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能摆脱具体事物的限制,较好地运用理论假设进行思维活动;其二,高中生的思维具有较高的预见性,这反映出高中生对事物间的关系已有了深刻了解;其三,能自觉地使用形式逻辑规则进行思维活动。应当指出的是,虽然高中生的思维的深刻性高于初中生,但有时也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
(3)思维的创造性日益增强,随着青少年的自我意识的增强,其思维的创造性也日益增强。初中生已表现出明显的创造性和批判性。高中生思维的创造性比初中生有了很大的发展。无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其思维的创造性都是不成熟的。具体表现为鉴别力不强,易受错误思维的影响;在遇到困难时,容易动摇。
(4)思维的自我监控能力显著增强,初中生思维的自我监控能力开始发展,能够根据思维活动的结果,对简单的思维活动进行一定的调节。但这种调节只是初步的。一方面思维的计划性还不够完善,不能根据严密的逻辑规则确定思维活动的程序,存在着一定的不随意性;另一方面,主要靠思维活动的结果的反馈信息调节思维活动,不善于在思维过程中对思维活动进行控制。在高中阶段随着高中生对思维方法和相应的逻辑规则的掌握日益熟练化,高中生思维的自我监控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高中生能够根据需要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在思维过程中对思维活动进行监控,以确保思维活动的正确性和高效率。 6、简述青少年记忆发展的一般特点。
答:(1)有意识记占主导地位,有意识记是个体对一定对象有目的、有计划的识记,在必要时还须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小学阶段是由以无意识记忆为主导向有意识记为主导过渡阶段;初中阶段基本确立了有意识记忆的主导地位,但识记的目的和任务是由成人提出来的;高中阶段,个体能自觉地、独立地提出较为长远的识记目的和任务,选择适合自己的识记方法,自觉地检查识记的效果,对识记过程进行自我监控。 (2)理解识记逐渐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理解识记是根据记忆对象的内部联系,通过建立记忆对象与已有知识的联系进行识记的方法。与之相对的是机械识记。机械识记是根据记忆对象的外部联系,通过重复
进行识记的方法。研究表明,从记忆效果上看,理解识记远远优于机械识记。在小学阶段,虽然理解识记有了很大发展,但机械识记仍占主导地位。初中阶段是由机械识记向理解识记过渡的阶段,初二是一个转折时期。在高中阶段,理解识记已成为学生识记的主要方法。在理解识记发展的同时,机械识记仍然保持相当的水平,是青少年学习必不可少的识记手段。
(3)抽象记忆占优势,从识记的内容上,记忆可以分为具体记忆和抽象记忆。在小学阶段,个体的具体形象记忆优于抽象记忆,这与他们的思维水平较低和经验贫乏有关。在初中阶段,个体的抽象记忆的发展水平逐渐超过形象记忆。到了高中阶段,个体的抽象记忆已占绝对优势。但即使在高中阶段,具体形象记忆仍然具有重要作用,它为理解抽象材料提供必要的感性支持,是抽象记忆发展的基础。
六、论述与案例解析题
1、阐述青少年认知发展对教学的意义。
答:(1)认知发展是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从认知发展的角度来理解选择教学目标应注意以下方面:首先,教学目标的选择要符合并促进青少年自身的身心发展,尤其是认知发展的水平。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摘得到”。维果斯基认为,教育不仅仅是改善已出现的结构,而应该指向“最近发展区”。他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教师的适时适当的指导也很重要。其次,个体的认知发展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相统一的特点,因此,在选择教学目标时不能跨越认知发展的年龄阶段或者忽视认知发展的顺序性与系统性。再次,要能根据青少年认知发展的年龄特点选择适时促进相应认知能力的发展的目标。
(2)认知发展是组织教学内容的依据,教育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教材和课程等。影响教育内容的因素有: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社会政治经济需要;文化
教育传统;学习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未来社会发展趋势与人才需求动向。其中,学习者的认知发展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有重要的影响。由于青少年的想象更富于现实性,所以将科学知识与生活中具体的事例相结合,显示出抽象知识的现实实用性,这更能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在创新性培养方面,就不仅要注重学科知识的真理性一面,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但也要又让学生去“发现”、去思考,留有一些悬念的问题,不能只在习题的“摆布”下游曳于教材所限定的各知识点之间,所学的科学知识只是一堆需要死记硬背的“僵死”的现成结论,学生就很难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求知的乐趣。更不用说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了。
