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题(含答案)100(1) 下载本文

时候,我的父母和二舅父都会吟诗。他们虽未着意教我,毕竞耳濡目染,久之我也吟成了自己的一种腔调。其后这种吟哦,或高咏,或低唱,给了我无穷的安慰。今日,我的学生之中,甚至青年诗人之中,据我所知,十之八九都不会吟诵古典诗。某些青年诗人,恐怕还没有意会到这是一种不利,一种缺陷。默读唐诗,甚或用今日的国语出声诵读,固然也可以获致相当程度的了解;但比起曼声朗吟千百次后的那种领会,恐怕相去远甚。最大的原因,在于前者仅仅是心灵的吸收,而后者加上了生理的沉浸。所谓“熟读唐诗”,也就是要用生理的适应去帮助心灵的吸收,使那种节奏感,那种声调,进入肌肉,缠绕每一根神经。

⑥这样的分析,有些读者可能认为缺乏“诗意”。但是诗的生理作用,往往可以超越心灵的领会而影响读者或听众。我在美国授中国诗的时候,班上的金发孩子们对我朗吟的反应,总是热烈的,有些学生甚至要我教他们跟着吟咏。一位学生事后告诉我:他念这一班所留下的最深印象,是某次听我朗吟《国殇》。其间我也有时应邀去别的大学演讲,而当我在演讲时朗吟李白或杜甫时,完全不懂中文的听众,总是兴味盎然。这种反应,大部分属于生理。反之,我不懂西班牙文,而每次听到西班牙神父兼诗人劳治国(Father Carlos Orozco)朗诵洛尔卡炽热的抒情诗,总是感到一种绝大的过瘾。又如狄伦·汤默斯的诗,据有些人说,看起来很费解,听起来,尤其听他自己朗诵起来,反而很容易接受,至少会感到,那节奏之中,扶带着一股强大的说服力。再如乔叟那中世纪的英文,看起来好费劲,而听傅良圃神父(Father Fred Foley)念起来,忽然透明得多。不错,心灵是诗的殿堂;但是,耳朵是诗的一扇奇妙的门;仅仅张开眼睛,是不能接受全部的诗的。我几乎可以说,一首诗若未经诵出,只有一半的生命,因为它的缪斯是哑了的缪斯。在台湾,某些诗人铺张意象而无视于节奏的结果,已经使部分现代诗哑然无声,不能卒读。这样发展下去,也许有一天我们的新诗会哑掉,而古典诗的吟诵,也可能失传。(例如仅仅会说国语的读者,是不会知道什么是入声的,而将“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读成平声,哪里还有凄恻之感?)中国文学岂不变成了哑文学? (1)简析文章第①、②段的作用。 (2)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

(3)分析文章为什么要以“岂有哑巴缪斯”作为标题? (4)结合全文,概括中国诗歌“变哑”的原因。

【答案】 (1)①用我的切身经历和英国诗人浩司曼的例子点明诗歌是一种感性的艺术,极易触发内心情感,产生生理影响。②引出下文主要内容吟诵在诗歌欣赏中的作用。③容易使读者从感性上接受作者的观点。

(2)①运用比喻,“心灵是诗的殿堂”“耳朵是诗的一扇奇妙的门”等,形象生动。②运用对比,诗歌用眼睛看和耳朵听的不同效果,诗歌诵读前后的不同体会进行对比,突出诗歌诵读的重要性。③运用一系列副词或关联词语,如“不错”“但是”“仅仅”“几乎”“若”“只有”“因为”等,使句子间意义密切联系,起承转合结构关系非常清楚,强调了朗诵对于诗歌理解的作用。④运用短句,使语言短小精悍,生动明快,活泼有力,节奏性强,表达内容果断,语气肯定。

(3)①以一个反问的句式为标题,语气强烈,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③针对目前诗歌领域缺少朗吟风气来写,反复强调了朗吟的重要性,

并揭示了朗吟缺失的危害性,针砭时弊,发人深省。

(4)①少数诗人热衷于诗的空间表现。②年轻读者甚至青年诗人,十之八九都不会吟诵古典诗。③默读唐诗,甚或用今日的国语出声诵读,体会不到诗歌的韵味。④某些诗人铺张意象而无视于节奏。⑤读者仅仅会说国语,不知道什么是入声。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分析重要段落作用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认真阅读文本,从内容、结构、写作技巧、效果等角度综合考虑。从内容方面来看,文章第一段介绍了“我”客居美国吟诵唐诗的感受,第二段介绍了英国诗人浩司曼的观点,这两个例子点明诗歌是一种感性的艺术,容易使人情绪波动,产生生理影响。从结构方面来看,这是文章的开头段,起引出下文的作用,为下文写吟诵在诗歌欣赏中的作用做铺垫。从写作技巧来看,开门见山,先入为主,这样容易使读者更能接受作者的观点。

