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大纲 下载本文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大纲

课程代码:3835062 课程类别:专业模块课 是否单独开课:否 总学时:56学时(讲课40学时,实验16学时) 总学分:3.5学分 预修要求:高等数学、普通化学、分析化学

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一)、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有关设计计算问题。是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的必修专业课。 (二)、目的:

使高等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全面掌握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基本知识,掌握典型大气污染物的净化及控制对策,使学生具有解决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 (三)、任务:

1、对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基本理论有较系统、较深入的理解,能基本掌握控制方法的应用范围和条件;

2、能应用本课程中所学的基本理论和控制方法对实际的大气污染控制方法进行分析、 研究和评价,并提出控制方案;

3、了解大气扩散的基本原理,学会对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和烟囱高度的设计; 4、能对典型的控制设备进行工艺设计计算和设备选型与评价。

一、总则

1、本大纲的适用范围

1)本大纲相关的课程名称: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课程属性:专业课程。 2)本大纲的适用范围:环境工程本科专业 3)实验总时数:16学时 2、本大纲的实验目的和要求

1)本大纲的实验目的为:通过实验,掌握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掌握烟气参数(温度、压力、流速及流量)测定,除尘器性能测定,碱液吸收气体中二氧化硫的原理及参数测定

2)要求:预习实验原理、实验装置、流程,了解实验操作方法。写预习报告;认真进行实验前的准备工作;按要求进行实验操作;填好实验原始记录及进行数据处理;进行讨论;写好实验报告。

3、本实验课程的重点和内容:

1)重点:掌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除尘技术基础、吸收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2)内容:掌握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掌握烟气参数(温度、压力、含湿量、流速及流量)测定,除尘器性能测定,碱液吸收气体中二氧化硫原理及参数测定

4、本大纲的所需实验设备:

中流量采样器(流量50-150L/min,滤膜直径8-10cm)、流量校准装置(经过罗茨

流量计校准的孔口校准器)、气压计、滤膜(超细玻璃纤维滤膜或聚氯乙烯滤膜)、滤膜贮存袋及贮存盒、分析天平(感量0.1mg)。

热电偶、测温毫伏计、S形比托管、倾斜微压计、烟尘烟气(油烟)测试仪、干湿球温度计、酒精1瓶 、旋风除尘器、发尘装置、倾斜微压计、比托管、干湿球温度计、气压计、托盘天平、秒表、钢卷尺-、SO2钢瓶、吸收塔、循环水泵、U形压差计、吸收瓶、烟尘烟气(油烟)测试仪、温度计、气压计

二、实验项目及学时安排

1、实验项目一: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 1)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 2)实验开设属性:必开实验 3)学时数:4学时

4)实验目的:掌握中流量-重量法测定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原理和方法。了解监测区域的环境质量;了解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来源和有关分析方法。

5)实验要求:在校园的合适位置布点,用中流量-重量法测定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含量。

2、实验项目二:烟气参数(温度、压力、含湿量、流速及流量)测定 1)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 2)实验开设属性:必开实验 3)学时数:4学时

4)实验目的:了解烟气温度、压力、含湿量等参数的测定原理,学会测定方法。掌握各种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掌握各种烟气参数的计算方法。

5)实验要求:运用各种测量仪器测定烟气温度、压力、含湿量等参数,并计算出烟气的流速及流量。

3、实验项目三:旋风除尘器性能实验 1)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 2)实验开设属性:必开实验 3)学时数:4学时

4)实验目的:掌握旋风除尘器性能测定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并对影响旋风除尘器性能的主要因素有全面了解。

5)实验要求:旋风除尘器管道中各点流速和气体流量的测定;旋风除尘器压力损失和阻力系数的测定;旋风除尘器除尘效率的测定。

4、实验项目四:碱液吸收气体中的二氧化硫 1)实验类型:综合性实验 2)实验开设属性:必开实验 3)学时数:4学时

4)实验目的:了解用吸收法净化废气中二氧化硫的原理和效果。

5)实验要求:改变气流速度,观察填料塔内气液接触状况和液泛现象;测定填料塔的吸收效率。

5、实验项目五:烟气中含尘浓度的测定 1)实验类型:综合性实验 2)实验开设属性:选开实验 3)学时数:4学时

4)实验目的:掌握烟气测试的原理、原则和各种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

5)实验要求:掌握烟气测试的原则和各种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了解烟气状态的测量方法和烟气流速、流量等参数的测定方法;掌握烟气含尘浓度的测定方法。

教材:郝吉明等编,《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高教出版社,2004

参考书:黄学敏,张承中,《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践教程》,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撰写人:李士杏 审核人:保积庆 参与讨论人员:保积庆,李斌,陈春云,徐劼,翟志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