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造型独特的、会动的玩具引起幼儿的注意
四、判断
1.各种感觉在儿童出生后逐步产生,最先产生的是视觉。( ) 2.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觉开始的。( ) 3.研究发现,胎儿已有听觉反应。( ) 4.儿童年龄越小,视敏度越高。( ) 5.新生儿没有痛觉。( ) 6.新生儿对人脸比较感兴趣。( ) 7.儿童的视觉敏感度比正常成人要好一些。( ) 8.男孩子的辨色力比女孩子强些。( )
9.儿童方位知觉发展的顺序是上下、左右、前后。( ) 10.俗话说:“小孩的眼睛亮,耳朵灵。”这说明儿童年龄越小,视力和听力越好。( ) 11.多通道感知表明感知觉是一个统一的过程。( )
12.儿童被动地接受环境中的信息,从而了解自己的行为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 13.自我效能感就是儿童对自己的能力(能干什么)和兴趣(喜欢什么)的认识。( ) 14.早期教育归根结底就是教育要趁早。( ) 15.好动、注意力分散的儿童一定患有“多动症”,应请医生治疗。( )
16.新颖、鲜艳的东西容易引起幼儿注意,所以教师上课时的穿着打扮应新颖、鲜艳,使幼儿有新奇感。(17.无意注意不如有意注意好。( )
18.注意只是一种心理现象,它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 ) 19.有意注意的产生与外界刺激物无关。( )
20.无意注意的产生既与客观刺激的特点有关,也与个体的主观状态有关。( ) 21.无意注意就是不注意。( )
22.在儿童注意发展的过程中,有意注意占主导地位。( ) 23.小班幼儿的注意可稳定地集中10分钟左右。( ) 2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自始至终维持幼儿的有意注意。( ) 25.儿童出生后就出现注意现象。( ) 26.强刺激一定比弱刺激更容易引起无意注意。( )
27.为了引起幼儿的注意,幼儿园活动室的环境布置得越鲜艳、越突出、越多变越好。( )
五、简答
1.视知觉有哪些功能?
2.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有哪些?
3.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有哪些?
第三节 幼儿记忆的发展
一、名词解释 1.记忆 2.无意识记 3.有意识记 4.机械识记 5.意义识记 6.自传体记忆 7.感觉记忆 8.短时记忆 9.长时记忆
10.记忆恢复现象 11.婴儿期记忆缺失
) 12.记忆策略 13.组织性策略 14.提取策略
二、填空
1.德国心理学家 最早对遗忘现象进行较为系统的实验研究,并绘制了遗忘曲线。该曲线表明,遗忘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即 。
2.记忆是一个人对自身经验的信息 、加工和 的心理过程。 3.记忆主要包括 、再认和回忆几个基本环节。
4.根据识记的目的性可将记忆分为无意识记和 ,按照识记材料的性质以及对材料的理解程度,可以把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 。
5.成人通常很少能回忆起三四岁之前发生的事情,这种现象叫做 。
6.识记某种材料后经过若干时间测得的保持量,大于识记后即时测得的保持量,这种现象被称为 。 7.在整个幼儿期, 识记始终占主导地位。
8.幼儿对处于开始部分和结尾部分的信息回忆效果好于中间部分的信息,这种现象称为 和 。
三、选择
1.下列有关记忆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按照记忆的目的性可以把记忆分为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B.幼儿只有机械记忆,没有意义记忆。 C.幼儿无意识记的效果优于有意识记。 D.“记”是“忆”的前提。
2.3岁前儿童的记忆一般不能永久保持,这种现象称为( )。
A.短时记忆 B.感觉记忆 C.记忆容量不足 D.婴儿期记忆缺失 3.“死记硬背”属于( )。
A.机械识记 B.意义识记 C.有意识记 D.无意识记
4.在大街上遇到一个老同学,能立即把他认出来,这种心理现象叫作( )。 A.回忆 B.识记 C.再认 D.记忆恢复
5.具有明确的识记目的,运用一些有助于识记的方法,并需要做出意志努力的识记是( )。 A.有意识记 B.意义识记 C.机械识记 D.无意识记 6.我们学习数理化、语文、外语等文化课,主要属于( )。 A.情绪记忆 B.语词记忆 C.形象记忆 D.运动记忆 7.开卷考试时的记忆活动是( )。 A.识记 B.保持 C.回忆 D.再认
8.保持时间为0.25—2秒钟即消失的记忆为( )。
A.感觉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无意识记
9.艾宾浩斯发现的遗忘规律是遗忘的进程不均衡,表现为( )。 A.先慢后快 B.先快后慢 C.时快时慢 D.均匀递减 10.通过( )可以将短时记忆的信息转入长时记忆。 A.思维 B.想象 C.注意 D.复述
四、判断
