在建筑中坚持采用新技术,并且在美学上极力鼓吹表现新技术的倾向。

广义来说: 它既包括战后现代建筑派在设计方法中以材料、结构和施工特点来作为建筑美学依据的方面,例如以密斯.凡.德.罗为代表的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和以勒.柯布西耶为代表的粗野主义倾向;确切地是指那些在20世纪50年代末随着新材料、新结构、与新施工方法的进一步发展,而出现并活跃起来的超高层建筑、空间结构、幕墙以及创新地采用与表现预制装配标准化构件方面的倾向。 建筑特点:

1)用最新的技术、材料。2)美学上表现新技术,标榜“机器美”。 3)能够快速与灵活地装配、拆卸与该建。4)在设计上强调系统设计和参数设计。

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中,最引人注意和最流行的是采用玻璃幕墙。 代表作品:

埃姆斯夫妇----“专题研究住宅”;50年代西德的E.艾尔曼:布伦堡麻纺厂的锅炉间 1958年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上的德国馆;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研究中心(IBM在法国La Gaude的研究中心):布罗伊尔 布鲁塞尔的兰伯特银行大楼:SOM事务所 美国在英国伦敦的大使馆:小沙里宁 美国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的大使馆

美国在科罗拉多州空军士官学员中的教堂:SOM事务所

旧金山的圣玛丽主教堂:P.贝卢斯奇,内尔维,麦斯威尼,瑞安和李

60年代出现了许多企图以“高度工业技术”来挽救城市危机和改造城市与建筑的设想,起在建筑中的表现之一为建造大型的,多层的或高层的,用预制标准构件装配成的“巨型结构”如英国由库克的阿基格拉姆小组提出的插入式城市(在插入式城市的设想方案中,居住单元就像一个个预制好的插头一样,只要插入构架,接通管网便可马上使用)

1970年大阪世界博览会上展出的一幢称为 Takara Beautilion的实验性房屋(设计人:黑川纪章)

黑川纪章和丹下健三同是新陈代谢派的成员,新陈代谢派强调事物的生长,变化与衰亡,极力主张采用最新的技术来解决问题(注重高度工业技术倾向) 山梨文化会馆(1967年)设计人:丹下健三

巴黎的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1972-1977年)设计人:罗杰斯和皮亚诺(第三代现代建筑师)

七、讲究人情化与地域性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