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 下载本文

期末复习范围(不含选择、辨析题)

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有哪些?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也包括列宁继承和发展并推进到新的阶段马克思主义即列宁主义,以及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无论从什么角度去理解,马克思主义都是是一个完备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第一章: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问题:可知论、不可知论。

*2、相对静止及其作用;

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式,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相对静止的作用(意义):第一,相对静止是测量和计算运动的尺度。第二,相对静止是事物分化和发展的条件。第三,相对静止是区别和认识事物的基础。

*3、运用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说明如何认识我国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的艰巨性。

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的实现,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资源的限制、设备的落后、生产力的不发达等条件的限制出现暂时的停顿和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会为事物的发展开辟新道路,从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的发展呈现周期性,使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

*4、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实践意义。

(1)主要矛盾是指在同一事物中存在的许多矛盾中,有一对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它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趋势,这对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它的矛盾不处于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也不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这些矛盾就是次要矛盾。次要矛盾虽然不

1

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但对事物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作用。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互为存在的前提。主要矛盾解决的好,次要矛盾就容易解决。反之,次要矛盾的解决又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次要矛盾解决的好,又有利于主要矛盾的解决。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要学会区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学会区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分析和解决、处理问题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善于抓住重点。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学会全面地看问题,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只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看不到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就会犯一点论错误。相反,只看到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看不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就会犯均衡论的错误。 (或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属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

原理要求:A、要善于抓重心、抓重点、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B、要统筹兼顾,恰当的处理次要矛盾。)

5、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意识的起源:1。从其起源上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产物。

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作用: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的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动和生理活动作用。

6、量变质变辨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实践意义。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要结果。3.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实践意义:第一,它告诉人们要做成一件事必须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做好基础工作。要以小为大,以少为多。看到小是大的基础,大是小所积成。

第二,注意量变条件不具备时,不能生硬地发动质变,否则会犯“激变论”错误;而量变条件已很充分,要果断、大胆实现质变。否则会犯“庸俗进化论”错误。

第三,要注意防止导致坏的质变的积累,防患于未燃, “反对小节无害” ,注意防微杜渐。

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回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很显然,自觉地坚持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8、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

2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必须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坚持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1、事物的度及其实践意义。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实践意义:A、把握事物的度,才能认清事物的质。当人们的认识还停留在质的阶段时,对事物的认识还是模糊的、笼统的。由质进到量,对事物的认识就较清晰一些。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对事物有清晰准确的认识。

B、把握事物的度,才能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进程,坚持适度原则,防止“左”或右的错误。如: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适可而止、过犹不及,都是要求在实践中坚持适度原则。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

第二,它是事物发展的内容之一, 它使矛盾的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从而得到发展 ;

第三,它规定事物转化的可能性和发展的基本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性推动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 第二, 在事物质变过程中,矛盾斗争性的作用更加明显。

*3、辨证的否定观及其意义。

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第三、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 又保持其积极因素。

辩证的否定的意义:第一,反对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有力武器。 第二,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扬弃”态度。

第二章:

1、什么是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二者的关系如何?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关系: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审美关系。

2、什么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二者各有什么特点?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特点:直接性、具体性。 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特点:间接性、抽象性。

关系: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3、当代大学生应当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倡导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