1.幼儿常常能记住不理解的事物,因为他们的机械识记效果比意义识记效果好。( ) 2.及时复习是与遗忘作斗争的手段。( )
3.幼儿机械识记效果好。教幼儿记忆材料,只要多次重复学习就可以了。( ) 4.记忆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它包括识记、再认和回忆。( ) 5.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区别在于它们识记的内容是否有意义。( ) 6.遗忘的规律是先慢后快的。( )
7.在幼儿期,无意识记占优势,无意识记的效果优于有意识记。( )
8.无意识记是幼儿主要的记忆形式,随儿童年龄增大,理解能力增强,无意识记逐渐消亡。( ) 9.信息保持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是感觉记忆。( )
10.儿童的有意识记是具有自觉的识记目的,需要一定识记方法的记忆,因此,在儿童的有意识记发展起来后,运用直接讲授的教学方法会使儿童的识记效果更好。( ) 11.能回忆的一定能再认,能再认得不一定能回忆。( ) 12.幼儿活动的动机对他们的有意记忆有很大影响。( )
五、简答
1.影响幼儿无意识记的因素有哪些? 2.幼儿有哪些记忆策略?
3.说明幼儿记忆中组织性策略的发展特点?
第四节 幼儿想象的发展
一、名词解释 1.想象 2.无意想象 3.有意想象 4.再造想象 5.创造想象 6.幻想
7.积极的幻想 8.消极的幻想 9.表象
二、填空
1.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 进行加工改造,形成 的心理过程。 2.根据目的性和自觉性的不同,想象可以分为 和 两类。
3.按照想象内容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程度不同,可将想象分为 和 两类。
4.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个人在头脑中对已有表象独立地加工创造,形成新形象的想象是
。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样、符号等的示意,在头脑中对已有表象加工改造,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 。
5.有意想象是指 而自觉进行的想象。 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不由自主地进行的想象。 是一种与个人生活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实现的事物的想象。
6.在幼儿的想象中, 想象和 想象占主导地位, 和 想象开始发展。
7.幼儿的想象以再造想象为主,表现为,想象在很大程度上具有 性和 性。
8.幼儿教师设计一种新的教具,主要是 想象,听故事时头脑中的想象活动主要是 想象。
三、选择
1.建筑师设计出一幢大楼的形状,这种想象属于( );建筑工人根据所设计的图纸,头脑中产生大楼的立体形状,这种想象属于( )。
A.空想 B.再造想象 C.创造想象 D.幻想 2.人脑中所保持的有关事物的形象是指( )。 A.想象 B.表象 C.有意想象 D.无意想象
3.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个人在头脑中对已有表象独立地加工创造,形成新形象的想象是( )。 A.创造想象 B.有意想象 C.无意想象 D.再造想象 4.幼儿的想象常依赖于承认的语言描述,这一特点是指( )。
A.创造想象 B.有意想象 C.无意想象 D.再造想象 5.创造想象发生的标志是( )。
A.拟人化 B.夸张性 C.独立性 D.经验性
6.一种与个人生活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未实现事物的想象叫做( )。 A.幻想 B.想象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7.在语言或符号的提示下产生的想象是( )。 A.梦想 B.幻想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8.想象发生的时间是( )。
A.刚出生 B.2岁左右 C.3岁 D.6岁左右 9.梦是( )的一种极端形式。
A.幻想 B.创造想象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10.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在性质上存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上。 A.表象储备 B.实践要求 C.知识经验 D.新颖程度 11.看小说时产生的想象活动主要是( )
A.表象 B.再造想象 C.创造想象 D.无意想象
12.鲁迅在《阿Q正传》中塑造的阿Q形象,是一种( )。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幻想 D.无意想象 13.人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基本材料是( )。 A.感知 B.表象 C.记忆 D.想象 14.有人想修炼成仙的想象是( )。 A.理想 B.空想 C.梦想 D.幻想
