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重点笔记 下载本文

针灸学重点笔记——康复一班整理

经络: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通路。 经络的作用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临床的刺激点。

分为:经穴(十二经脉、任脉、督脉上的腧穴),奇穴和阿是穴。(分类及概念) 腧穴常用定位法:体表标志定位法;骨度分寸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定位法;简便取穴定位法。(各自的概念及骨度分寸法的一些常用骨度分寸)

一夫法:又称横指同身寸。是以食、中、环、小指四指相并,以中指中节近端横纹为标准,四指横度为3寸量取穴位的方法 .

得气:进行针刺时,患者所产生的酸、麻、重、胀、疼痛或触电样反应等针感以及医者刺手手下的沉紧等感觉。

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太阴, 少阴,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腧穴的主治特点:1近治作用,睛明治眼疾;2.远治作用,合谷治本经所过出头面疾病;3特殊作用,大椎退热。(各自的概念及应用)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1、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手三阴经:太厥少。足三阴经:厥太少(内踝上8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8寸以上)

任督二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分别循行人体的前后正中线。

2、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五、刺法的概念和分类:

刺法:又称“针法”,是指使用不同的针具,刺入人体的穴位(或一定部位)并施以不同的手法,给与一定的刺激,从而激发经络之气,达到调整阴阳、防治疾病的方法。

六、毫针刺法

1、提插捻转的补泻:(基本操作方法的描述)

①捻转:补,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时间短、大指向前、食指向后;泻,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时间长、大指向后、食指向前。

②提插:补,先浅后深、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时间短、以下插为主;泻,先深后浅、轻插重提、幅度大、频率快、时间长、以上提为主。

2、双手进针的种类:指切进针法,挟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适用范围)

3、晕针表现及定义及预防:是指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的晕厥现象;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气短、恶心欲吐、精神萎倦、四肢厥冷。

4、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

7、得气: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又名针感。 8、

9、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 刺手, 押手

七、拔罐方法 走罐,留罐

八、常用灸法

灸法的概念:又称“艾灸”,是指用艾绒和药物为主要材料,点燃后在体表的一定部位或腧穴进行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热刺激以及药物的作用,经过经络的传导,温通经络、扶正祛邪,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灸法的分类及基本操作,用法: 1、艾灸:

⑴艾炷灸:直接灸(①瘢痕灸;②无瘢痕灸)

间接灸(①隔姜灸;②隔蒜灸;③隔盐灸) ⑵艾条灸:悬起灸(①温和灸;②雀啄灸;③回旋灸) ⑶温针灸:针和灸并用,不属于艾条灸 ⑷温灸器灸

2、其他灸法:灯火灸&天灸(白芥子灸、蒜泥灸、斑螯灸) 施灸注意事项:

【施灸的先后顺序】: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上部,再灸下部;就壮数而言,先灸少而后灸多;就大小而言,先灸艾柱小者而后灸大者。 1、 对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一般不适宜灸疗

2、 对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以及关节活动部位,一般不适宜用瘢痕灸 3、 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适宜施灸

第二部分定位及主治及特殊穴位的刺灸法 主要腧穴 一、

1、 尺泽(合穴)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肺系实热病;肘臂挛痛;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 2、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纺上1.5寸

主治:肺系病证;头痛、牙痛、项部强痛、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3、合谷 (原穴)定位

主治:头面五官诸疾;外感;热病;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 4、曲池 (合穴)

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上肢病证;热病;高血压;癫狂;腹痛、吐泻等胃肠病;五官热性病;瘾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疾患。 6、迎香

主治:鼻塞,鼻衄,口眼歪斜;胆道蛔虫症。

9、、颊车

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

主治:齿痛,牙关不利,颊肿,口歪等局部病 10、下关

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闭口取穴。 主治:面口病;耳部疾病。 11、天枢 (大肠之募穴) 脐中旁开2寸。

主治:腹痛,腹胀,便秘,泄泻,痢疾;妇科病。 13、足三里 (合穴;胃下合穴) 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棘外1横指。

主治:胃肠病;下肢痿痹;癫狂;乳痈肠痈;虚劳 14、丰隆 (络穴)

