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各校考研试题及答案整理-第2章 下载本文

大1997试)

4.以需求函数q=a-bp为例,试分析为什么在需求曲线缺乏弹性的部分经营不可能产生最大利润。(北大1998年)

5.我国政府近年来实行了粮食价格保护政策,即制定了一个高于市场均衡价格之上的价格,要求国有粮食部门按此价格敞开收购粮食。假定市场需求和供给函数都是正常的单调函数。

(1)如果这个政策不折不扣地执行,抬高市场价格是可行的,如何实现?对政府(中央与地方之和)的负担如何衡量(画图说明)?在同样的图上衡量经济效率的改进或损失。

(2)由于部分负担由地方负责,或者中央政府的补贴与地方粮库的收购行为分离等因素,致使发生地方粮库拒绝收购的行为,在这种情形下为什么私营粮贩屡禁不绝(画图说明)?这个政策执行的结果为什么可能损害农民的利益?(北大1999试)

6.假定需求和供给曲线均为直线,用图证明下列结果:

(a)对一给定的供给曲线和均衡点,需求曲线的弹性越是不足,消费者所负担的“单位产品税”越重;

(b)对一给定的需求曲线和均衡点,供给曲线的弹性越大,消费者所负担的“单位产品税”越重。

7.参考图2.3,考虑对小麦生产者的两个援助农场计划。Ⅰ.政府把价格定在P2,并购买P2价格下多余的小麦。Ⅱ.政府让小麦在其均衡价格P1出售,对出售的每单位小麦给农场主P2?P1的补贴金。试问,对政府来讲,哪一个花费较大?

图2.3 政府对小麦生产者的补贴

8.下面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经济学家认为,降低价格一定会使供给量下降是一条规律。可是这个规律也有例外。例如 ,1990年十位数字的计算器每台卖150元,到1995年只卖50元,然而销售量却增加了3倍。可见,降低价格不一定会使供给量下降。”

9.试论均衡价格的形成与变动。 10.在我国进行价格体制的改革中,为了增加那些在市场上供给数量相对缺乏的政府限价商品的生产,一部分学者提出:只要把政府的限价取消,这类商品的供给量就会增加,请分析这样的改革措施的可行性。

11.图2.4是两条从原点出发的线性的恩格尔曲线(E1和E2),E1的斜率比E2的斜率大(陡直)。可以证明,从原点出发的线性的恩格尔曲线的每一点的需求收入弹性值都是等于1,那么,怎样来说明消费量对收入变化的不同反应呢?

图2.4 线性恩格尔曲线

12.最近国际石油涨价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请用经济学原理解释其影响机制,并说明影响产生的实际过程。(南开大学2005试)

12. 今年我国住宅价格随市场需求增加而不断上涨,在进入房地产开发市场不存在任何准入限制,而且所有建筑用地都通过招标拍卖获取的条件下,通过某种手段控制房地产开发商的利润,(如披露开发成本,限制向开发商贷款,征收高额税赋等),是否能有效限制房价上涨?请简要说明你的理由,如果不能,你认为最有效的手段是什么?(北师大2007试)

2.3考试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2.3.1概念题

1.供给(武汉理工大学2004试):个人供给是指在某一特定期间(或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者对某商品在各种价格下,其所愿提供且能够提供的各种数量。若以函数关系可表示如下:QS?g(P,Pf,Px,P,t,?) 式中:Pf——要素的价格;

ePx——相关商品的价格;

Pe——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价格;

t——技术水平;

P——商品本身的价格

市场供给是指一种物品在同一时间及同一市场区域内各个经济单位供给的水平相加之和。

2.供给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和商品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的函数。一种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它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的因素有:该商品的价格、生产的成本、生产的技术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和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一种商品的供给量是所有影响这种商品供给量的因素的函数。如果假定其他因素均不发生变化,仅考虑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对其供给量的影响,即把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只看成是这种商品价格的函数,则供给函数就可以表示为:QS=f(P)。 一般说来,一种商品的价格越高,生产者提供的产量就越大;相反,商品的价格越低,生产者提供的产量就越小。

3.恩格尔定律(北师大2001试;财政部2004试):是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的一个规律。具体而言,恩格尔定律是指在一个家庭或在一个国家中,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在需求的收入弹性的基础上,如果具体的试究消费者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量对于消费者收入量变动的反映程度,就

可以得到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用弹性来定义恩格尔定律:对于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来说,富裕程度越高,则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就越小;反之,则越大。