15.一幼儿画画时,本来在画树,看到别人画兔子,就把树涂掉又去画兔子,这说明幼儿想象的特点是(A.再造想象多于创造想象 B.想象易于现实相混淆 C.主题易变不稳定 D.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四、判断
1.想象是对不存在的事物进行加工的心理活动。( )
2.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是根据想象产生过程的独立性和想象内容的新颖性而区分的。 3.想象是人一出生就具备的心理活动。( )
4.有意想象实际上是一种自由联想,不要求意志努力,意识水平低,是幼儿想象的典型形式。 ( )
5.想象常常脱离现实或者与现实相混淆,这是幼儿想象的一个突出特点。( ) 6.儿童在2岁左右出现了想象的萌芽。( ) 7.梦是有意想象的一种极端形式的表现。( ) 8.再造想象属于无意想象的一种。( ) 9.在幼儿的想象中,无意想象占主要地位。( )
10.相对于再造想象来说,创造想象在幼儿生活中占主要地位。( ) 11.在人脑中重现过去所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叫想象。( )
12.对于吴承恩来说,孙悟空是创造想象的结果,对于每个读者则是再造想象的结果。( ) 13.幼儿的想象力比成人强,想象内容非常丰富。( ) 五、简答
概述幼儿想象发展的特点。
第五节 幼儿思维的发展
一、名词解释 1.思维
2.直觉行动思维 3.具体形象思维 4.抽象逻辑思维
。 ) 5.表征 6.推理 7.演绎推理 8.归纳推理 9.类比推理
二、填空
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 的和 的反映。
2.从个体发展来看,思维可分为直觉行动思维、 和抽象逻辑思维三种。 3.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是由 发展到 ,最后发展到 。
4.小班幼儿的思维还明显保留着大量的 思维的成分,大班开始出现 思维。
5.抽象逻辑思维是运用 、 、 等思维形式来进行的,反映事物 和 的思维。
6.使用概念,通过判断和推理进行的、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联系的思维,是 。 7.思维的基本特点是 、 和组织性。
8.思维的 是反映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或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 9.幼儿最典型的思维方式是 。
10. 是认识活动的低级形式,属感性认识; 是认识活动的高级形式,属理性认识。
三、选择
1.儿童思维发生在( )。
A.0—1岁 B.1—1.5岁 C.1.5—2岁 D.1—3岁
2.依赖事物的形象或表象以及它们的彼此联系而进行的思维是( )。 A.0具体形象思维 B.直觉行动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发散思维 3.婴儿思维的主要方式是( )。
A.直觉行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1自我中心性思维 D.抽象逻辑思维 4.问一名幼儿电灯和蜡烛有什么共同点,幼儿回答“都是白的,长的”,这表明了该幼儿思维的( )。 A.具体形象性 B.抽象逻辑性 C.直觉行动性 D.感知行动性 5.儿童最初的思维方式是( )。
A.具体形象思维 B.直觉行动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发散思维 6.幼儿思维的主要形式是具体形象思维,其借助的思维工具是( )。 A.形象 B.表象 C.动作 D.语词
7.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 )。 A.概念 B.思维 C.想象 D.语言
8.医生通过观察、号脉、听诊能诊断患者的病情,这属于( )的思维特性。 A.概括性 B.直接性 C.抽象性 D.间接性
9.一系列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过程被称为( )。
A.问题解决 B.概念形成 C.抽象思维 D.创造性思维 10.从一般原理到特殊事例的推理称为( )。 A.判断 B.决策 C.归纳推理 D.演绎推理
11.人脑对同类食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规律性的联系的反映,是思维( )的一个特点。 A.间接性 B.直接性 C.概括性 D.推理过程
12.幼儿看见图画里的人穿着棉袄,戴着手套,就知道“这是冬天,天气很冷”。这种认识属于( )。 A.感知 B.记忆 C.想象 D.思维
13.儿童从冰箱拿东西时,东西摸起来很凉,久而久之,他们知道凡是冰箱里的东西都是凉的,这种认识体现了思维的( )。
A.间接性 B.概括性 C.具体性 D.固定性 14.平时我们说“保护儿童”、“爱护花木”,指的并不是哪一个具体的人或物,而是具有共同特性的一类事物,这就体现了思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