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社(银行)治理经营环境,打造诚信湘乡,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大助推力总结材料
截止##年4月末,湘乡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以下简称农信社)各项存款余额34.67亿元,占全市总额的34.26%;各项贷款余额23.69亿元,占全市总额的55.86%;各项贷款累放7.06亿元,较年初新增贷款1.68亿元,占全市新增贷款额的52.76%,其中涉农贷款新增1.35亿元,占新放总额的80.4%,农业贷款余额达19.68亿元,在当地农贷市场上占据绝对优势(数据取自农信社##年4月财务报表,下同)。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农信社是本地一支举足轻重的规模性金融机构,有力地支持了“三农”和县域经济的发展。
尽管为地方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农信社仍存在着巨大的经营困难,这必将严重制约其进一步支持“三农”和县域经济的发展。本文将从困扰农信社发展的困难构成、造成原因和解决建议三个方面来逐一分析。
一、不良贷款占比大,影响经营效益提升
##年4月末,该社各项贷款余额236885万元,按贷款五级分类,不良贷款74476万元,占比31.44%,形成了沉重的经营包袱。
从贷款投向来看,农信社企事业单位贷款66207万元,不良贷款20432万元,占比30.86%;自然人一般农户贷款112588万元,不良贷款39834万元,占比35.38%;小额农户信用贷款70987万元,不良贷款25655万元,不良占比36.14%;农户联保贷款445万元,不良贷款284万元,不良占比63.79%;自然人其他贷款58090万元,不
良贷款14210万元,不良占比24.46%。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涉农贷款不良率要普遍高于其他贷款品种,究其原因是缘于一是由于农业产业是弱质产业,受自然条件影响大,抗灾害能力弱,属于高风险、低效益产业。据调查,2008年我市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中因受冰灾影响形成的不良贷款就有3350笔,金额达6020万元,受猪瘟影响形成不良1488笔,金额1148万元;二是我市目前的信用环境较差,借钱不还,赖、躲、逃、废债务现象严重,金融生态环境不佳形成不良贷款;三是我市属典型的务务输出地,农户大量长期外出务工,流动性强,难以找到本人催收;四是依法清收难,农户不良贷款点多、面广、缺乏有效抵押和制约、胜诉后难执行,农信社历年经法院判决已进入执行程序的积案达642户,诉讼标的额约3991万元,落得个赢了官司输了钱的尴尬局面。
从贷款行业分布来看,农信社不良贷款额分布为农林牧渔业类38269万元、制造业15273万元、个人贷款7035万元、建筑业4213万元;不良贷款占比行业分别为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包括基层政府、职能部门、村组及集体企业等)、个人贷款、农林牧渔业、制造业和建筑业,其不良贷款占比分别为83.02%、50.07%、32.63%、35.16%和23.26%。从排名情况看,行业贷款中风险最大的是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和个人贷款部分,其中大部分为受国家政策和历史原因影响形成不良的涉政贷款,消化难度极大。最大的五笔不良贷款中,制革和化工行业分占54.6%和23.6%。农信社配合政府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宏观调控,全力支持地方支柱型产业,在内部机制不顺、市场突变的
情况下,制革企业大量破产倒闭,贷款形成不良。如农信社对湘乡市华盛皮革有限公司(原名湘乡市制革二厂)投入贷款1344万元无法收回,目前欠息935万元,已严重资不抵债;湘乡市经纬制革有限公司(原名湘乡市制革三厂)欠贷1077.50万元,欠息267万元;湘乡市制革服装有限公司(原名湘乡市制革一厂),欠贷1418万元,贷款利息只结算至2000年4月21日,累计欠息1473万元;湘乡市宏达制革厂欠贷1534.25万元,已形成呆账。2008年5月6日,湘乡市人民政府下达了《关于关闭湘乡市制革服装有限公司等8家制革企业的决定》(湘政函告 [2008]27号),对包括上述公司在内的8家制革企业强制关闭,农信社贷款已面临更大的风险。
从贷款性质来看,至##年4月末,农信社涉政不良贷款1042笔,本金10012.91万元,欠息8049.11万元,相应不良占比为94%。主要由四部分组成:一是原基金会转入由政府立据欠贷本金1782万元,欠息1196.81万元,涉及16个乡、镇政府和办事处;二是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欠贷(直接以各级地方政府或政府职能部门、站、办、所、机关、事业单位、村委会为借款人向农信社的借款)199笔,本金2365万元,欠息1987万元,为他人担保贷款本金506万元,欠息160万元,涉及到全市22个乡、镇政府和办事处;三是市(县)、乡、镇、办事处企业办和乡镇企业欠贷468笔,本金5834万元,欠息5783万元,政府及所属企业担保借款15笔,本金602万元,欠息547万元,涉及到全市22个乡镇和办事处;四是国家公职人员(含政府职能部门干部)自借或通过其介绍、担保形成的不良贷款362笔,金额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