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材分析说
课稿
知识逻辑结构
首先是知识逻辑结构,从整本书来看,在教材第二单元阐述社会基本经济制度下“如何生产”的问题后,与此衔接第三单元进入收入与分配的学习,重在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将视线由财富创造引向财富分配,引领学生进入新的经济领域。这就是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首先教材介绍了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以后,教材又把学生对个人收入分配问题的思考又向前推了一步,结合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大背景,集中讨论我国是如何在收入分配中体现社会公平的,以及如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这不单是经济学中一个古老的问题,也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热点问题。这自然而然的就引出了我们这节课“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教材地位分析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是高一政治必修1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的内容。本框分为“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与“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两目。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收入分配公平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和谐。因此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分析是认识、参与经济生活的
重要方面,并与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密切相关。当前我国存在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下降,两极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区域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等问题,收入分配差距与社会公平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一个严峻而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说无论从理论还是从现实角度看,本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均非常重要。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学习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收入问题、社会公平问题充满好奇与兴趣,但是由于学生本身生活阅历与视角的局限性,对我国收入分配不公平的问题了解不全面也不深刻,要全面正确地理解“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怎样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收入分配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等问题是有难度的。所以如何深入浅出地创设情境与问题,启动学生的思考与探究,引导他们讨论、合作学习,非常重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个知识目标就是我们的米,使我们学习的基础和前提。
能力目标: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与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树立效率意识,培养公平精神。之所以这样看,我认为在二
十一世纪的今天,这个社会竞争变得异常的激烈甚至于残酷,就要求我们有效率意识。 公平作为人类孜孜以求的早已成为人们心中无法撼动的价值理念,作为新时代中学生,因此使学生形成公平精神极其重要。 重点分析 关于公平问题
公平的含义较为宽泛,涉及经济、政治、法律等各个领域。一般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教材所讲的公平主要是讲结果公平,指收入分配的公平。分析这个问题时,教师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含义: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与平均主义的区别:平均主义与公平是有根本区别的,平均主义抹煞了劳动差别和收入差距,要求绝对平均,实际上违背了公平的原则,压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我国收入分配是如何实现或体现社会公平的: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制度保障。第
二、保证两个合理比重: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第三: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