(2)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反复阅读相关语句,从修辞、句式、词语的运用、语体风格等角度综合分析。答题时首先看其有无修辞手法,先明确手法,然后再结合文本分析情感效果。“不错,心灵是诗的殿堂;但是,耳朵是诗的一扇奇妙的门;仅仅张开眼睛,是不能接受全部的诗的。我几乎可以说,一首诗若未经诵出,只有一半的生命,因为它的缪斯是哑了的缪斯”,这段话用用了比喻和对比。把“心灵”比作“诗的殿堂”,把“耳朵”比作“奇妙的门”,新颖别致,生动形象。“仅仅张开眼睛,是不能接受全部的诗的”“一首诗若未经诵出,只有一半的生命,因为它的缪斯是哑了的缪斯”,虽然只是出现了单一的角度,但对比效果明显可见,将诗歌用眼睛看和耳朵听进行对比,将诗歌诵读前后的不同体会进行对比,这里用来突出诗歌诵读的重要性。其次,从词语运用方面来看,如“不错”“但是”“仅仅”“几乎”“若”“只有”“因为”等,使句子间表述连贯,关联词语的运用起到了协调语意的作用,这也强调了朗诵对于诗歌理解的作用。再次,从句式风格来看,善用短句,如“心灵是诗的殿堂”;“耳朵是诗的一扇奇妙的门”;语言生动明快,活泼有力,节奏性强。最后,从语言风格来看,直截了当,明快自然,表述肯定简洁,不拖泥带水,如“仅仅张开眼睛,是不能接受全部的诗的”。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含义及作用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认真阅读全文,把握文章的主旨,,从标题的结构形式,标题与内容的关系以及标题的背景意义等多角度综合分析。首先,从标题的结构形式来看,“岂有哑巴缪斯”,这是一个反问句,语气强烈,设置悬念,“缪斯”本是魅力女性的代名词,前面加一限定条件“哑巴”,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从情节内容方面来看,本文的内容是关于中国诗歌“变哑”方面的,“哑巴缪斯”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从本文的写作背景和意义方面分析,根据文本最后一段“这样发展下去,也许有一天我们的新诗会哑掉,而古典诗的吟诵,也可能失传。(例如仅仅会说国语的读者,是不会知道什么是入声的,而将‘波浪阔,无使蛟龙得’读成平声,哪里还有凄恻之感?)中国文学岂不变成了哑文学?”,可知,这篇文章是针对目前诗歌领域缺少吟诵风气来写,反复强调了吟诵对诗歌的重要性,本文很有现实意义和时代感,给读者敲响警钟,强调今天加强吟诵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4)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认真阅读原文,了解段落大意,勾画出重要语句,然后整理答案。根据文本第四段“尽管有少数诗人热衷于诗的空间表现,诗,在本质上仍是一种时间的艺术。而时间艺术的诗,对我们的作用,尽管是非常心灵的,也是颇为生理的”可知,中国是个变哑的一重原因是“少数诗人热衷于诗的空间表

现”。根据第五段“今日,我的学生之中,甚至青年诗人之中,据我所知,十之八九都不会吟诵古典诗。某些青年诗人,恐怕还没有意会到这是一种不利,一种缺陷”,可概括出诗歌变哑的第二重原因是“年轻读者甚至青年诗人,大多数不会吟诵古典诗”。根据第六段“在台湾,某些诗人铺张意象而无视于节奏的结果,已经使部分现代诗哑然无声,不能卒读”可概括出中国诗歌变哑的第三重原因是“某些诗人铺张意象而无视于节奏”。根据文本“也许有一天我们的新诗会哑掉,而古典诗的吟诵,也可能失传。(例如仅仅会说国语的读者,是不会知道什么是入声的,而将‘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读成平声,哪里还有凄恻之感?)中国文学岂不变成了哑文学?”可概括出中国诗歌变哑的第四重原因是“仅仅会说国语的读者,不知道什么是入声”。考生根据以上分析整理答案,分点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①用我的切身经历和英国诗人浩司曼的例子点明诗歌是一种感性的艺术,极易触发内心情感,产生生理影响。②引出下文主要内容吟诵在诗歌欣赏中的作用。③容易使读者从感性上接受作者的观点。

⑵①运用比喻,“心灵是诗的殿堂”“耳朵是诗的一扇奇妙的门”等,形象生动。②运用对比,诗歌用眼睛看和耳朵听的不同效果,诗歌诵读前后的不同体会进行对比,突出诗歌诵读的重要性。③运用一系列副词或关联词语,如“不错”“但是”“仅仅”“几乎”“若”“只有”“因为”等,使句子间意义密切联系,起承转合结构关系非常清楚,强调了朗诵对于诗歌理解的作用。④运用短句,使语言短小精悍,生动明快,活泼有力,节奏性强,表达内容果断,语气肯定。

