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因:指事物存在的目的 “四因说”归根结底是“两因”:原料因、形式因
(二)马克思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形式与内容的同一,文学艺术作品也不例外。
经典作家关于具体文本层面的内容与形式辩证的关系的见解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形式是一定内容的形式: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中,两者的作用并不是均衡的。在一部文艺作品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必然是它的内容。 2.形式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1)同一艺术形式可以表现多种内容。 (2)不同的艺术形式可以表现相同的内容。 3.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 (1)适合于作品内容的艺术形式,既有利于表现作品的内容,也有利于增强艺术感染力。 (2)不适合于内容的艺术形式,则会妨碍作品内容的表达,削弱它的艺术感染力。 二、关于“艺术性”的问题
(一)艺术性包括两大方面内容:艺术形象塑造的生动完美程度(构思的独特性、描绘的生动性、结构的完整性、语言的形象);形势与内容的融洽程度(形势与内容相统一)。 (二)分析作品艺术性的方法:即文艺作品的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的完美的统一 (三)反对“玩弄美学技巧”:
马恩坚决反对两种倾向:
一是忽视内容片面强调形式的形式主义倾向; 二是只顾内容忽视形式的艺术教条主义倾向。 三、艺术形式的诸要素
艺术形式的诸要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经典作家在有关评论中对文学语言发表过许多见解。 1.简练又富有表现力 (1)简练、简洁
(2)语言的运用要服从于事物本身的特征 2.富有想象性和象征性 3.语言要有节奏与韵律
4.追求文学语言的独创性和个性化:反对“人物都讲同样的话” (二)表现手法:
经典作家在评论作家作品时,非常重视运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时所采用的表现手法。 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人物描写
(1)注意语言描写:经典作家认为,人物的语言(包括对话、独白等)要符合其性格特征。 (2)注意行动描写:通过行动塑造人物的性格。不仅要注意人物“做什么”,还要注意他是“如何做”。
(3)注意肖像描写:成功的肖像描写不仅便于读者了解人物的外貌,而且通过描写人物的表情、音调、容貌、服饰等外在特征来刻画人物形象,并借以揭示人物的生活处境、社会身份及性格特征。
(4)注重心理描写:经典作家特别注重通过人物心理的刻画塑造形象,注重通过特定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并认为这是决定小说成败的重要因素。 2.环境描写
(1)关于自然环境的描写:经典作家认为,文学作品中对自然环境进行描写,可以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一定的空间,有利于人物性格的刻画。
- 6 -
(2)社会环境描写:指的是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社会环境的描写应具有浓郁的地域风土特色。 (三)情节
经典作家在情节方面有精彩的论述。 (1)要“巧妙安排情节”
(2)情节是人物性格成长的历史: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展示、人物之间的关系都是通过情节的发展得以实现的。 (3)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4)情节安排对人物塑造的安排 四、关于风格
文学作品的风格是一个作家的作品与其他作家的作品区分开来的总体特点,风格能反映出作家个人或某一作家群在创作思想、表现手法与技巧等方面的特征。风格不仅属于形式因素,而且属于内容因素,它是在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所表现出来的某类作品不同于其他作品的特色。 1.风格即其人 (1)“其人”——艺术家个人的本质特点。包括两方面:情感、气质、兴趣、爱好等一般个性;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等审美个性。
即:风格的实质是作品通过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总体特征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家的创作个性与精神风貌的总和。 (2)“其人”——社会中的人
风格来源于作家的世界观和创作个性,“人”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实践着的具体的历史的人。
2.艺术风格的特点 (1)多样性 (2)独特性
(3)统一性:时代性风格、民族性风格 3.风格的形成
(1)客观条件:经济基础的影响;政治形势和社会意识的影响。
(2)主观条件:包括创作主体的个性、世界观、艺术修养、审美追求等等。 马克思的风格
(1)写作的认真与严谨
(2)深刻博大的思想性、十分严谨的科学性和最强有力的战斗性。 (3)文风简洁有力 恩格斯的风格 (1)简洁、明晰
(2)文笔流畅,富有表现力 列宁的风格
精辟、生动、逼真的文风 第七章 批判精神与批判艺术 一、批判精神
马恩的理性批判精神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正视复杂的现实生活——喜爱反映现实生活的现实主义艺术作品。
二是冷静地分析和解剖现实——极力提倡对丑恶现实进行否定和批判的精神。 (一)批判精神的表现
- 7 -
1.对反动的“浪漫主义”的批判 2.对“青年德意志”派的批判 3.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 4.对“真正社会主义”的批判 (二)批判精神的成因
主观方面 客观原因 二、批评标准
批评标准是指进行文学批评时所依据的尺度和原则,是人们对文学的本质特征及社会作用的认识在评价作品时的反映。
(一)文学批评“最高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将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相一致作为进行批评时“最高的标准”。 (二)文学批评的美学观点
美学观点指作家是否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创造,及作品是否具有艺术感染力和较高的审美价值。将美学观点运用于文学批评,实际上就是要求文艺反映和表现生活的特点和规律来对作品进行分析与评价。
1.情节的生动性与丰富性
2.作品要塑造“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社会中的人” 3.文学创作“不要丧失热情” (三)文学批评的历史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指自然、社会、人类思维等普遍范畴。 文学批评的历史观点的具体体现:
1.评价作家和作品中的人物时要注意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2.评价作品时要看其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3.文学作品要真实地描写现实关系 (四)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关系 美学观点中包含着历史的要求,历史观点中包含着美学的解释,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是一体两面的关系。两者相互包容、相互渗透,共同组成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最高标准。 三、文学批评的方法 (一)比较方法