恩格尔定律是根据经验数据提出的,它是在假定其他一切变量都是常数的前提下才适用的。因此,在考察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例的变动问题时,还应当考虑城市化程度、食品加工、饮食业和食物本身结构变化等因素都会影响家庭的食物支出增加。只有达到相当高的平均食物消费水平时,收入的进一步增加才不对食物支出发生重要的影响。

4.有效需求(effective demand)(人大2002试;北京邮电大学2003试):是改变总产出和总就业规模的决定力量。对有效需求有两种理解:①在凯恩斯主义理论中,有效需求指有支付能力的,对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与之相区别的是名义需求(notional demand),这种需求只是一种愿望而没有支付能力。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决定经济的产量水平和就业水平。资本主义社会的失业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②在新古典综合学派的非均衡理论中,有效需求指的是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都处于均衡状态时,即厂商提供的商品量等于居民的需求量,居民提供的劳动量等于厂商的需求量时,居民对商品的需求和厂商对劳动的需求总和。

5.弹性、收入弹性、交叉弹性(elasticity, income elasticity, cross elasticity)(武大2000试):(1)在经济学中,弹性被用来表明两个经济变量变化的关系。当两个经济变量之间存在函数关系时,作为自变量的经济变量的变化,必然引起作为因变量的经济变量的变化。弹性表示作为因变量的经济量的相对变化对作为自变量的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的反应程度或灵敏程度,它等于因变量的相对变化对自变量的相对变化的比值。即:

弹性系数=因变量的变动比例

自变量的变动比例设两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为Y?f(X),则具体的弹性公式为:

?Y?YX E?Y??

?X?XYX式中,E为弹性系数;△X、△Y分别为变量X、Y的变动量。

弹性概念在西方经济学中广泛应用,经济理论中有多种多样的弹性概念,例如,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供给价格弹性等等。由于弹性是两个量的相对变化之比,因此,弹性是一个具体的数字,它与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度量单位无关。

(2)收入弹性一般指需求的收入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量变动的反应程度,它是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率和消费者的收入量的变动率的比值。

(3)交叉弹性指需求或供给的交叉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或供给量的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它是该商品的需求量或供给量的变动率和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率的比值。

6.吉芬商品(Giffen goods)(武大2000、2002、2003试;人大2003试;复旦大学1998、2000试):指需求与价格之间呈反常变化的一类商品,由英国统计学家罗伯特·吉芬(Robert Giffen)发现而得名。这种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的变动违反了需求规律,即价格越低购买的越少,价格提高反而购买的更多,商品需求量与其价格成正比关系。1854年当爱尔兰发生大饥荒而使马铃薯的价格大幅度上涨之时,对马铃薯的需求量却反而增加了。之所以会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所引起的替代效应远远低于其收入效应。说得通俗一些,也就是因为当时人们太穷了,平时人们所能消费的肉类不太多,如今马铃薯涨价了,相对来说他们更穷了,

穷到买不起原来消费肉类的数量,结果只好增加对马铃薯的购买来补救。因此,吉芬商品的价格上升时,需求量增加;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减少。因此,它的需求曲线的斜率为正。这种违反常规的现象,一般称为吉芬效应(Giffen effect),或吉芬悖论(Giffen paradox)。吉芬商品是低档商品的一种,但并不是所有的低档商品都可以被称作吉芬商品。

7.替代产品(substitute goods)(复旦大学1997试):指在效用上可以相互代替,满足消费者的同一种欲望的商品。例如牛肉和羊肉、圆珠笔和钢笔、煤和石油等都属于替代商品。两种商品如果有替代关系,当其中一种商品价格不变时,另一种商品价格提高,就会引起对前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增加;反之,另一种商品价格下跌,就会引起对前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减少。例如:当羊肉价格不变时,作为羊肉的替代品的牛肉的价格上升,人们就会多吃羊肉而少吃牛肉,故对羊肉的需求量增加;如果羊肉价格不变时,牛肉价格下降,人们就会少吃羊肉而多吃牛肉,对羊肉的需求量就会减少。由于一种商品的价格与其替代品的需求量做相同方向的变动,其交叉弹性为正数。替代商品属于相关商品的一种(另一种为互补品),常用于对市场上某种商品需求量变动原因的分析。