⑶①以一个反问的句式为标题,语气强烈,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③针对目前诗歌领域缺少朗吟风气来写,反复强调了朗吟的重要性,并揭示了朗吟缺失的危害性,针砭时弊,发人深省。

⑷①少数诗人热衷于诗的空间表现。②年轻读者甚至青年诗人,十之八九都不会吟诵古典诗。③默读唐诗,甚或用今日的国语出声诵读,体会不到诗歌的韵味。④某些诗人铺张意象而无视于节奏。⑤读者仅仅会说国语,不知道什么是入声。

【点评】(1)本题考查分析重要段落作用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认真阅读文本,从内容、结构、写作技巧、效果等角度综合考虑。

(2)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反复阅读相关语句,从修辞、句式、词语的运用、语体风格等角度综合分析。答题时首先看其有无修辞手法,先明确手法,然后再结合文本分析情感效果。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含义及作用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认真阅读全文,把握文章的主旨,从标题的结构形式,标题与内容的关系以及标题的背景意义等多角度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认真阅读原文,了解段落大意,勾画出重要语句,然后整理答案。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黑人兄弟的礼物

刘成章

我居所的后院,杂草之隙,花方种,树初栽,此情势虽然时时引人憧憬,但自知一两年

之内绝不会风光醉人。院子的三面是院墙,由一片片竖置的木板连接而成。因为长年累月的日晒雨淋,木板已由黄变黑,有的地方甚至已经破败不堪,遇上刮大风的天气,那些破败的地方有时还会“啪啦啦”作响。

墙那边是我们的邻人,这儿的老住户,从他家的房子和汽车看,生活并不怎么富格,可是他非常注重庭院的美化,各种花卉姹紫嫣红。他沿墙根种了好多树木,枝梢已隐约闪出墙头。那些树冠就像一包包深绿、浅绿以及紫红 的汁液,全都泼在墙头上了,汁液涌动欲沿墙下流。好一个郁郁葱葱的墙头!

后来我发现,那碧绿的墙头,播出了淡淡的清香。扁圆的绿叶丛中,绽开了许多星星一样的小白碎花。这棵开花的是什么树呢?是橙子树吗?不敢断定。半个月之后,小白花变成了小果,豆粒似的,通身绿色。随着小果的长大,渐渐地,我认出了:它的确是橙子树!

到了秋天,橙子熟了,颗颗都像宝石雕成的球体,浑圆,凝重,笑呵呵地在枝头挂着。挂在墙的这边,挂在墙的那边。这边,那边,都有一样的色彩和分量,都闪着光,都把树枝压弯了。作为一个少壮年华已逝的风霜之人,面对如此美、如此灿烂、如此硕果累累的橙子树,我欣然,羨然,甚至有点儿忌妒。

这期间,我常常看见邻人采摘果实,有时还看见他们登上梯子,去够高处的、树梢上的橙子。好多日子过去之后,他们不再摘了,但他们并没有摘完。我发现其中似有用意,因为一树金橙,墙那边已是光光的了,一片空白;但墙上方和墙这边的,竟悉数留了下来。难道这橙子是留给我的吗?想到此,我一怔,心里有了一种朦朦胧胧的感动。不过又想:邻人究竟是不是这样的意思呢?我又困惑了。然而岁月的河水滚滚奔流,一个月的浪头过去,两个月的浪头过去,整个冬天的浪头都过去了,第二年春天的浪头也过完了,橙子又开花了,星星一样的小白碎花又缀在枝叶间,那几十颗金光耀眼的橙子,却依然高悬在墙头、枝头、我的心头。

结论,终于明白无误地摆在美利坚四月的天空之下了。

谢谢你了,我的芳邻!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叫作礼轻仁义重。你的情意是比洛矶山还要重的,我们全家感谢你!

不过我只是这样在心里念着,嘴上一直没有说出。而邻人也一直没有向我们表示过馈赠之意。但是可以完全肯定的是,双方的意思互相都明白了。我平生第一次体会到,心照不宣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美丽境界。浓浓的情意,是无须点破的。

邻人是地道的黑人,我们的黑皮肤的兄弟。我对自己曾经听信了关于这个族裔的一些偏颇说法感到愧疚。在人性严重扭曲异化的当今世界,黑人兄弟身上保留的这种古朴民风,使我想起了信天游永在山间飘荡的家乡。

一个周末的上午,大概十点多钟了,一颗橙,一颗熟透了的橙,忽然“咚”地一声落在地上,溅起了春风的屑和阳光的屑。但我顾不上细想这些 , 我注意的只是我6岁的小孙子捡起这颗橙子,要给邻人送去。我毫不犹豫地拦了他,说:“孩子,这是黑爷爷送你的,你剥开吃去吧。不过改曰,咱们要一起去给黑爷爷送套中国茶具。

说话的时候,我心里冒出一句诗,那诗像我们两家人的友谊一样质朴、洁净。诗曰:“那边的全摘了,这边的永远留着。”

(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