恰当地运用比较方法,不仅可以显出作家的特长和风格,而且可以显出作品中不同人物形象的意义和作品的特色,并有利于通过比较找出差距,促进文学的健康发展。 (二)综合方法
把研究的对象放到更广阔的范围内,放到其与周围事物复杂的联系中就行综合的、系统的考察,也是经典作家常用的批评方法。 (三)分析方法
包括文学作品在内的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既有长处,又有短处。在对作家作品进行分析时,要实事求是,既不能夸大其优势,也不能隐瞒其缺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文学批评的科学性。
四、批评家的素质与批评态度 (一)批评家的素质
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有时甚至是相互渗透的。由于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的密不可分,经典作家对批评家的素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1.批评家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
- 8 -
2.批评家要有比较宽广的生活阅历和知识面 3.批评家要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先进的世界观 4.批评家要有正确的立场
5.批评家要有辩证的眼光:运用辩证的眼光,辩证地看待文学艺术作品。 (二)批评态度
批评态度是否端正、正确,直接决定着批评结果的正确与否 1.要严格“以事实为依据” 2.要采取“公正的态度” 3.要采取民主的态度 第八章 人的解放与艺术理想 一、艺术与人性、人道主义
艺术要表现人性与人道主义倾向。而对人、人性、人道主义的理解与把握就成了能否在文学作品中正确而深刻地表现人、人性、人道主义的关键所在。 (一) 对人和人性的理解
理解人的本质要注意两点:
一是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有现实性,理解人要从现实出发;
二是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它具有社会性,理解人的本质要以对社会关系的理解为前提和底蕴。 (二)人道主义
唯物主义视为人道主义的逻辑基础。这种人道主义是建立在现实的人、社会的人之上的人道主义,这才是马、恩所说的真正的人道主义。 (三)文艺表现怎样的人性
经典作家关于在文艺作品中表现怎样的人性的观念,是与他对人与人性的认识是一致的。既然他们认为人和人性是现实的、社会的,那么,文艺显然就应该表现现实的、社会的人和人性。
1、文艺表现现实的、社会的人和人性,从现实的社会联系中表现人和人性。 2、文学艺术要合理地表现变化的人性,要按照人物的性格逻辑来描写人性的变化过程。这是艺术真实性的一个重要维度。
3、文艺作品表现人性要以人的社会性为前提,表现在社会的人和人性 二、艺术的社会理想
(一)艺术理想及其实现条件
两个要求:
1、劳动具有社会性:“劳动具有社会性”是指人的劳动或劳动者的人与其社会性是同一的,在这里主体与劳动的异化状态或性质完全被解除。
2、劳动具有科学性:体现在艺术创造上:
一方面要求创造者要对艺术客体有正确、科学的把握。
另一方面则是要求创造者在创作过程中要对艺术的审美形式有高度自觉的把握,即是说要符合艺术的法则,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
3.“劳动具有社会性”与“劳动具有科学性”的关系 (二)未来时代的艺术设想
经典作家对未来时代的艺术状况的大致猜测与推想,是附着于对外来时代的描述之上的。
第九章 列宁的文论 一、能动的艺术反映论
- 9 -
列宁的能动的艺术反映论,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这一件事的理论基础之上。列宁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做出的主要贡献是:深入全面地阐述了观念认识形态的能动性和认识过程的辩证法,以及社会实践对认识的重要意义。他的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把认识过程看作外部世界在人认识中的反映,而反映现实是个复杂的多方面的过程,其特点是认识的主体的意识对现实的反映是能动的、创造性的,这些构成了列宁反映论的精髓。
列宁的能动的艺术反映论蕴含丰富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学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创作和评价艺术作品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实践; (二)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在文艺家头脑中能动的反映,并参与社会的改造与发展; (三)列宁的现实主义文学观 二、文学的党性原则与美学问题
(一)文学的党性原则提出的历史条件
1.马克思、恩格斯首倡文学的“倾向性”和“党派观点”
2.列宁根据当时俄国新的革命形势的迫切需要,提出文学的党性原则。 (二)文学的党性原则
列宁在1905年11月13日出版的《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中,阐述了文学的党性原则。它主要包括以下四点:
1.写作事业不能是与无产阶级总的事业无关的个人事业,而应当成为无产阶级事业的一部分
2.党对包括文学事业和出版事业的领导,必须坚持两个“无可争议”、保证两个“广阔天地”
3.党的出版事业,包括文学事业,应当接受党的监督 4.自由的写作不是为私立、贪欲、名誉地位,而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这些国家的力量、未来服务的。
列宁提出的“文学的党性原则”首先是一个美学观方面的问题,而不是一个艺术技巧问题;它是无产阶级文艺的审美因素与思想政治因素的有机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定的范畴。 三、文化与文艺
(一)“两种民族文化”学说 列宁在《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一文中,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两种民族文化”学说。 1. 每个民族里都有两种文化 2. 两种文化的地位不同
3.“两种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二)文化遗产与无产阶级文化建设
1.无产阶级文化是全部人类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
2.只有了解、改造文化遗产,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 第十章 普列汉诺夫的文论 一、艺术起源论
艺术起源论问题是文艺学、美学史上争论的热点。 游戏说 摹仿说 巫术仪式发生说
(一) 普列汉诺夫运用唯物史观的科学结论,科学地阐明了劳动和游戏的关系。
普列汉诺夫不仅说明了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观点,而且,还论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意识形态总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决定了人类的精神生产。 (二) 美是复杂观念的组合,人们的观念等“中间因素”也影响着美艺术的形成
普列汉诺夫的观点,既是唯物的,也是辩证的。他既看到了艺术生产决定于物质生产,
-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