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试题库答案下册 下载本文

1. 塔板负荷性能图是由哪几条线组成的?

第四章 萃取

一、选择题

1. 与单级萃取相比,如溶剂比、萃取比、萃取相浓度相同,则多级逆流萃取可使萃余分率( )。

A.增大; B.减小; C.基本不变; D.增大、减小均有可能。 2. 在B-S部分互溶的萃取过程中,若加入的纯溶剂量增加而其他操作条件不变,则萃取液浓度y'( )。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变化趋势不确定。 3. 以下不属于萃取相平衡关系的曲线为( )。

A.溶解度曲线 B.操作线 C.联接线 D.分配曲线 4. 在进行萃取操作时,应使( )。 1

分配系数小于B. 1 分配系数大于A.

C.选择性系数大于1 D.选择性系数小于1

5. 在B、S部分互溶物系中加入溶质A,将使B、S互溶度( );降低操作温度,B、S互溶度将( )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6. 对B、S部分互溶物系进行单级萃取,若原料液量及组成不变,而萃取剂S的量增加时,萃取相组成( ),萃取液组成( )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7. 在萃取过程中,若F代表原料液量,S代表萃取剂量,M代表混合液量,E代表萃取相量,R代表萃余相量,则( )

A、F+R=M B、F+S=M C、F+E=M D、S+E=M

‘'

8. 在萃取过程中,若F代表原料液量,S代表萃取剂量,E代表萃取液量,R代表萃余液量,

则有( )

‘'‘'‘'

A、S+R=F B、E+S=F C、R+E=F D、S+E=R

‘'

9. 在萃取过程中,若F代表原料液量,S代表萃取剂量,E代表萃取液量,R代表萃余液量,

则有( )

‘'‘'‘'

A、S+R=F B、E+S=F C、R+E=F D、S+E=R

10. 在单级萃取中,在保持原料液组成x及萃余相组成x不变的条件下,用含有少量溶质A的萃取剂代AF替纯溶剂,则萃取相组成y将 ,萃取液与萃余液量E/R的比值将 。

‘‘

A

A.增大 B.不变 C.降低 D.不一定

11. 用萃取剂S对A、B混合液进行单级萃取,当萃取剂用量加大时(F、x保持不变),则所得萃取液的F组成y将 ,萃取率将 。 A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不一定

12. 对于一定的物系,影响萃取分离效果的主要因素是 与 。 A.温度 B.原料液量F C.萃取剂量S D.溶剂比S/F

二、填空题

1. 稀释剂B与萃取剂S的互溶度愈 ,操作温度愈 ,两相区面积就愈 ,愈不利于萃取分离。

2. 在萃取塔实验中,维持塔内两相界面稳定的较好一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在多级错流萃取过程的计算中,每使用一次平衡关系(即联结线),说明需要 。

4. 三角形坐标图上任一边上的点代表一个 元混合液组成点,三角形内的任一点代表一个 元 混合液组成点,三角形的任一顶点代表一个 组成点,

5. 在多级逆流萃取中,欲达到同样的分离程度,溶剂比愈大则所需理论级数愈 。 6. 萃取是利用 的过程。

7. 在单级萃取器中用纯溶剂S提取两组分混合液中的组分A,测得萃取相和萃余相中组分A的质量分率分别为0.39和0.20。操作条件下B与S可视为不互溶,则组分A的分肥系数k

A

8. = ,溶剂的选择性系数β= 。

9. 萃取操作中,稀释剂与萃取剂的互溶度愈 ,选择性系数β愈 ,得到的萃取液组成 愈 。

10. 萃取剂S与稀释剂的B的互溶度愈 ,分层区面积愈 ,可能得到的萃取液的 ‘y愈 。最高组成 max

11. 若萃取相和萃余相在脱溶剂后具有相同的组成,并且等于原料液的组成,则说明萃取剂的选择性系数β= 。

12. 当萃取剂的用量为最小时,将出现 ,此时所需的理论级数为 。 13. 选择萃取剂应考虑的主要因素有 、 、

14. 与 。

15. 萃取中根据两相接触方式的不同,分为 和 ;根据加料方式的不同,级 式萃取又分为 、 和 。

16. 多级错流萃取的特点是 、 、和 。

17. 多级逆流萃取的特点是 、 、 和 。

18. 为提高萃取分离效果,分散相应选择 与 的液相。

三、计算题

1. 在多级逆流萃取设备中,将A、B混合物进行分离,纯溶剂S的用量为40kg/h。B与S完全不互溶,K?Y/X?1.5(Y、X均为质量比)进料组成X=0.425kgA/kgB,分配系数稀释剂B为60kg/h,要AAX?0.075kgA/kgB,试求所需的理论级数n。求最终组成 n2. 用纯溶剂S对A、B两组分混合液进行萃取分离。在操作条件下B、S可视为完全不互溶,且质量比表示相组成的分配系数

F

K=4。已知:混合液由100gB及15gA组成,试比较如下三种操作所得最终萃余相的组成。 (1) 用100gS进行单级萃取;

