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2010江苏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南师大培训点资料 下载本文

教育学复习提纲

题型:

单项选择: 20小题*1分 = 20分 判断: 10小题*1分 = 10分 简答: 3小题*8分 = 24分 论述: 2小题*13分 = 26分 分析: 1小题*20分 = 20分

第一单元 高等教育教学原则 第七章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原则

补充:请结合所任教的学科或所学的专业队教学原则体系加以评述。

1、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的目的和教学规律,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它是成功进行教学活动所必须依据的准则。它具有实践性和规律性(合理性)。

2、教学原则既不是单一的,也不是无限多条,它是独立的相辅相成的体系。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主要有以下几条: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3)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4)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5)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 (6)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7)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 (8)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3、选取2-3条原则结合实际进行发挥。

P131 孔子提出了启发教学、因材施教原则。《学记》中总结了教学相长、长善救失等原则。 P131 《学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教育文献。

P132 “文以载道”体现了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P133 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P133 孔子认为教学应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

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P133 《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要

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决不把最终结果端给学生。) P133 知识与能力不成正比。

P136 直观不是目的,仅仅是一种手段。

P137 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专业性是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 P138 大学教师应该对专业中的某一点懂一切,对专业外的一切懂一点。 P138 19世纪初,洪堡提出了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第二单元 高等学校教学方法 第八章 高等学校教学形式与方法

P148 教学方法是教师施教活动方式的总和。(× 片面的,还包括学生学的方法) P148 启发式教学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 P149 常用的教学方法分为三类:

第一类,运用语言传递教学内容的方法,如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

第二类,运用直观感知传递教学内容的方法,如实验实习法、演示法、参观法等。

第三类,通过教师指导下学生的独立活动获取知识技能的方法,如自学指导法、练习法等。 P150 讲授法是最基本、最常规的教学方法。 P150 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1、明确的目的性。 2、内容的科学性。 3、内容的逻辑性。 3、语言的感染性。 P150 《学记》曰,“君子之教,喻也。”所谓“喻”,也就是要求教师的讲授,要善于打比方,明了易懂。 P156 案例法是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院于1918年首创的。 P157 发现教学是20世纪50年代末由美国教育家布鲁纳首先提出的。 P160 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1、依据教学的具体目的与任务。 2、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 3、依据学生的具体条件。 4、依据教师自身的素养条件。 5、依据教学时间与效率要求。

第三单元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 第七章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原则

P125 教学过程的特点:

(一)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特殊性) (二)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双边活动的过程。(双边性) (三)教学过程是实现人的发展的过程。(发展性) P125 如何理解教学过程的特殊性?

1、认识活动的对象不同。 2、认识的条件与形式不同。 3 教学认识过程是有时限的。 P125 教学认识活动不是学生独立的发现活动。 P127 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

P128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专业性,独立性,创造性,实践性。

第四单元 高等学校教学组织形式及环节 第八章 高等学校教学形式与方法

P141 班级授课制是在17世纪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创立并在理论上进行说明的。

P141 在我国,班级授课制始于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 P141 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1、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扩大教育对象。 2、有利于教师作用的充分发挥。 3、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 缺点:不能很充分地兼顾学生的个别差异,难以针对学生的个人爱好和特长充分体现因材施教。 P141 个别教学和分组教学是班级授课制的辅助教学组织形式。 P142 远程授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P143 教学组织形式的的发展趋势:小规模化,短学程化,场所多样化。 P144 备课的基本要求: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 P145 上课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一般为45分钟。

P145 上课的基本要求:1、目标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表述清晰 5、气氛活跃

第五单元 高等学校课程 第六章 高等教育专业与课程

补充:课程是教学科目、教学活动及其安排进程的总和。(课程就是教学科目× 教学科目是课程的划分) P114 高等学校课程的特征:专业性,探究性,前沿性。

P114 高等学校课程的纵向结构:普通教育课程,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 高等学校课程的横向结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高等学校课程结构:普通课程与专业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 P119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是教学指导文件。 P121 教材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教材就是教科书× 教科书是教材的一部分)

第六单元 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 第十章 高等学校教师

P187 1681年,法国“基督教兄弟会”开了人类师范教育的先河。 P189 教师相关法律法规:

1980年 学位条例;1993年 教师法;1995年 教育法(唯一一部人大通过);1996年 职业教育法;1998年 高等教育法。 P189 教师的角色特征:传授者,管理者,代理人。 P192 高等学校教师的价值:

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主要承担者。(教学) 2、发展和创新科学技术的重要实现者。(科研)

3、通过知识传播及运用直接为社会服务。(为社会服务) P192 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1、通过对教材的加工,创造性的传播文化科学知识。(知识) 2、开启学生智慧,培养学生能力。(能力)

3、教书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寓政治思想品德教育于教学之中) P194 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对职业具有持久稳定的兴趣。 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决定了教师具有强烈的成就感。

3、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决定了教师应有强烈的自警自省意识。 4、教师劳动的群体性,决定了教师高度的协作意识。 P195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P195 学生的“向师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P195 “身教重于言教”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P196 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

1、政治思想素质。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强烈的爱国之情,勇于坚持真理。

2、职业道德素质。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以身作则,团结协作,尊重集体。 3、文化知识素质。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相关学科知识。

4、能力素质。驾驭教学内容的能力,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

5、身心素质。A 身体素质:体质健康,耐力强,反应敏捷,精力充沛。B心理素质:愉快的心境,开朗的心胸,幽默的情绪,顽强的毅力。 P198 教师的教育情意:

1、教育理想。教师的教育理想是教师对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工作者的向往和追求,它是推动教师自我发展与提高的巨大动力。 2、教育情操。教师的教育情操是教师在对教育教学工作理智性的认识与评价的基础上的情感体验,它是构成教师价值观的基础。 3、教育性向。教师的教育性向是指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所应具有的人格特征,它是教师发挥特长、做出成绩的重要因素。

4、教师自我。教师自我是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教育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是教师对其工作的自我体认与自我反思。 P201 高校教师权利的内容:

1、教育教学权。 2、科学研究权。 3、管理学生权。 4、获取报酬权。 5、民主管理权。 P203 高等学校教师资格是对高校教师任职条件的基本要求,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第五章 高等教育目标

P83 普通高等学校的教育对象,通称为大学生。 P86 如何理解大学生的身心特殊性?

第一,他们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 第二,他们具有较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较丰富的知识面。 第三,他们具有较好的品德修养。 第四,他们具有较为远大的理想。 第五,他们面对的压力也较大。 第六,他们的心理成熟度还不够高。

第七单元 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 第九章 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

P166 科学研究是衡量高等学校水平的重要标志。

P167 真正具有科学性质的高等学校科研可从19世纪初算起。德国洪堡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并于1810年创立柏林大

学,首开大学科学研究的先河。

P169 科学研究在高等学校中的作用:

(一)科学研究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科学研究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 (三)科学研究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四)科学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基础。 (五)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六)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渠道。 P176 高等学校开展教育研究的意义:高校教师作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导者,只有通过对自己教学活动的研究,通过对自己的教育对象

的研究,才能真正的了解学生,用正确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P177 高等教育实践研究的内容:

1、研究教育对象。 2、研究教学内容。 3、研究教学组织形式。 4、研究教学方法。 5、研究教学管理制度。 P178 科学研究的起点是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P184 高校科研管理方法中比较常见的是激励法和计量法。

第八单元 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 第三章 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

P44 怎样理解政治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内容?

第一,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规定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第二,阶级关系规定高等教育发展的利益追求。第三,政治任务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 第四,主流意识形态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环节。第五,教育民主化运动促进了高等教育机会的扩展。第六,建立国家高等教育体制。 P53 怎样理解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制约作用?

第一,经济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第二,经济发展制约高等教育发展决策。

第三,经济制约高等教育结构的完善程度。第四,经济促进高等教育终身体系的形成。 P65 基础教育质量制约高等教育质量,基础教育规模影响高等教育规模。

第九单元 高等教育的价值与功能 第四章 高等教育的价值与功能

P69 高等教育在再生产着社会政治关系 P71 如何理解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

(一)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 (二)有助于个人收入分配趋于平等,促进社会公平。 P71 西方人力资本理论以美国著名经济学西奥多·W·舒尔茨、加里·贝克尔等为代表。 P72 据舒尔茨计算,美国1920-1957年间国民经济增长额中,有33%应归因于教育。 P75 高等教育对文化的发展作用主要表现在传承、改造和创新方面。 P77 如何理解高等教育的个人价值?

(一)提高个人的知识与能力水平。 (二)养成良好的综合素质。 (三)提高个人劳动效率,增加个人收入。 (四)提升个人社会地位。 P79 如何理解高等学校职能?

现代高等学校的职能主要表现为三大方面: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开展社会服务。

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和中心任务,发展科学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前两项只能在当地社会的合理延伸和实际应用。这三项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补充: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联系

有人认为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全面和谐的人,也有人认为价值在于直接满足社会现实的需要,对这两种观点进行评价。 1、这是高等教育的两种基本价值观,前者是个人本位价值观,后者是社会本位价值观。

2、个人本位价值观是指从个人需要、个人发展角度出发设计教育目的,强调教育要为人本身的需要服务。

社会本位价值观指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需服从社会需要。 3、两种价值观都有其合理性,也各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

个人本位价值观确认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提出了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的自由发展思想,突出个体创造对社会发展的价值。但实际上把社会视作个体的简单集合,使教育面对复杂的个体需要无所适从,导致教育中的极端个人主义自由化倾向,个体社会责任感下降。

社会本位价值观肯定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于教育与社会的联系起到积极作用,但也导致教育的被动性,助长教师的短视行为,影响社会的长远利益,导致对学生个性的抹杀。

4、在现实社会的背景下,应寻求两种价值观之间的协调与整合。历史上出现的高等教育在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单项选择已被证明是一种教训,要针对我国高教的实际,在特定地区、特定条件下做出动态的调整。

第十单元 高等教育目标 第五章 高等教育目标

补充: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P87 高等教育目标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人才的基本要求,它是高等教育教学活动的总方向,也是高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P87 高等教育目标的性质:主观性,复杂性。 P88 高等教育目标的意义(作用)

第一,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总方向,对高等教育活动的结果起着规范的作用。 第二,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依据,是一切高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第三,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归宿,具有检验高等教育效果的标准作用。 P91 制定教育目标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第一,心与身的关系,即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之间的关系。 第二,德与才的关系,即道德品质与才智的关系。 第三,品德素质内部的社会性品德与个性心理品质之间的关系。 第四,才智素质内部的知识、能力的相互关系。 P93 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目标在不同的高等学校的具体化。

P95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要求,期望一定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达到的程度。

单元目标是一门课程中各单元的具体要求。

P96 19世纪中后期之前,世界高等教育属于英才模式。

P98 知识面和职业应用面宽广的是通才,知识面和职业应用面单一的是专才。 P102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