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招聘的四大发展趋势 下载本文

趋势一:基于实习生计划的招聘策略,使招聘流程更优化

传统的校园招聘一般都是招聘单位通过参加各类机构组织的现场招聘会,在收取毕业生应聘材料及简单面谈后,通过笔试、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等一系列环节,对应聘者进行考核和选拔,然后确定人选,签署就业协议。然而现实是,即使流程把握再严密,很多企业还是感慨难以招到合适的人才。绝大多数的企业将校园招聘集中在当年的十月十一月到次年的一月之间,在这个短暂的时间里,一方面,毕业生为了降低就业风险,到处投递简历、参加测评,由于准备不够充足,不能有的放矢;另一方面,企业同样面临着巨大压力,工作负荷量大,仅仅通过短短几个小时的接触,做出准确判断事实上是相当困难的。其实,这恰恰是制约校园招聘人员甄选准确性最大的瓶颈。

为了真正提高招聘工作的准确率,摆脱扎堆“抢人”的局面,许多知名企业已经悄然改变了传统的招聘思路,采用基于实习生计划的校园招聘方式。这种招聘方式将毕业生实习与企业的招聘选拔结合起来,以此加深双方的了解,在实习过程中培养和发现人才,进而锁定人才。近年来,一些知名的跨国公司纷纷突出各具特色的实习生计划,比如,IBM的“蓝色之路”“青出于蓝”计划,微软的“领跑之旅”计划,西门子的“西门子学生圈计划”等。 实践证明,实习生计划的实施却是为毕业生就业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也是未来企业的招聘选人的发展之路。这种模式的招聘形式的优点还没有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因此,还需要在用人单位和学校进行宣传推广,使学生、学校管理、用人单位正确认识并接受这一形式。 这种基于实习生计划的人才招聘战略,体现了招聘流程的变化。与此同时,在招聘流程上还有一个变化,即将甄选测评环节前移,一方面可以提前做好人争夺的准备,另一方面也可以空余出时间进行提前实习和培训,用更多的时间在实践中观察应聘者。

趋势二:人-组织匹配在校园招聘的重要性日益突显 许多企业或者管理者在雇佣新员工时,往往更看重和岗位匹配的相关技能,但是雇佣后却为这一决定后悔不已。技能是造就一名“好员工”的重要部分,但是永远也不要低估组织文化、价值在员工业绩成败中发挥的作用。在同等能力水平之下,假如企业错误地雇佣了和组织不相匹配的员工,比如,组织强调团队导向,他却是个人主义,组织强调成长与创新,而他却是按部就班,组织强调竞争,他却是以和为贵……会有怎样的结果呢?一方面,企业会为这些缺乏动机和忠诚度的员工感到头疼,另一方面,他们也对组织和工作感到不满。这些不匹配的员工流动率比那些适应组织文化的人要高的多。

近年来,西方研究者和管理者提出了新的招聘模式:人与组织匹配(Person-Organization Fit,简称P-O Fit)。这种模式强调员工满足特定工作岗位的要求之外;要关注员工个体内在的特征与组织的基本特征之间的一致性。研究表明:员工态度(组织承诺、工作满意度)和员工行为(工作绩效、工作任期、组织公民行为)与P-O fit呈正相关,员工的离职意向、离职率与P-O fit 呈负相关。新招聘模式为组织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提高组织效能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基于人与组织匹配的概念,相应的招聘模式要达到两个匹配:(1)个体的综合技能(KSAO)与工作的任务要求的匹配;(2)个体的个性、需求、价值观与组织的文化或氛围的匹配。 具体的招聘模式:首先,评价全面工作环境:不仅做好工作分析,还要做好组织分析;其次,。结合技能知识、能力需求、社会技能、还包括个人需求、价值观、兴趣、人格特征等推断符合组织需求的人才类型。然后,设计针对性的测评工具,对人组织匹配进行针对性评估和选拔。最后,在实践工作中,强化工作中的人与组织匹配,一方面通过任务设计和培训来强化技能和知识;一方面通过组织设计来强化人员导向。