(3)认知发展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青少年感知觉的随意性较强,观察的持续性也有了很大发展,他们有较高的自觉性,能主动制订观察计划,有意识地进行集中持久的观察,并能对观察活动进行自我监控。根据这些认知发展的特点,在对青少年的教学中,可以大量使用言语符号、视觉符号等方式来传递知识。想象、动作思维等方面的发展又能帮助青少年完成相应的实验,如初、高中的化学和物理等学科的实验,将抽象的理论知识演化为实物操作。
2、论述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学的意义。
答:在维果斯基发展理论中,在教育与发展方面提出了三个问题:“最近发展区”思想,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关于学习的最佳期限问题,对教学有重要作用。所谓教学支架,就是在儿童试图解决超过他们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教师所给予的支持和指导。给予教学支架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最终能够独立完成任务,帮助他们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因此,应当尽力弄清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确定每个学生的两种水平:一是他们能够独立而有效地完成作业的水平,二是他们在指导下能够有效地完成作业的水平。这种做法有助于制订教学计划,以促进学生实现其潜在水平。例如,如果知道学生能够独自完成“异分母分数的加法运算”,
那么在帮助下,他们可能会完成“异分母分数的减法运算”,甚至不久之后,他们将无需帮助也能完成。在操作上,教学支架应该考虑学生的需要:当学生需要更多的帮助时,教师就进一步提供“支架”;当学生需要较少的帮助时,教师就撤消“支架”,以便学生能独自完成任务。从功能发挥角度来说,教学支架扩展了学习范围,使学习者能完成一些在其他条件下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这种支架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它要求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使他们能够完成不能独立完成的任务。在课堂上,支架式教学一般采取的方式有: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分割成许多便于掌握的片段,向学生演示要掌握的技能,提供有提示的练习,在学生准备好之后让他们自己活动等。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在于,为学生自己完成任务提供恰到好处的支持和帮助。如果教师提供的帮助太多,学生独立思考或操作能力就得不到充分发展;相反,如果提供的帮助不够,学生又会因失败而泄气。所以,有效的教学支架必须是灵活的,必须适应学生通过最近发展区的需要。因此,支架式教学强调营造合作性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们相互指导和帮助。也就是说,教师应当通过教学或合作性学习情境的创设,来促进儿童跨越其最近发展区,从而促进儿童认知的成长与发展。通常,教师是能够指导学生的,但实际上,学生们自己也可以相互指导。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结对学习或小组学习中相互支持。其具体途径可以是:示范行为以供学生模仿;在学生表现出所期望的行为时给予奖励;给予学生其作业情况的反馈,允许他们对自己的作业做出修正和改进;为学生提供必须学习的信息;提出一些需要学生积极阐述予以回答的问题;为学生组织和理解新知识提供必要的认知结构,这种结构可能是宏大的,如一种理论、世界观或哲学,也可能是简易的,如指明一个概念。此外,维果斯基的认知理论还注重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中介作用,即学生逐渐内化成人的自我指导性言语,由此控制自己的行为。例如,教师教授或演示一些自我监控和自我指导的规则,而学生通过观察、模仿或实践,就逐渐学会问自己:“现在应该干什么?我们在语文课之后要做什么?语文课中有没有一些没有实际用处的内容,或者是否需要收集一些材料,为下节课作准备?”在帮助儿童学会把语言
作为中介过程来使用这一方面,父母和教师起相当重要作用。研究发现,3—4岁天才儿童的父母亲,往往会鼓励孩子使用语言来预测、监控和检测他们自己的行为,而同龄的一般儿童的父母亲却不这样做。例如,天才儿童的父母,通常会提这样的问题:“你认为故事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事?”或“爸爸这样做之后,你应做什么呢?”与此类似,在儿童预测、自我监控和自我改正时,教师或父母也可鼓励他们用语言表述出来,这样有助于儿童发展自己的高级思维技能。