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的政治均衡结果的偏差最小。
中间投票人定理在西方民主政治中的作用包括两个方面:对政党而言,他们必须寻找中位选民的偏好一次获得最多的选票而当选,各个政党的竞争会导致一个代表大多数人意见的政治纲领;对社会福利而言,中间投票人定理能将社会福利损失降到最低点。
[ 中位选民定理在公共选择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实际上昭告天下,任何政党或政治家,想要赢得竞选的胜利,必须使自己的竞选方案恰好符合中位选民的意愿。](金镝版)
7解释利益集团的概念和成因
利益集团: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利益集团是具有同样偏好的人按照一定关系模式所组成的群体。利益集团的形成既有经济的原因,也有政治、历史与社会方面的原因。其中主要有三点:
①信息成本。每位选民单独的信息成本都是非常高的。如果组成利益集团,则成员之间可以分摊信息的收集成本和交易成本,从而有效的降低个人的决策成本。(金镝)
②交易成本。利益集团的存在和运作,通过一系列的规模效应,为集团内部成员降低交易成本带来了相当的好处,使原本因成本过高而无法达成的交易得以进行。
③稳定性。利益集团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其成员偏好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所以候选人往往会对利益集团的大量要求作出反应,以求得选票的最大化。而各利益集团试图通过减少候选人对他们成员如何投票的不确定性,来增进他们的全体成员的福利。
8寻租的含义是什么,它有哪些危害?
从广义上说,寻租是指人类社会中非生产性的追求经济利益的活动,或者说是那种维护既得的经济利益或是对既得利益进行再分配的非生产性活动。
狭义的寻租,是利用公共权力和行政法律手段,通过阻碍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之间自由流动、自由竞争的办法,来维护或获得既得利益的行为。公共选择理论中讨论的主要是狭义上的寻租。
寻租行为的影响:寻租行为对于社会总福利会造成损失。图
分析:
Pc代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均衡价格 Pm代表垄断条件下的均衡价格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消费者剩余为G+R+L
在垄断条件下的消费者剩余为G,R是生产者的垄断利润,也就是寻租行为的租金。 比较两种情况,消费者福利损失(R+L)> 生产者获得的福利增量(R)
于是存在福利损失(R+L)- R = L 即为社会总福利的损失——“塔洛克三角形” 寻租活动讲给社会带来多种不良后果:(金镝,陈树文版在知识点归纳中) 第一,扭曲资源配置,浪费资源,降低效率。
21
第二,寻租者耗费时间、精力和金钱去进行寻租活动,这部分资源未给社会创造,却败坏了社会风气,腐蚀了道德观念。
第三,寻租活动促使形成特殊的利益集团,导致收入分配不公平程度恶化;而且这些利益集团会阻止社会变革,以维持其既得的租金收益。
第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随着行贿受贿和小集团活动的日益流行,交易费用必然普遍提高,进而导致成本增加。这必然降低经济系统的投资收益并损害社会的资本累积。
9解释官僚机构模型P105
(一)预算与公共产品产量之间的关系模型
政府首脑根据法律赋予的权力进行预算的分配,通过立法机构审批后执行。官僚能够提供的公共物品的数量决定政府首脑可以提供的预算规模,即在其他约束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预算是公共产品产量的函数。(预算取决于官僚提供的公共产品数量)
预算规模函数是一条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在对称轴左边的部分。图1
(1)(2)
政治家对公共产品的需求遵循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产量较少的时候需求偏高,产量增大时需求下降。因此政治家对单位产品的定价函数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直线。图2
(二)尼斯卡宁的官僚模型
假设前提:官僚组织内部的成员不会将年收入和支出费用的差额纳入私囊。官僚对预算规模扩大化的追求给公共产品的供给和社会福利带来重大影响。
函数:
①预算函数:尼斯卡宁假设官僚机构获得的预算是该官僚机构可见的公共产品产出函数,这一函数可以看作是一种公共收益或公共效用函数。这里假定公共效用随着产出增长而增长,但以递减率增长。(向右下方倾斜,是预算函数,也是公共效用函数)
B=B(Q), B’>0,B’’>0
②成本函数:该机构的成本函数只有官僚机构内部成员知道。 C=C(Q), C’>0,C’’>0
③官僚机构的目标函数是:
QB=B(Q)+?[B(Q)-C(Q)]
?一阶条件为:B’(Q)=C’(Q) ;B(Q) = C(Q)
1??分析:
(1)官僚机构的目标函数受预算约束扩大的边际效用(?)的影响,(约束官僚机构预算扩大的边际效用,其值为正——官僚总是希望扩大和膨胀)。如果预算约束边际效用为零(导致B’(Q)= C’(Q)),表明该官僚机构并不关心预算水平,而是关心使社会福利最大化,那么帕累托效率条件将得到满足。对政治家而言,追加一个单位公共产品的产出带来的边际利益要等于给官僚机构带来的边际成本。(B’(Q)= C’(Q))
