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人格培养》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与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的研究》研究课题自2015年7月通过国家课题组立项以来,在国家课题组、县教育局专家的指导下,在课题组成员共同努力下,经过一年的研究,现已顺利完成了研究初的预定目标,特申请结题。现将该课题研究的主要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概述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品不断提高,社会上基于物质利益和个人享受的无节制的追求,对人们的道德底线和社会承载力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缺乏社会责任感,违背道德理念,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也层出不穷。这种 “世俗化”、“功利化”,“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严重影响到今天的少年儿童。
在中小学生当中,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功利化的社会价值和教育目标的影响,普遍存在自私,粗俗,浮躁,厌世的现象,缺乏修养,缺乏诚信,缺乏感恩,缺乏追求,学校说教式的教育往往显得苍白和无奈,本课题试图以国学经典教育为载体,想从国学经典中找回中国人曾经珍惜过而现代却缺失了的国魂。
因此,我校根据学校实际,开展了“传统文化与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人格培养”课题研究,旨在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努力塑造具有传统美德、中国灵魂和世界胸怀的现代公民。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中国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力量源泉,是培养中小学生完整的人格教育的思想宝库,我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以贯彻执行,是我党执政理念的重要思想来源。“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学生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的重要时期,是积淀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关键时期,是培养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基础阶段,做好此项工
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学生终生的系统工程。
一个人如果离开了对健康人格的追求,那么他就会失去精神支柱;一个社会如果忽略了对健康人格的教育,就会陷入混乱状态。因此,重视人格和人格教育,是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基础教育阶段是人格塑造和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接受民族文化熏陶、进行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阶段。学习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对学生习惯的养成、情操的陶冶、人格的熏陶、修养的加强,对于开启学生智慧、弘扬民族文化、激发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诵读经典可以达到训练定力,增强记忆力,增加识字量,增强阅读能力,提高习作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了解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增长见识,增强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兴趣和特长。
(三)概念界定 1.人格的内涵
人格是思想、品德、情感的统一表现,著名漫画家丰子恺先生把人格比作一只鼎,这只鼎的三足就是思想——真、品德——美、情感——善。美国教育家托马斯?利科纳在《人格教育》一书中指出:“有史以来,教育所追求的目标都是双重的,一是帮助青年人开启智慧,二是帮助他们发展良好的品性。”人格作为人类认识自我的重要思想,是人生在世的立足点,是人类从蒙蔽中睁开眼睛的标志,是实现生命意义的关键。
2.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人格“最高价值”
国人人格的最高价值基于人道观念,儒家以天道或道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天道生物为“德”。德即价值之所在,可见于现象界的伟大成就。天道的创造精神在于生物之“仁”和“诚”,这两者也视之为“天理”,其中蕴涵着无偏无私,光明正大,悠远、博厚、高明,乃是最高的善,《大学》称为“至善”。至善也就代表最高的价值。
“诚信”为我校展开课题之主题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小学德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
要求,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现实选择。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教育心理、生理学理论
国学精髓需要专家、老师的整合,并探索适应孩子生理、心理的规律及特点来完成教学互动与融合。尤其是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生理结构、大脑、记忆特点来思考国学精髓的探索。
2.果维斯基的最近发展理论和皮亚杰的儿童智力发展理论
即根据儿童最近发展需要和联系发展的特点,按年龄、年级,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螺旋式安排不同的教育内容,设计不同的教育方式。
3.《语文课程标准》
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国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总结。因此,开展“传统文化与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人格培养”课题的研究,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这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课题研究以“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为载体,以“国学课堂”为主阵地,通过研究,逐步达到学校有特色,学生有德性,教学有个性的基础目标。同时,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培育校风、学风,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办学品位。
1.探究“国学”课堂教学方法,构建创新型课程体系,实践“自主阅读—熟读成诵—释义拓展—实践应用”的教学模式,积极形成符合本校、本地区实际的教学特色,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仁、义、礼、智、信、忠、孝、勤、公、省为核心的教育思想作为基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丰富学校德育的内容与方法,培育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具有良好素质和道德规范的新一代国民。
3.探索符合我校实际的“经典诵读”活动方式,长期坚持,使经典名句沁心入骨,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中小学生行为自律、自立、自强,使人格更加健全、健康、向上;与此同时,通过学生诵读活动面向社会辐射,引起全社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