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下载本文

1 《鲧禹治水》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会认3个字,会写5个字,掌握“一片汪洋、息壤、大发雷霆、滚烫、汗流浃背”等词语,理解词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4.学习课文第一、二部分,了解鲧治理洪水的原因、方法及结果。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新词,理清课文脉络。 2.了解鲧治理洪水的原因、方法及结果。

教学难点:掌握理清文章脉络的方法和“壤、浃”等字的字形和写法。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洪水泛滥、人们深受灾难的视频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观看视频或图片,激情导人

1.教师播放或出示洪水泛滥、人们深受灾难的视频或图片,学生认真观看。

2.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洪水冲毁人们的房屋,真是太可怕了!

生:我看到人们在洪水中挣扎,有的被冲走,有的活活淹死,洪水真是太无情了。

生:我看到洪水淹没了庄稼地,人们的辛苦劳动都白费了,这样下去,人们不是被淹死,也要饿死了。 ……

3.教师小结导人:是啊,这可怕的洪水灾害一直以来都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传说远在上古时代,人们就深受洪水灾害,在与洪灾抗衡的过程中,上演了鲧禹治水的故事。 4.教师板书课题:鲧禹治水。 5.齐读课题,理解课题,认识人物。 ⑴鲧:是传说中的一位善良的天神。

⑵禹:即大禹,是鲧死了三年后,肚子裂开而钻出的一个孩子,也就是鲧的儿子,后来成了一位治理天下的君王。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找出生字新词,读读记记,并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加以理解。可同桌或小组共同完成。

3.给各自然段标上序号,并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四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交流解疑。 4.想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自学反馈,交流互动 1.分段指名轮读课文。 2.集体评议,及时纠错正音。 3.教师强调字词难点。

⑴字音:“壤”声母是r,读第三声。

⑵字形:“壤”右半部分笔画多,书写时各个笔画要对齐写紧凑,注意有下方有三个横。 形近字:禹( ) 旺( ) 壤( ) 汤( ) 陕( )

寓( ) 汪( ) 嚷( ) 烫( ) 浃( ) ⑶词义:

汪洋:形容水势浩大的样子。

息壤:是传说中天帝的一件宝物,是一块几尺见方的黄土块儿,只要把它放在地上,说一声“长”,它便会迅速扩大,驱走洪水,露出陆地。 大发雷霆:比喻大发脾气,高声训斥。 泛滥成灾: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形成灾害。

汗流浃背:浃,湿透,汗水湿透了背上的衣领。形容汗出得很多。 4.齐读课后“读读写写”及“词语采集”中的词语,加以识记。 5.提出小组交流后仍不能解决的词句疑点,全班交流。 6.指名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上古时代,鲧与禹父子两代人为了消除水灾,让人们免受洪灾之苦,想尽办法,历尽艰辛治理洪水。鲧借助神力偷出天帝的宝物——息壤用以赶退洪水,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大禹继承父亲鲧的遗志,率领人们挖渠开山,疏通河道,最终用引洪水入大海的方法治服了洪水。) 四、理清脉络,练习概括

1.快速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2.指名反馈分段情况,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交代故事的起因,上古时代的中国闹过一次大水灾,人们受尽洪水的折磨,苦苦诉求天帝,可天帝毫不理会。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写鲧同情人们的悲惨遭遇,偷息壤驱赶洪水,被天帝派火神杀死。

第三部分(第5—10自然段):写大禹继承你志,带领人们疏通河道,经过十三年的苦战治服了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