B’和C’的交点表示?=0,并且B’(Q)= C’(Q),即官僚关心的是如何使社会福利达到最大化,帕累托效率的条件得到了满足。这时候决定的公共产品的产量是最佳产量,即Q0。
此时在最佳产量条件下,B’>C’,消费者剩余为边际效
22
益与边际成本的差额,即图中E的面积。
(2)约束官僚机构约束扩大的边际效用,?的值为正。(因为在实际情况中官僚总会想要扩大预算,扩大预算的边际效用总是为正的)因此官僚机构进行选择时往往是B’ ?C’(Q),所以1??当?不为零且为正数的时候,必然导致等式变成B’ F最大可以达到与E的面积相等,当官僚机构要求的公共产品产量到达了Q*,即E、F面积相等的时候,此时E所代表的消费者剩余全部被F抵消掉。 说明官僚从预算中获得的利益是以社会福利的损失为代价的,社会为此付出的福利是三角形E。 (3)尼斯卡宁还讨论了这样一种可能 性,即边际收益曲线可能位于图中右边很远处,或者缺乏弹性,以致边际收益F在变得跟E同样大之前就降到零。 这时候总预算=总成本,或者,边际预算=边际成本的约束条件失效了。当总预算等于总成本的预算约束条件不再发挥作用的时候,官僚将会要求预算规模达到政治家能够接受的水平。 (三)米格和贝兰格的官僚模型(自由裁决官僚行为模型) 米格和贝兰格对尼斯卡宁官僚模型的假定进行了修订和扩展。他们假设官僚将预算和成本之间的差额用于自己消费,在他们的官僚模型中,官僚是依据公共产品供给量与预算结余构成其效用函数而采取行动的。 V:预算结余与公共产品供给量之间的关系曲线,等于B’与C’之差的积分,由上图得来。 U:官僚效用曲线。 分析: ①费用线C与收益线B相交于E点,此时E点对应的产量n能够带来最大的预算节余(社会福利最大,帕累托效率条件得到满足。) ②E点及其产量对应下图中V线的最高点,表示预算节余达到最大额。 ③由于官僚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导致官僚要求预算产出量向n点的右边扩大,所以预算产出量在n点的右边,根据V线的约束,如果达到n2,则官僚不能获得预算节余(收益已为零),官僚能决定的产量范围在n到n2之间。 ④在n到n2之间的可行范围内,U和V的切点T对应的 产量是n1,对应节余是R1,米格和贝兰格认为,公共产品的供给通常维持在这一点。 结论: 官僚追求的是预算节余的最大化,官僚在决定公共产品产量时有相当大的自由裁决权,这种权力空间为n到n2。 23 二、知识点归纳 1公共选择理首创了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政治——行政过程。 作用/意义:既弥补了对政治制度分析的空白,又为解决诸如财政赤字、政府预算流入特殊利益集团、经济滞胀等经济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公共选择理论是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2公共选择可以定义为对非市场决策的经济学研究,是经济学的逻辑体系在政治科学中的应用。 公共选择的主题就是政治科学的主题,即国家理论、投票规则、投票者行为、党派政治学、官方政治等,然而公共选择的方法论则是经济学的方法论。 公共选择的基本行为假设与经济学是一致的。人是理性的。这同政治学中对政治家的基本描述存在根本性的分歧。 3非市场决策 / 市场决策 (思考题 1) 将决策环境划分为市场环境和非市场环境是公共选择理论利用经济学工具分析政治现象的切入点。 非市场决策影响着大多数民众的生活,其研究意义在于: 由谁来做出决策的问题上→决策主体定为政府部门 如何做出决策的问题上→研究决策机制 如何了解民众的偏好→研究了偏好的表达方式、偏好加总的方式 民众如何对决策施加压力问题上→研究了压力的有效性等问题 4在市场环境中,人们的偏好反映在价格体系上;在非市场环境中,尤其是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民主社会中,人们通过投票表达他们对产品的需求水平。 5公共选择理论者认为,政府面临的基本任务是:其行为方式要与公民的愿望相一致。 6市场决策与非市场决策的区别与联系(归纳总结) ①市场化的决策至少要满足两个前提条件(略),而考察非市场决策的时候这两个条件不可能得到满足。 ②市场环境中,人们的偏好反映在价格体系上;而在非市场环境中,尤其是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民主社会中,人们通过投票来表达他们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水平。 ③对市场决策而言,企业和消费者基本上拥有同等的决策权力来改变市场行为。对于非市场决策而言,政府拥有更多的影响非市场行为的权力。 7所谓经济人(思考题 2) 绝大多数的经济学流派在研究过程中都假定人人是经济人,也就是说,他们认为社会(至少在经济领域)是一个由追逐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人们构成的集体。在这样一个集体中,每个人都在努力使个人效用最大,而这种个题目标题能改过市场机制的家综合眼花,恰恰形成了整个社会的效率最佳和资源配置的最优。 8政治人与经济人说法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不论是政治人的假设还是经济人的假设,都是对复杂人性的某一个侧面进行描述,或者说是对社会人的某一种特定角色的阐释。 