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

头痛,眩晕;癫狂;痰饮病;腹胀,便秘;下肢痿痹。 15、隐白 (井穴)

足大趾内侧趾甲根角旁0.1寸。

主治:月经过多、崩漏等妇科病;出血证;癫狂、多梦;慢惊风;腹满;暴泄。 16、三阴交

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脾胃虚弱诸证;妇产科病;泌尿系统病;高血压;中风;下肢痿痹;阴虚诸证。 17、阴陵泉 (合穴) 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主治:水湿:腹胀,腹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等;膝痛。

21、神门 (原穴,输穴)

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心与神志病;高血压;胸胁痛。

23、少泽 (井穴)

小指尺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乳痈、乳汁少等乳疾;

24、后溪 (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

第5掌指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主治:耳聋,目赤;癫狂痫;疟疾;头项强痛,腰背、手痛 25、养老 (郄穴)定位 尺骨茎突桡侧骨缝凹陷中。

主治:目视不明;肩背肘臂酸痛。

28、听宫

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取穴。 主治:耳鸣,耳聋,耳;齿痛。

29、睛明

目内眦角稍内上方凹陷处。

主治:目疾;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心动过速。 32、肺俞

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肺疾;盗汗,骨蒸潮热等阴虚病。 33、心俞

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心与神志病;咳嗽,吐血;盗汗;遗精。 35、肝俞

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胁痛、黄疸等肝胆病;目疾;癫狂痫;脊背痛。 37、肾俞

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肾虚病证;泌尿生殖系统病;妇科病 40、委中 (合穴,膀胱下合穴) 腘横纹中点。

主治:腰背痛;腹痛,急性吐泻;小便不利,遗尿;丹毒。 41、昆仑 (经穴)

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后头痛,项强,腰骶痛,足踝肿痛;癫痫;滞产。主治:头痛,眩晕;癫狂痫,失眠等神志病;腰腿酸痛。 42、至阴 (井穴)

足小趾外侧趾甲根角旁0.1寸。

主治:胎位不正、滞产;头痛,目痛;鼻塞,鼻衄。

43、涌泉 (井穴)

屈足趾,足底前1/3凹陷处。定位

主治:急症及神志病;头痛,头晕,目眩,失眠;咳 血、咽喉肿痛、喉痹肺系病;大便难,小便不利;奔豚气;足心热。 44、太溪 (输穴,原穴)

内踝高点与跟腱后缘连线的中点凹陷中。

主治:肾虚证;阴虚性五官病;肺部病;腰脊痛,下肢厥冷;消渴,小便频数,便秘;月经不调。

45、内关 (络穴,八脉交会穴能于阴维脉) 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疾;胃腑病;中风;失眠、郁证,癫狂;眩晕

十、手少阳三焦经

头、目上、耳、颊、咽喉病;胸胁病,热病 48、外关 (络穴,八脉交会穴于于阳维脉) 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主治:热病;头面五官病;瘰疬;胁肋痛;上肢痿痹不遂。 50、耳门

耳屏上切迹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耳鸣耳聋;面痛牙痛;中耳炎;下颌关节炎;口周肌肉痉挛。

十一、足少阳胆经

肝胆病,侧头、目、耳、咽喉病,胸胁病 52、风池

胸锁乳突肌与余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 主治:内风、外风所致的病证。颈项强痛。 53、肩井

第七颈椎棘突与肩峰最外侧点连线的中点。 主治:乳少难产等。 54、环跳

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 主治:腰胯疼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等腰腿疾患;风疹。 55、阳陵泉 (合穴)

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主治:肝胆犯胃病证;膝肿痛,下肢痿痹及麻木;小儿惊风

十二、足厥阴肝经:

肝、胆、脾、胃病证,妇科、少腹、前阴病证 57、太冲 (输穴,原穴)

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主治:高血压;中风,癫狂痫,小儿惊风,肝经风热病;妇科经带病;肝胃病;遗尿,癃闭;下肢痿痹,足跗肿痛。

十三、督脉

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等局部病证 59、大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