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美术全册教案 下载本文

4. 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逐渐形成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生用具准备:水墨画用具(毛笔、墨、宣纸、画粘、调色盘、水罐)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新授:

1、欣赏书中范图

2、了解画法(P30页步骤)

(1)用淡墨中锋按照白菜的生长结构勾勒出菜楩、菜根。 (2)用阔笔蘸浓淡相间的墨色点加菜叶,用笔要灵活。 (3)待墨色稍干,用浓墨中锋勾画叶筋和根须。 三、学生练习

1、练习画白菜――临摹 每人画两到三棵 2、试着画其它蔬菜

3、观察蔬果的形和色,讨论分析如何用中国画的形式表现;研究可以用什么样的中国画形式表现出来。(学生自己探索、尝试和创造)。

4、重点了解掌握中国画的构图特点并运用在实践中。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组织、处理画面,体现出自己的理解和认识。绘画中提醒学生注意构图要有一个中心以及水与墨的运用。 四、小结: 五、课后反思:

14 水墨人物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 欣赏中国水墨人物画,感受中国水墨画的独特形式美感。 2. 了解水墨画常用的笔墨技法,并尝试运用。 3. 愿意学习和感受水墨画的独特意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水墨画,了解和掌握更多的水墨技法和知识。 学生学具准备:水墨画用具(毛笔、墨、宣纸、画粘、调色盘、水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授:

1、欣赏水墨人物画作品

引导学生去分析,画面的墨色是怎样变化的,用笔有什么不同,笔墨对刻画主体形象有着怎样的关系等等,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画的笔墨变化是很讲究的,它对表现主题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2、讲解用笔用墨 ●中国画的用笔:

在运笔的过程中,由于指、腕、肘、臂的配合及动作不同,便产生了不同的画面效果。运笔快易光滑,运笔慢显古拙。笔的提按使墨线产生粗细不同的变化。转、折、顿、挫使笔锋产生力度和节奏。中锋之笔,圆浑、稳且健。侧锋之笔,线条变化丰富。各种笔法的运用,主要依画面效果和个人习惯而定。

用笔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勾、皴、擦、点、染等。

勾:以线造型。勾是以中锋行笔为主,侧锋行笔为辅,起笔、收笔要有变化,走势中又有曲直、提按、顿挫、转折、粗细、轻重、光毛、疾涩等变化。工笔画的勾,要求工整、严谨。意笔画的勾,则比较随意,生动活泼,以侧锋结合中锋为主,有时也用散锋。

皴:是一种与勾紧密结合的辅助方法,行笔中锋侧锋并用,以侧锋为主。工

笔画中的皴比较简单,用的也不太多。意笔画中的皴,根据皴的大小形状,大体可分为点状皴、面状皴、线状皴。如米点皴、豆瓣皴是点状皴,大小斧劈皴是面状皴,披麻皴、折带皴、荷叶皴是线状皴。无论哪种皴法均需见笔,用笔要有变化。

擦:笔触不清楚的用笔叫擦,擦是勾和皴的辅助用笔,作画时要与勾、皴交替进行,不能单独使用,其目的是使画面的效果更加浑厚。皴和擦的区别是,皴要见笔触,擦不见笔触。

点:是以面造型的表现手法,点有大小与形状的变化,有长点、短点、圆点、散点、焦墨点、淡墨点、飞白点、颜色点等,大点则成为面,反过来讲,面就是放大的点。点在写意画中使用较普遍,往往与线结合使用,如山水画中“先勾后点”,花鸟画中“勾花点叶”,人物画中“勾勒与泼墨”。工笔画中有没骨点染的方法,但工笔画中的点与染是分不开的。

染:染亦叫“渲染”,是为了加强画面效果,求得色彩由深至浅的渐次推移变化的一种表现方法。工笔画与写意画中均用,工笔画中的染用得很多,如“三矾九染”,通常与勾一起用,有分染、接染、碰染、罩染等法。写意画中的染,一般都和皴、点结合进行,如皴染、点染、罩染等。 ●中国画的用墨:

中国画用墨的关键在于表现出“浓、淡、干、湿”协调的墨色变化,常说的“五墨”、“墨分五色”、“五墨六彩”就是说的墨色要有丰富的浓淡变化,“五色”、“五墨”的说法不一,有的指焦、浓、重、淡、清;有的指浓、淡、干、湿、黑,也有加白,合称六彩的。实际上都是指墨色运用上的丰富变化。墨用好了画面层次分明,变化莫测,气韵生动,丰富多彩,从而产生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通过笔与墨的结合与应用,产生墨的浓淡、干湿变化。

浓淡变化在于用水,水与墨调配的不同比例,产生墨的不同层次,不同效果,浓墨色度重、醒目,给人以深邃、沉郁、庄重之感;淡墨色度浅,宜表现简淡、高洁、宁静、空灵之感。浓墨用得不当,易板、易闷。淡墨用得不当,易花、易无精神。要浓淡相互映衬,在浓淡强弱的交替运用中体现墨色的美妙,表现墨色浓淡的节奏韵律。

干湿变化在于笔上含水量的多少以及运笔速度的快慢,干笔显厚、有苍茫之

感,但少水墨淋漓的韵味;湿笔显润、有氤氲灵动之感,但少丰厚之态。要干湿互用才能取长补短,使画面自然生辉。

三、学生练习,教师辅导 学习活动:

用水墨画描绘你的好朋友,尝试把他的性格表现出来,注意体会笔墨的变化。 可以用彩墨创作一幅有情节的作品。 辅导:

1、注意脸型的特征

2、注意用笔用墨,尝试体会笔墨的变化。

3、注意养成良好的习惯,笔墨要摆放好,注意安全,不要撒到别人身上。 四、小结: 1、小结

2、作品展示与评价。 五、课后反思:

风筝飞满天

教材分析:

本课选用生活中常见的“风筝”作为切入点,利用各种韧性纸、竹蔑以及绳线作为材料,制作风筝手通过欣赏、制作各样的风筝,使学生从视觉、触觉上感受到实用美术的作用,激发学生创作表现的欲望,积极投入学习、制作之中。 教学目的:

1、通过对风筝的欣赏,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及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2、通过风筝的制作,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动手、动脑和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风筝的审美情趣和制作 教学难点:制作过程 课程类别:工艺制作 教学课时:二课时

作业要求:制作、放飞风筝

学具准备:竹蔑、小刀、韧性纸、水彩笔、线绳。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风筝骨架 设计思路:

儿童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陶冶情操等万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课,我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通过图片、音乐、实物等刺激学生的感官,引发学生表现美的强烈愿望。

2、激发学生学习激情,在活动中及时肯定鼓励学生的良好表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分组教学,在学习中努力培养学生合作、动手、动脑的能力。 4、制作、放飞风筝,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师:(出示多媒体课件)一只飞禽轻飘飘,摇摇摆摆上云霄。一心只想天外去,可借绳子拴住腰。 生:风筝。

师:对,风筝。春天说来就来,在不经意中,感觉就不一样了。春天的娱乐活动像一首醉人的乐曲,有着特别的韵味,无论是赏花、放风筝、垂钓,还有返朴归真的挖野菜,都是那么的有味!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15课《风筝飞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