趋势三:校园招聘在人才开发战略的地位日益突显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校园招聘对于其挖掘优质人力资源、壮大自身实力的重要意义,因为他们看到并且认同应届毕业生这个特殊群体的优势所在。应届毕业生虽然缺乏工作经验,但是通常具有较高的素质、更容易接受公司管理观念和企业文化的灌输、更具有可塑性。他们往往充满活力与生机,没有家庭的拖累,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当前校园招聘已经成为许多企业争夺人才的重要渠道,因为这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招聘针对性、帮助企业招聘到合适的人才,而且也是企业大规模引进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从企业招纳、储备、培养人才的意义来说,校园招聘是对企业人才战略本身的直接贡献,目前,大部分企业认为校园招聘是目前主要的人才补充渠道。 此外,在激烈的人才争夺战中,独树一帜的雇主品牌能够帮助企业吸引和留住更多符合组织价值观的核心员工。而作为人才补充重要渠道的校园招聘,也有助于企业在大学生群体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建构企业的雇主品牌。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校园招聘作为传播企业品牌形象的平台。他们不再简单地把校园招聘局限于一种人力资源管理行为,而是融合了营销思维,以达到一石二鸟的效果。为了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与树立良好的雇主品牌,企业所采用的方式也不仅仅局限于校园招聘。近年来,招聘营销大行其道,设立奖学金、举办商业计划大赛、组织商业夏令营等等,层出不穷。总体上来说,校园招聘越来越热,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并试图在这一潜在的应聘群体中塑造自己的形象。

趋势四:校园招聘走向外包化与精细化的模式 校园招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目前一些企业开始将其当作一项专业性的工作来对待,其发展趋势呈现外包化与精细化。 (1)外包趋势

专业测评机构根据对人才招聘方法与技术的研究与实践,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帮助企业设计符合其自身需要的校园招聘流程及甄选方案,为企业提供一套较为科学的校园招聘的程序与做法,来保证校园招聘的效果。近些年来,企业在校园招聘工作实践中也发现,要解决校园招聘的效率和质量问题,就必需有科学的标准、合理的流程和有效的工具。在企业的需求下,专业测评机构也以不同的形式,参与了一些企业的校园招聘工作,帮助企业提高了校园招聘的效果。当前,一些企业将校园招聘工作的某些环节或全部工作外包给专业的测评机构的趋势显现。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企业将校园招聘工作外包给专业测评机构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一是全部外包。企业接洽专业测评机构,帮助分析企业的实际情况,让专业测评机构帮助提供全套招聘、甄选解决方案,包括分析、澄清实际需求、设计校园招聘流程、具体的测评方案,有些专业测评机构甚至也能够提供具体的组织、协调、全程控制等。二是,部分外包。企业将校园招聘的某些环节外包给专门的机构来实施。比如与专门的招聘网站合作,搭建专门的职位申请平台,进行简历筛选等应对规模较大的应届毕业生应聘潮。而企业人力资源部与专业测评公司搭配、组合的模式则更为企业所取。众多跨国公司对这种模式的实践显示了该模式的良好效果。此外,在校园招聘中,为提高效率、节约成本,企业可以不聘请专业的测评专家帮助企业实施具体的人才甄选测评工作,而只是购买一些可以通过计算机实现测评的专业的测评工具、测评系统。 (2)精细化趋势

一是对选才标准内容的确定。现在企业选拔校园人才时,不仅看重大学生人才的专业学习结果,也更重视大学生们的综合素质、能力水平。最关键的是,大学生具备的那些可培养的潜质。而这些潜质,需要经过对大学生具备的各项个性、能力素质特点等多方面考查的结果来判断、识别。因而,企业校园招聘的选才标准包含的内容更加宽泛、全面、具体。而选才标准所强调的核心内容也更加精细、精准。

二是,校园招聘人才甄选技术。专业测评机构和其他专业研究机构不断探究合适的、有效的测评技术与工具,使得测评技术与工具不断推陈出新,并借助科技的力量使测评技术与工具的使用更加便捷、高效。针对要考查的个人素质特征的分类,对每一种类型,逐渐发展了专门的、较为合适有效的测评技术与工具,而不单纯依靠某种测评计划或工具来考查应聘者的所有方面。比如,对应聘者基础素质的考查与了解,采用不同的笔试测验工具;对应聘者实际与人合作处事方面的内容,则采用了情境模拟的无领导小组讨论等等。为深入、精准地描述应聘者的各项素质特征,测评技术与工具更加专门、专业。

三是,校园招聘流程与环节。校园招聘的流程已经趋于固化,但针对其中的每一个流程或环节,以及甄选的目的,可以设计不同的具体实施方案、选择恰当的测评技术与工具,尽量保证每一个环节发挥出最佳的功能与效果。比如,在简历筛选环节,现在有一些企业尝试了这样的方式,应聘者主要通过企业官网线上申请企业的拟聘职位。这种线上个人简历信息搜集的工具,可以针对所确定的最低任职标准,确定经过职位申请这一步骤,所能了解的应聘者的某些信息,并增加一些开放性问题,供简历筛选决策或进一步深入测评参考。因而,简历接收的过程设计为统一的模式来对应聘者进行第一次测量、评价。比如,宝洁公司在校园招聘中所采用的网上申请职位的方式,应聘者需要在企业官网上填写宝洁专门设计的自传式申请表(包含一系列开放性问题),这实际上是一次统一标准、统一模式的筛选考试。

出师表

两汉: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