(2) 用100gS等分两份进行错流萃取; (3) 用100gS进行两级逆流萃取。

3. 用高度为6m的填料塔中用纯溶剂S萃取A、B混合液中的溶质A。操作条件下B、S可视为完全不互溶,X?0.05,操作溶降至,要求从X=0.65两相的平衡方程为Y=0.8X(Y、X均为质量比组成,下同)n剂比S/B=1.25,试求:

F

(1) 溶剂实际用量为最小用量的倍数;

(2) 填料层的H及HETS。 4. 用纯溶剂45在单级萃取器中处理A、B两组分混合液。料液处

OR

理量为30,其中组分A的质量比组成为X=0.3。操作条件下组分B、S可视为完全不互溶,且两相的平衡方程为Y=1.2X。试求组分A的萃出率φ。 5. 对于上题的体系,为提高组分A的回收

F

A

率,特设计三种方案,即:

(1) 用45kg/h的萃取剂等分两份进行两级错流萃取; (2) 用45kg/h的萃取剂等分两份进行两级逆流萃取;

(3) 在传质单元数N=2的填料塔中进行逆流萃取。 6. 用高度为4m的逆流萃取塔中用水作萃

OR

取剂处理乙醛和甲苯的混合液。原料液处理量为1200,其中乙醛的质量分率为0.05,要求最终萃余相中乙醛含量不高于0.005,操作溶剂比(S/R)为0.455。操作条件下水和甲苯可视为完全不互溶,且两相的平衡方程为Y=2.2X(Y、X均为质量比组成,下同),试求: 1. 操作溶剂比为最小溶剂比的的倍数及水的用量;

X?0.05,操作溶剂比降至=0.65及理论级当量高度要求从H 2.填料层的XS/B=1.25,HETS。 n

FOR

第五章 干燥

一、选择题

1. 温度为t湿度为H,相对湿度为φ的湿空气经过间壁蒸汽加热的预热器后,空

气的温度000

相对湿度为则 __B____H,。 为t,湿度为111 D. B. > C.HH010100<112. 物料的平衡水分一定是

( C ) A.非结合水分 B.自由水分 C.结合水分 D.临界水分

3. 已知湿空气的下列哪两个参数,利用H—I图可以查得其它未知参数( C ) A. 水汽分压P,湿度H B.露点t,湿度H dC.湿球温度t,干球温度t D.焓I,湿球温度t w w4 . 湿空气通过换热器预热时,该过程的经历为( B ) A. 等焓过程 B.等相对湿度过程 C.等容过程 D.等湿度过程

4. 空气的饱和湿度Hs是湿空气的如下参数的函数:( A ) 。 A. 总压及干球温度; B. 总压及湿球温度; C. 总压及露点; D. 湿球温度及焓。

5. 已知湿空气的下列哪两个参数,利用t-H图或H-I图,可以查得其他未知参数( A )。

A. (t,t) B. (t,H) C. (p ,H) D. (I ,t) wd w

6. 对于一定干球温度的空气, 当其相对湿度愈低时,其湿球温度:( A )。 A. 愈高 B. 愈低 C. 不变 D. 不一定,尚与其它因素有关。

对湿空气的预热过程,随温度的提高空气的湿度 B ,相对湿度 C ,焓值 A 。

A 增大 B 不变 C 减小 D 无法判断

*

的那部分水分称为 D 7. 物料中的水分超过X 。

A 平衡水分 B 结合水分 C 非结合水分 D 自由水分

8. 在湿空气的H—I图上,已知湿空气的两个参数( B ),即可确定湿空气的状态点。 A、H和t B、t和t C、p和H D、I和t 9. 在等焓干燥过程中,湿空气的温

WdW

度( C ),湿空气的湿度( A ),湿空气的相对湿度( A )。 A、增加 B、不变 C、降低 D、无法判断 10. 露点是指湿空气在( B )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A、等温增湿 B、等湿降温 C、等湿升温 D、等温减湿 11. 已知湿空气的如下两个参数,便可确定其它参数( C )。 A. H,p B. H,t C. H,t D. I,t asd 12. 湿空气在预热过程中不变的参数是( D )。

A.焓 B.相对湿度 C.湿球温度 D.露点

13. 当空气的相对湿度φ=60%时,则其三个温度t干球温度、tw湿球温度、td点之间的关系为(B )。

A. t=t=tB.t>t>t C. t< tt=t dwdd wwdw14. 物料的非结合水分一定是( B )。

A.结合水分 B. 自由水分 C.临界水分 D. 平衡水分 15. 同一物料,如恒速阶段的干燥速率加快,则该物料的临界含水量将( C )。 A.不变 B.减小 C.增大 D.不一定

12.已知物料的临界含水量为0.18(干基,下同),现将该物料从初始含水量0.45干燥至0.12,则干燥终?为( A )了时物料表面温度。 ?

????tt?t???t D. B. C. A. dww13.利用空气作介质干燥热敏性物料,且

干燥处于降速干燥阶段,欲缩短干燥时间,则可采取的最有效的措施是( B )。 A.提高干燥介质的温度 B.增大干燥面积,减薄物料厚度 C.降低干燥介质的相对湿度 D.提高空气的流速

二、填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