区别:(思考题 2)P76表 9公共选择理论将人类的经济行为和政治行为作为统一的研究对象,以经济人人为基本假设前提。运用统一的微观经济学分析方法。研究两个学科领域中的政治选择行为。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基本行为单位都是独立的社会个体,个体的不同社会角色和不同社会角色之间的转换决定了政治和经济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同一个人,如果在经济领域是自私的,则他不可能在政治领域发生实质性的转变,不会因为他所担任的政治角色而变得大公无私。 10公共选择理论的贡献是运用研究个人主义的方法来研究集体行为。采用了基于“谋求最大发展自我利益”的个人逻辑演绎方法,其逻辑起点就是经济人的概念。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是由一个个经济人组成的,其行为的目的是谋求最大的私利,个人是根据他们所受到的约束,为追求效用的最大化而行动的。 这一理性人的假设包括以下含义: ①权衡一系列选择值时,常常取决于个人意志; 24 ②按照自己意愿排列众多选择值顺序; ③依据自己的选择顺序以此类推; ④从可能的选择值中甄选出中意度高的; ⑤在面临相同选择值的情况下,经常不分彼此全部抉择。 11公共选择理论产生的背景: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暴露了市场自发调节作用的缺陷。1936年,凯恩斯从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论出发,提出了国家必须干预市场经济,以弥补价值规律自发调节所带来的弊端。但是随着政府对市场经济干预的增强,许多缺陷暴露出来,人们开始对凯恩斯理论产生了怀疑——产生了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①1896,瑞典经济学家维克塞尔在《公平赋税的新原理》中提出了公共选择理论的构成要素,即个体分析方法,经纪人假设,以及将政治视为一种交易。(金镝) ②1957年,詹姆斯·布坎南等人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创办的“托马斯·杰斐逊中心”。 ③1962年,布坎南和戈登·塔洛克所写的《一致的计算》一书是推演一种政治宪制的经济理论的第一次尝试。 ④1963年,布坎南和塔洛克在弗吉尼亚州的夏洛茨维尔又创立了“非市场决策制定委员会”。 ⑤1986年,“非市场决策制定委员会”正式更名为公共选择协会,正式出版了协会的机关刊物《公共选择》杂志。 ⑥1969年,布坎南和塔洛克在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办起“公共选择研究中心”,新的中心侧重于对政治过程的理解,以此加强对市场过程的理解。 ⑦七十年代,国际化进程,新政治经济学兴起。 ⑧1982年,该中心被移交给乔治·梅森大学。 ⑨1986年,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创始人布坎南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它标志着公共选择理论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 12公共选择理论的三大学术流派(思考题 3) 根据研究方法和主要理论观点上的差别,可以把公共选择理论划分为三个学派,他们是罗切斯特学派、芝加哥学派、弗吉尼亚学派。 芝加哥学派是公共选择理论中起步较晚的一个学派,直到20世纪70年代他们才着手公共选择理论研究。斯蒂格勒于1971年发表的《经济规则理论》一文打响了芝加哥政治经济学研究计划的第一炮。 芝加哥政治经济学中的一系列假说保证了政治市场均衡既是严峻的,又是瞬时的: 首先,它假设个人是价格接受者而不是价格制定者,因而在政治市场上个人很少有,甚至完全没有斟酌使用权。 其次,它假定了个人同意进行交易的价格是和最优行为联系在一起的市场出清价格。 再次,它假定这些价格反映了一切相关的经济信息,因此,个人在政治市场上着力进行最优搜寻。 最后,它假定对经济行为的一切约束都是有效率的,这些约束也反映了生成或修改这些约束的这部分人到效用最大化行为。 13在民主政体下,投票是非市场决策中最重要的决策方式,而不同的表决规则如一致通过规则、多数通过规则等对非市场决策质量产生不同影响。 公共选择规则:就是指通过投票对公共物品作出抉择的规则,因此一定意义上讲,公共选择理论也就是研究投票规则和投票行为的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就公共物品而言,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消费者或选民们是有不同意愿的。这些不同意愿只有通过一定的政治程序才能得到协调,而投票就是达到这种协调的有效方法。 14公共选择理论指出:投票是由那些福利受到投票结果影响的人们参与的,人们通过投票最终形成公共决策。 公共决策的目的有两种:提高社会福利总量或是对社会福利进行再分配。 提高社会福利总量也就是个人福利增长的要求,而个人福利是可以被加总为社会福利的。进行再分配的目的则是零和效益的过程,即一部分人的福利增量是另一部分人的福利损失。——公共选择的作用只是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