8.互补商品(complementary goods):指在效用上互相补充配合,从而满足消费者的同一种欲望的商品。如照相机与胶卷、录音机与磁带、汽车与汽油等都属于互补商品。当两种商品为互补商品时,其中一种商品价格保持不变,另一种商品的价格上涨,则会使前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下降;反之,另一种商品的价格下跌,则会使前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上升。例如,在照相机价格不变时,作为其互补品的胶卷的价格大幅度上涨,则人们对照相机的需求也会相应减少;胶卷价格下降,人们对照相机的需求则会相应增加。由于一种商品的价格与其互补品的需求量呈反方向变动,其交叉弹性为负数。互补商品属于相关商品的一种(另一种为替代商品),常用于对市场上某种商品需求量变动原因的分析。

9.均衡(Equilibrium)与非均衡(Non-equilibrium)(北大1997试):(1)均衡是在西方经济学中被广泛运用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均衡的最一般的意义是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作用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经济事物之所以能够处于这样的一种静止状态,是由于在这样的状态中有关该经济事物的各方面的力量能够相互制约和相互抵销,也由于在这样的状态中有关该经济事物的各方面的愿望都能得到满足。因此,进一步地,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的试究往往在于寻找在一定条件下经济事物变化最终趋于静止点的均衡状态。在微观经济分析中,市场均衡可以分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局部均衡是就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一般均衡是就一个经济社会中的所有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一般均衡假定各种商品的供求和价格都是相互影响的,一个市场的均衡只有在其他所有市场都达到均衡的情况下才能实现。

(2)非均衡即非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状态。均衡可以分为狭义的和广义的均衡,狭义的均衡一般是指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即各个市场的供给和需求都相等的状态。非均衡则意味着市场上的供求不相等,也就是说在市场不出清的经济状况下,也存在着广义的均衡状态,也就是非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状态。非均衡经济理论主要是在20世纪60、70年代发展起来的,代表人物有阿罗、帕廷金、巴罗、克洛沃、贝纳西、格罗斯曼等等。他们的理论观点主要有:①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条件包括经济主体能够掌握充分的关于市场状况的信息,但现实中,获得信息需要花费成本,获得充分的信息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完全竞争的情况普遍存在,如垄断竞争等,应该重点试究这类的竞争。②非均衡理论区分了计划数量和实现数量,该理论认为,市场出清的状态仅仅表示市场的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相等,而有效数量和计划数量不一定相等。③均衡论认为价格是市场的惟一调节工具,在均衡达到之前,市场中没有交易。而非均衡理论则认为,未达到均衡之前也有非均衡交易的发生。价格和数量信号都可以调节市场,并且在短期内数量要快于价格的调整。④存量水平是一个重要的数量调整信号。⑤提

出经济运行的时滞结构,认为时滞的存在加剧了非均衡状态。⑥失业和通货膨胀不可避免。⑦解释经济周期、自愿失业、资源闲置等现象。

9. 均衡价格:是指商品的市场需求量与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在市场上,由于供给和需求力量的相互作用,市场价格趋向于均衡价格。如果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那么,供给数量大于需求数量,一部分生产者就会因商品卖不出去而被迫降价,从而市场价格下降;反之,如果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那么需求数量大于供给数量,一部分消费者因购买不到所需求的商品而愿意出高价,结果市场价格提高。因此,市场竞争的结果是市场稳定于均衡价格。

10.供给量和供给的变动:(1)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在几何图形中,这种变动表现为商品的价格-供给数量组合点沿着同一条既定的供给曲线的运动。图2.5表示的是供给量的变动:随着价格上升所引起的供给数量的逐步增加,A点沿着同一条供给曲线逐步运动到E点;(2)供给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这里的其他因素变动可以指生产成本的变动、生产技术水平的变动、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动和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的变化等等。在几何图形中,供给的变动表现为供给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

图2.6表示的是供给的变动。在图2.6中,原有的供给曲线为S1。在除商品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变动的影响下,供给增加,则使供给曲线由S1曲线向右平移到S2曲线的位置;供给减少,则使供给曲线由S1曲线向左平移到S3曲线的位置。由供给的变化所引起的供给曲线位置的移动,表示在每一个既定的价格水平供给数量都增加或者都减少了。例如,在既定的价格水平P0, 供给增加,使供给数量由S1曲线上的Q1上升到S2曲线上的Q2;相反,供给减少,使供给数量由S1曲线上的Q1下降到S3曲线上的Q3。这种在原有价格水平所发生的供给增加量Q1Q2和减少量Q3Q1,都是由其他因素的变化所带来的。譬如说,它们分别是由生产成本的下降或上升所引起的。很清楚,供给的变动所引起的供给曲线位置的移动,表示整个供给状态的变化。

图2.5 某商品的供给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